地方病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节 地方病信息系统建设

近年来,随着地方病防治监测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地方病防治工作逐步向信息化方向发展。2016年,建立了全国碘缺乏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2018年,建立了包括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和地方病三年攻坚在内的全国地方病综合管理系统。至此,纳入重点管理的地方病病种全部实现了信息化。

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启动了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一期工程,以全民健康保障为核心,新建和重构全国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加强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建设,实现分级管理,数据同步,协同应用。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一期工程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包括传染病监测、慢性病监测、精神卫生、免疫规划、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和综合管理6个部分,地方病监测信息涉及疾病的内容纳入了慢性病监测管理子系统,涉及危害因素的内容纳入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子系统。

地方病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监测报告管理和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两部分内容。监测报告管理包括病例报告和患者管理两个部分,病例报告是医疗机构将日常诊疗中发现的地方病患者信息按要求进行报告,患者管理是医疗机构填报患者的治疗和随访管理情况,这些内容由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填报,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逐级审核。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包括个案调查、人群调查、环境监测和统计分析4个部分,个案调查是以人为单位的调查,人群调查是以户为单位的调查,环境监测是以病区村为单位的调查,这些内容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填报,再层层逐级审核。

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一期工程地方病信息系统试运行,试运行结束后正式运行使用。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原疾控局印发了《地方病信息系统管理要求》,从组织机构职责、报告内容流程、信息质量控制、统计分析交流、数据归档共享、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和考核评估等方面对地方病信息系统的管理、使用、安全、评价等方面规定了职责并提出要求,规范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地方病及其危害因素监测的信息管理工作。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一期工程地方病信息系统将进一步提高地方病信息报告、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及指挥决策能力,逐步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地方病及其危害因素监测的信息管理,促进临床诊疗、社区管理、疾病监测三位一体的业务协同,指导各地进一步推进医防融合,有效提高地方病信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