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章 君臣奏对解忧疑
此时的李林甫正深受圣人宠信,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中握着朝廷的权柄,呼风唤雨,无人可与其匹敌。
按照惯例,常朝完毕,宰相带领百官告退后,都得再回紫宸殿,与皇帝单独商议军国大事。
边令诚在他面前可不敢放肆,忙踩着小碎步迎上去,赔笑道:“令公今儿来得早啊。”
李林甫几乎每天都会进宫,君臣相得,议事一议就是两三个时辰。也有李隆基临时想起来一些事情,又私下叫他入宫的前例。
李林甫虽不比得之前的宋璟、张九龄那帮贤相有士大夫风度,但他情商高,为人处世八面玲珑,见到边令诚,也没有上位者的架子,温和地笑道:“中官就莫取笑我了,我年龄大,睡不了懒觉,常常鸡未鸣时,就起了。”
边令诚朝殿里看去:“圣人怎么没有传召令公进去?”
李林甫道:“刚一小内侍出来说,陛下正在沉思,我怕进去打扰到陛下,因此在这里站立等候。”
李林甫的这份贴心就连边令诚都自愧不如,他忙蹑手蹑脚进去,果然发现李隆基半垂着眼帘,一动不动地靠在垫子上,一副神思专注的模样。
边令诚走到高力士身边,轻声道:“干爹,李右相在外面哩。”
高力士朝殿外看了一眼,走上前去觑李隆基的脸色。
余光瞥到高力士飘荡的衣摆,李隆基抬起眼皮看了他一眼。
瞅着这个空儿,高力士赶忙道:“大家,李右相来了,在殿外候着呢,说是怕打扰到圣人,不敢进来。”
听说是李林甫来了,李隆基这才起身,命道:“让他进来。”
李林甫进殿之后,先是叙了今日上的几个封事,又大致讲了讲边境战备,便要拱手退出,去草拟诏敕。
李隆基心中一动,把他叫住:“哥奴,朕有一事想不明白,你帮忙参详一下。”遂把杨家的事情跟他大致说了说。
边令诚在一边急得挤眉弄眼,想提醒圣人自己才是目击证人,最好由自己来说,方便挑明李瑁的种种可疑之处。
高力士严厉地看了他一眼,边令诚不敢造次,只好委委屈屈地站着,等待圣人亲自问他。
但李隆基根本没注意到他,心思都在李林甫的答复上。
李隆基不好意思说是因为要抢夺寿王妃,便借口说是有桩陈年旧案需要问杨家人,没想到他们居然畏罪潜逃。
李林甫一听,居然涉及李瑁,先是暗地里吃了一惊,后来再听下去,又松了一口气。
昔年李林甫在宇文融倒台后获得武惠妃扶持,因此与李瑁交好。
现在武惠妃虽然身死,但李林甫仍属意李瑁为太子,原因无他,只是因为诸多皇子之中,只有李瑁对他最友善,而且李瑁性格怯懦,日后登基也方便控制。
李林甫心中有了打算,便耐心等李隆基说完,假意沉吟了片刻,笑呵呵道:“臣要恭喜陛下。”
李隆基不解道:“朕有何喜?”
李林甫笑道:“自然是陛下调教有方,因此皇子们个个智勇双全,远超秦汉。就拿此事来说,杨玄珪这等贱民居然敢给陛下泼脏水,便是诛九族也不为过。寿王身为人子,又为下臣,不严惩便是不孝不忠,故而当场斩杀两人,以为震慑。可他心思缜密,若是砍了杨玄珪,便有杀人灭口之嫌,因此独独留下他的性命,也是因为顾念陛下要彻查旧案,不肯轻易弄权之故啊。”
边令诚立刻不挤眉弄眼了,只要不是傻子,都能听出李林甫的回护之意。
李隆基知道李林甫向来看重李瑁,倒也不在意,问道:“朕所疑者,有二。其一,杨玄珪说寿王专程来家,但其时寿王正在宫中赴宴,朕与你都在场,可为见证;其二,杨玄珪又说,寿王来他家时,不小心留下一个香囊,结果寿王却把真的香囊送给了胡女。不管是人或物,都两相冲突矛盾,可知杨玄珪是在说谎。但这未免太过巧合,那杨玄珪也不是愚蠢之人,如何会连说两个拙劣不堪一戳就破的谎言?”
李隆基还有一点没说,那就是跟杨玉环关系最密切的杨玄璬一家至今仍无影无踪不知去向,只有杨玄珪那倒霉蛋被轻而易举地追上。
整件事严丝合缝到环环相扣,就像是有人早已精心布置好的一盘棋局。
杨玄珪就像是那个靶子,成为背负藏匿杨玉环所有责任的替罪羊。
李林甫了解李隆基的性格,自然知道他想说的真正话语是什么,拈着胡须道:“陛下两疑,臣有一言可破。”
李隆基感兴趣地道:“哦,是什么?”
李林甫笑道:“巧合也好,拙劣也罢,陛下要查杨家旧案,无人可知,又如何提前布局,蒙蔽圣听?”
李隆基一听,恍然大悟,这才发觉自己居然漏了一个重要的前提。
要想认定李瑁唆使杨家藏匿杨玉环并且逃离长安,同时布下替身疑兵之计,必须要李瑁提前知道李隆基夺妻一事。
而这件败坏人伦的事情除了李隆基和高力士,没有第三个人知情。
李隆基自己肯定没有泄露,高力士是提议者,更加不会走漏风声。
因此李瑁提前知晓的前提根本不存在,那么无论这件事多么诡异多么反常,也只能归因于纯属巧合。
李林甫再给李隆基吃了一颗定心丸:“我听说,杨玄珪曾试图找过寿王的门路,想加官进爵,被寿王拒绝了。想来是那杨玄珪怀恨在心,这才攀诬寿王。他一贱民,也不知道宫中设宴及香囊一事,还以为自己仿制一个,便能成事。幸好老天开眼,也是陛下有神明庇佑,这才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呢。”
李隆基释然,此事除了杨玄珪故意诬告,没有第二种合理解释,顿时对李瑁的疑心已消失了大半。
此前他之所以觉得这件事诡异,就是因为他先入为主地认定了李瑁是罪魁祸首,从而使得后面所有环节都显得别扭,无法畅顺。
可如果将李瑁摘出来,就拨云见日,水落石出。
杨玄珪必然是受人哄骗,信了他要降罪的鬼话,这才仓皇逃离长安。
而始作俑者为了掩盖身份,栽赃到了李瑁的头上。
至于这个始作俑者是谁,李隆基也有了初步的猜测。
他听高力士说,杨家两兄弟感情不好,时常吵架。
如今杨玄璬一房隐匿不出,无故消失,至今没有寻到一点踪迹。
种种反常,足以说明,始作俑者很有可能就是杨玄璬本人。
而他为何要做出这种惊天的举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