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7章 针锋相对觅内奸
李亨沉默良久,心中挣扎良久,最终长叹道:“也罢,他一心要荡平我们,我们也只能主动出击。不过这件事得好好筹谋,做好万全的准备,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一旦失败,就是家破人亡,挫骨扬灰。
眼看李亨终于点头答应,杜有邻不由得有点兴奋起来。
而另一边,晋国公府的正堂上,也是吵成一片。
杨慎矜坚持己见:“我就说这事是太子自导自演,这招虽然险,但一旦成功,陛下就会疑心右相用祥瑞做文章,反被倒打一耙。这么一来,右相再有跟太子不和之处,陛下就容易先入为主,觉得右相是在迫害太子。”
张博济听得忍俊不禁,李林甫本来就是要迫害太子啊。
他忍住笑意道:“我倒不认为是太子那边做的,他们用不着自陷险境。就今天朝会的表现来看,他们那边左支右绌,举步维艰,连罪己书都想到了,真要是他们谋划的,那不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吗?”
李林甫也赞成他这种判断,拈须道:“那会是谁做的?”
一语既出,四下沉默。
敢于同时得罪两派,又能获利的,众人想破脑袋也没想出来会是谁。
罗希奭提议道:“要么我们反向思考一下,有谁能有这能耐绕过金吾卫,潜入皇城,还能进去少阳院放萤火虫和小龟?”
这倒是一个解密的方向,王鉷已经扯了一张纸过来,提笔蘸墨道:“你们说,我来写。”
就金吾卫森严的拱卫和别院三步一人五步一岗水泄不通的情况来看,要想潜进去,不但要身手高强,还得私通内应才行。
这需要权势、地位、人脉、金钱,缺一不可。
没多时,王鉷就已经写满了一张纸。他小心地提起来,吹了吹气,确定墨汁已干之后,才呈上给李林甫看。
刑部尚书李适之、长安令韦坚、御史大夫王忠嗣……李林甫看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要么是他的手下败将,要么是与太子历来亲厚之人,这些人会去做这些事吗?
罗希奭又道:“还有诸皇子当中,有几位也有能力做到,是不是……”
他一说这话,众人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李瑁。
除了李亨,目前只有李瑁背靠武家,最成气候。
李林甫第一时间否决了这个提议:“不可能,李瑁不会做这种事。”
出于谨慎起见,李林甫对于和李瑁结盟这件事并没有跟包括儿子在内的第三人透露,因此他只下决断,不说原因。
众人对看一眼,仿佛获得了什么讯息,很有默契地没有再提。
李林甫将名单拿给了坐在旁边的牛仙客看:“牛公,你觉得呢?”
牛仙客连日来身体不适,本不想参与,奈何硬被拉了来,只好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皱着眉头道:“可这些人并不知道我们这边会派人放太湖那只大乌龟吧?”
李林甫用指关节敲着桌子道:“就是这个!他们也许会猜测,但不能肯定太湖一事出自我们之手,又如何会费尽心机甘冒大风险来出这一招对付我们?所以,出手之人必得知晓内情。”
众人面面相觑,这么一来,这张名单就彻底废了,而排查的范围也大大缩小。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在推动太湖神龟祥瑞事件的过程中,李林甫集团的人除了现在参与讨论的这几个,知道整件事详情的并不多。
就算是当地的知府,也不过接到报讯,说是湖中有祥瑞,让尽快打捞一下,却不知道这大龟的来历。
堂中再度陷入了沉默,这些人精们立刻察觉,事情变得严重起来。
因为了解这起事件的,都是李林甫集团的中坚骨干。
这意味着,他们之中可能出了内奸。
李林甫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他的目光不含任何情绪,仿佛只是单纯的打量,但却看得每个人芒刺在背,坐立难安。
张博济作为女婿,嫌疑最小,此时站出来打破沉默:“岳父大人,若真有内奸,且被太子收买,那非得先挖出这个祸患不可,否则后面招招被动,一溃千里。”
他罕见地称呼了“岳父大人”,是在隐晦地提醒李林甫及其他人,自己的身份绝无可能背叛,可以首先排除。
罗希奭也醒过神来,赶紧也起身道:“令公,此事不如交给下官好好查查,务必要查个水落石出。”他试图以积极行事的姿态也剖明心志,自证清白。
李林甫知道罗希奭生性酷虐,擅长以刑罚折磨逼供,当即点点头道:“要有分寸。”
所有不可明说的,都尽在这四个字当中。
罗希奭心领神会:“令公放心。”
交代完了抓内奸的事情,李林甫又转向张博济:“经此一事,不管陛下怎么想,太子那边肯定把萤火群龟这口锅扣在我头上了,两边势同水火,只怕他们要转守为攻。”
张博济应道:“是。太子身边那个内侍李辅国诡计多端,必然会找寻时机趁机发难。下官的意思,与其被动挨打,不如加快步子,再谋划一桩大的,尽快推翻李亨,劝陛下另立太子。”
李林甫想了片刻,道:“还要顾及陛下那边,我看,太子那边宜逼不宜打。凡事不要我们出头,得让太子那里自乱阵脚,这样行事不露痕迹,陛下才不会疑心到我们身上。”
张博济一听,大为叹服,不愧是开元权相,李林甫事事都没忘记李隆基。
李林甫始终清晰地记得一点,凡事一定要跟李隆基的利益进行捆绑,才能成功。
李林甫不想冒进的原因还有一点,他有点没摸清李隆基在这件事上的想法,更想不明白为什么会专门叫李瑁来参加朝会。
由于诬告张说和岐王往来密切就是自己的手笔,李林甫比谁都清楚,李隆基有多么痛恨和顾忌皇子与大臣、边将结交。
他始终担心李隆基看穿了他和李瑁的结盟,因此不肯采取太过激进的举措,在大局方针上仅仅同意把对太子李亨的敌对策略从“困”改成了“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