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典籍那么好看:《史记》有格局](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199/53425199/b_53425199.jpg)
第一章
司马迁如何咏出“史家绝唱”?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CE85C/31867678507462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8.jpg?sign=1739332439-j6C7i4kt7nDt5bHxRxUlX35Ly0p4Aa3r-0-b008617d29e8cbb4ced2058351ceab1d)
生于西汉的司马迁,亲手打造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颗耀眼明星——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什么是纪传体通史?就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贯通不同朝代的史书。《史记》之前的中国史书,都是按照时间顺序编写历史事件的,称作编年体,也就是按年编写的意思。
说起《史记》,相信你都耳熟能详了。不过,我们都听过“知人论世”的说法,要读懂一本书,首先得走进作者的心境与人生,触碰作者所处的那个跌宕(dàng)起伏的大时代。所以接下来,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史记》的作者,讲一讲司马迁的故事。
司马迁血液里的史学家基因,早在他先祖那会儿,就已经开始流淌了。中国古代的史官,大多是世袭传承的,司马迁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史官世家。他祖上几代,都是周朝特别有名的太史[1];这样的传承一直持续到汉代,司马迁的爸爸司马谈,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史官。
司马迁从小沉浸于这样的家族传统中,早早就立下了一个大志向——我一定要像爸爸、爷爷、太爷爷一样,谱写中国恢宏的历史画卷!
大家想一想,要走入历史的世界,自然不仅是“读万卷书”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行万里路”,亲身感受历史古迹的时光印痕。在司马迁的少年时代,他游历了全国四方。据《史记》记载,他到过江南的绍兴,追寻大禹治水的遗迹;他到过山东的大地,遥想孔子教书的身影;他还到过中原的古城,回望楚汉相争的战场……
可是,这样一个游历四方、意气风发的少年,却遭逢了一场影响他此生的变故:他的父亲司马谈,怀着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巨大遗憾,去世了。
这个遗憾是什么呢?这就要说到当时的大时代了。司马迁父子所处的汉朝,正处在汉武帝统治的时期,国家强盛,威声大振。在古代,如果国运富强,君主就要到泰山之巅,举行封禅[2]祭祀的大典,表示我朝皇帝建立了伟大功业。可面对这样一场国朝盛事,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却偏偏生了重病,无法前往。
司马谈躺在病榻之上,颤颤巍巍地握着司马迁的双手,说道:“孩子!我此生还有一大遗憾!从孔子作《春秋》以来,已经四百多年了,可是……却再也没有一部伟大的历史书!我生逢汉运昌隆之时,却已病入膏肓,再无力气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
在司马谈的遗憾中,蕴含着历史学家的雄伟气魄,那就是敢于直面历史,攀登高峰,希望写出《春秋》[3]之后第二部伟大的历史作品,记录大汉王朝的鼎盛时刻。
面对父亲的遗愿,司马迁应声答允,决定继承父亲的夙(sù)愿。可谁也没料到,这样一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年轻人,这样一个同时肩负先祖传承与父亲遗愿的有志者,即将跌入人生中的最大低谷。
这个大低谷,同样和汉武帝时期的大环境密不可分。汉武帝是大汉王朝最伟大的皇帝,也是一个极有争议的皇帝。他的伟大,在于富国强兵,开疆辟土。他派卫青、霍去病率军进击匈奴,大获全胜;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让汉朝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他的争议在于穷兵黩武,连年征战。四海之内的人口,都因战争频仍而锐减!
在这样的战争动荡之下,司马迁对汉武帝仍然十分敬仰,忠心耿耿。但是,这样稳定的君臣关系,突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最终将司马迁推向悲惨的深渊。这个转折的导火索是什么呢?是因汉朝对外征战而引发的“李陵案”。
李陵是谁呢?他是我们熟知的汉朝名将“飞将军”李广[4]的孙子。他年少有为,在和匈奴的作战中十分勇猛,深得汉武帝的信任。可是有一次,李陵领着区区五千人马,孤军出征,不幸遭遇了匈奴的主力。尽管如此,李陵和他的战士们仍然忠心耿耿,拼死作战。士兵们有时候坚持不住了,但只要李陵高呼一声,便立刻抖擞精神,擦干身上的血污与汗水,继续作战。
战事越发激烈,李陵的士兵们死伤无数,尸体越堆越高,救兵却迟迟不到!司马迁描述这样的场面,称其为“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李陵转战千里,箭都射光了,没有退路,救兵不到,士兵死伤成堆。消息传到朝廷后,汉武帝听说李陵奋勇杀敌、以寡敌众的战情,十分高兴,大臣们也纷纷祝贺汉武帝。可毕竟双拳难敌四手,李陵实在寡不敌众,面临着矢尽路绝的困境,看着堆得像小山似的尸体,李陵终究不忍心让将士们白白牺牲,决定投降匈奴。
这个大转折,使得原本振奋的汉武帝勃然大怒:“李陵枉为我朝武将,竟敢投降匈奴,辜负朕的天恩!”这个时候,大臣们都害怕了,不知该如何安慰盛怒中的皇帝。思来想去,不知道怎么说,那干脆沉默吧!可是,我们的主人公司马迁不一样。他太尊重汉武帝了,不愿意以沉默来逃避汉武帝的怒火,反而希望实实在在地向汉武帝说出内心的真话。
这天,司马迁求见汉武帝,虽然他和李陵没有太多交情,但决定替李陵说说情,讲讲公道话。他恭恭敬敬地说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李陵将军虽然陷败,但确实已为大汉拼了性命,奈何援兵不到,他也没有办法!李陵尽心竭力,为了保全将士,才出此下策。希望皇上宽恕他,别再为此生气伤身!”
司马迁这么说,一来是想替李陵说情,二来也是想安慰汉武帝愤怒的内心。谁承想,这可犯了汉武帝的大忌!汉武帝更加愤怒,心想:“好啊!你居然敢替这叛徒说话!你跟他莫非是同党?李陵远在匈奴地界,我抓不着他,那就拿你司马迁开刀!”
于是,汉武帝恶狠狠地将司马迁打入死牢,下令对其施加宫刑。所谓“宫刑”,是一种极其残忍的酷刑,会给人的身心带来巨大的羞辱。当时,犯罪的人可以用交钱的方式来减轻刑罚,但司马迁两袖清风、家中清贫,没钱赎罪,也没有一个人敢替他说情。于是,这样一个意气风发的人,这样一个心怀大业的人,这样一个对国家与帝王有着无限忠诚的人,瞬间跌入了人生的低谷,承受着巨大的打击、委屈和耻辱。司马迁自己说道:“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一想到这种耻辱,就冷汗淋漓,把后背的衣服一下子就沾湿了!
请你想一想,这个时候,司马迁应该怎么办?是没有尊严地活着,还是一了百了地死去?这是遭受宫刑之后的司马迁思考的根本问题。他无数次想要结束生命,但又无数次想到自己的抱负、先父的遗愿,还有祖上的荣耀。终于,他决定忍辱负重地活下去。经历了这样的思想斗争,他喊出了那句响彻千古的强音——“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5]。”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CE85C/31867678507462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16.jpg?sign=1739332439-LmET38N3ltspg2tn8c5ZItJoHoMRPb9c-0-f2f41a19d7b0ecec2e3f57973947f924)
是啊,人都会死,但有的死亡重于泰山,刻在了历史之中;有的死亡像飞鸿的羽毛一样,轻飘飘地散于四方。
在无尽的黑暗与绝望中,司马迁想起,许多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军事家,都在生命的低谷中留下了自己的不朽著作。“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bìn)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看着历史上那些古人的背影,无论是浪漫主义诗篇《离骚》的作者屈原、《国语》的作者左丘明[6],还是兵法巨著《孙膑(bìn)兵法》的作者孙膑,法家思想代表作《韩非子》的作者韩非,他们都是在生命的艰难困苦之中,坚持不懈、奋发昂扬,才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巨著。所以,我司马迁也可以像他们一样!
他坚持了下来,决定用他受刑后全部的岁月、全部的生命,撰写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史书——《史记》。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这部历史名著的由来。至于《史记》本身,又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简单来说,《史记》有三个大:大格局、大境界、大性情。
首先是大格局。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通史,司马迁将它全面地展现出来。《史记》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纪是帝王的传记;世家主要讲述王侯封国的历史;列传是重要人物的传记;表用表格的方式,清晰地列出古代人物的世系图谱、史事脉络;书是记述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的专门史。司马迁运用不同的体裁,共计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展现出中国早期历史恢宏的面貌。
其次是大境界。《史记》不仅记录了历史事实,更探寻着根本的历史规律,也就是司马迁自己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思考的是,天命和人事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是必然的命运?什么是人类所能达到的自由?历史演变的规律是什么?什么是推动历史的根本力量?可以说,司马迁叩问着最为深沉的历史问题。
最后是大性情。所谓“成一家之言”,体现出《史记》中蕴含的鲜明的史家性情。司马迁善于写豪杰,也善于写悲剧。他不以成败论英雄,既写那些功业辉煌的大人物,也写那些慷慨悲歌的失败者。他不以地位论古今,既写出身显贵的帝王将相,也写那些展现出巨大才华和勇气的普通人。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史记》这部书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既是深厚博大的史书,也是扣人心弦的诗篇。
在这里,我们要和大家一起读这样一部千古奇书。让我们一起品读《史记》,走进最关键的历史瞬间,了解最精彩的历史人物,回顾最难忘的历史记忆。
知识拓展
注释
[1] 太史是史官的官名。
[2] 祭天为“封”,祭地为“禅”,封禅就是古代帝王上泰山祭祀天地。
[3] 《春秋》相传是圣人孔子(鲁国人)根据鲁国史修订而成,记录了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4] 很多诗词里都有李广将军的身影,比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5] 衍生出成语: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6] 相传他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官,与孔子时代相近。中国古代两本历史名著《左传》和《国语》都是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