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典籍那么好看:《说文解字》有奥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字圣”许慎是谁?

我们知道《论语》《孟子》《史记》,但不少人还不知道《说文解字》,这本书可是了不得。因为《论语》《孟子》《史记》都是用汉字写成的,而要讲解汉字,就离不开汉字学史上最重要的《说文解字》一书。

有了《说文解字》,我们才能懂得汉字的造字方法,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明白这些方块字为什么是现在这些意思……我们这本小书里对汉字的解释,很多都是建立在《说文解字》的基础上的。

《说文解字》诞生于什么时候呢?

《论语》《孟子》《史记》都有两千多岁了,《说文解字》年轻点,成书于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东汉建光元年(121年)。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字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字书之一。可不要简单地以为这本书是单纯的字典,它可是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奠基之作。

这本书这么重要,那它是谁写的呢?

作者的名字,叫许慎。

许慎生活在东汉,他是东汉汝南召陵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漯河人。他一开始进入仕途,位置很低,不过是郡府里的功曹。后来因为政绩突出,加上他十分孝顺父母,就被推举为孝廉。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岁尽遣吏上计,并举孝廉,郡口二十万举一人。”人口满二十万的郡,每年才能推举一名孝廉,可见许慎是多么优秀。

他既然是个“公务员”,是不是只有工作上很优秀啊?不止如此。许慎除了仕途一直平顺,从功曹到孝廉、太尉南阁祭酒之外,还很爱读书,喜欢研究古代经典,在学问上也很有成就。他读透了“五经”,也就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经典。在他看来,各家对五经的解说颇为混乱,说法不一,于是写下了《五经异义》。当时的人都说“五经无双许叔重”,叔重是许慎的字,意思是“在五经的研究上没有人能超过许慎”。

为了研究五经,许慎对汉字也燃起兴趣。他认为,五经是用汉字写成的,只有解读了汉字本身的真正含义,才能真的将五经读透。但他在研究汉字的过程中发现,当时人们对汉字的解读简直错误百出。在许慎所处的时代,使用的汉字字体主要是隶书,人们按照隶书字形去生硬地解读汉字。比如,看到“土”字,便认为一个“十”加个“一”就是土,看到“風”(风的繁体字),就认为这是一个“虫”子在“凡”字里动啊动。真是既搞笑又荒唐!

许慎心想,在隶书之前,还有更为古老的字体。隶书经过了人们的简化和笔画的调整,不能准确传达汉字本身的造字含义,应该找更古老的字体,才能理解汉字的真意。在他生活的年代,古老的甲骨文[1]尚未发现,甲骨文之后的金文数量又非常少,于是,他将目光转向了金文之后、隶书之前的古文字——小篆(zhuàn),这也是秦始皇统一推行的文字。

于是,许慎上下追寻,在古籍中遍寻汉字的小篆字形,广泛搜集。最终在书中一共收录了九千三百五十三个汉字(不包括作为“重文”的异体字,也不包括后继学者为《说文解字》增加的“新附字”)。花费约三十八年的时间,最终写出了中国汉字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巨著——《说文解字》。

在这本书中,他总结了汉字造字的规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完善了“六书”理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古人的造字方法。还首创了汉字的“部首”概念,把收录的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字形,按照五百四十个部首分门别类地排序。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忍不住一声惊呼:原来部首查字法是从这里来的!

但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人,《后汉书·儒林传》里对他的记录只有简短的八十五个字。希望你能记住他的故事,记住他叫许慎,字叔重,是中国文字学的开山鼻祖。因为他对中国文字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后人尊称他为“字圣”。

知识拓展

《说文解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文”和“字”分开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吗?

在古代,“文”和“字”确有不同含义。相传,仓颉(jié)开始创造文字时,是先按照万物的形状去临摹和描绘的,这种像图画一样的符号叫作“文”。

这就是“文”字的字形演变,你看,甲骨文的“文”是一个正面站立的古人,他宽阔的胸腔上画着花纹,这就是古人的文身。古人用“文”指图案、文身、花纹,图画一样的象形字,也就是早期诞生的、没办法拆解的独体字。

再看“字”。一个房子里诞生了一个小孩子。“字”的本义有生育的意思,古人也用“字”指那些后来诞生的汉字,比如“波”这样一个用声旁“皮”和部首“氵”组合造出来的合体字。

“说文解字”的书名含义就是:既要说解早期产生的独体字,也要拆分解释后期产生的合体字。


注释

[1]甲骨文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得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由于它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所以被称为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