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蜀中大儒,涂高者——魏
直臣都是如此吗?
诸葛瞻看着挡在面前的身影,心中不由嘀咕。
如此直言犯上。
根本就是在找死。
如此语气,哪个君王能忍?
也难怪,李邈能成为刘禅斩杀大臣的唯二之人了。
刘禅一生就杀了两位大臣,一位是说刘禅与自己的妻子乱搞,被刘禅赐死了。
另一位,就是李邈,诬蔑诸葛亮被杀的。
难道要提前死了吗?
看着刘禅逐渐阴沉下来的脸色,诸葛瞻觉得极有可能。
“诸葛思远,乃是学识所至,确实有真才实学,是朕亲自考较,朕觉得人才应该不别一格,才赐以特封,让其为国而计,无关丞相何事。”
刘禅强忍着心中怒火,心默念,做明君,不杀直臣,敢直言犯谏者,皆是良臣。
“八岁小儿有何种学识?陛下莫不要被奸佞所误。”
李邈继续言道,无惧权威,不苟颜色。
其这种行为,让人乍一看,是忠诚直谏。
但是细细来看,就是不通人情世故,自以为是。
若不是有诸葛亮保谏,早就不知道被贬到什么地方了。
在朝堂上,有李邈这等人在,也是能使君王得到警醒的。
不过,有点费脾气。
“安汉将军,难道说你竟是在怀疑朕不成?”
刘禅怒目圆睁,那凌厉的目光直直地射向李邈。
只见刘禅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原本温和的面容此刻也布满了寒霜,显然已是动了真怒,就连说话的语气都变得异常严厉起来。
他是很少动怒的。
就在李邈骑虎难下之时。
一个身影缓缓从队列中走了出来,这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
老者身穿一袭素色长袍,虽然身形略显佝偻,但却自有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
他步履蹒跚,每一步都显得有些艰难,然而那浑身散发出的浓郁至极的儒雅之气,却让人不敢有丝毫轻视之意。
再看这位老者的容貌,虽已满脸皱纹,白发苍苍,但那双眼睛却是炯炯有神,深邃而睿智。
他轻轻捋了捋颌下的胡须,缓声道:“陛下息怒,依臣之见,李将军想必并非此意。他一心为国,只是因心系社稷安危,以至于情绪过于激动,才会在言语上有所冒犯,还望陛下见谅。”
这位老者与后面的诸葛瞻相比,简直就是两个极端。一个是风烛残年,尽显沧桑。
另一个则是稚嫩无比,朝气蓬勃。
极为的有视觉冲击力。
“毕竟此事关乎国家体面,让一个年仅八岁的幼童参加朝堂议政,臣也认为此举欠妥。”
那位老者缓缓开口道,声音低沉而又沉稳,仿佛每一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
“然而,若我蜀地真有神人降世,若不行天势,也必将是罪责,不若就让臣当众考校,也好堵幽幽之口。”
老者稍稍停顿了片刻,似乎在等待着其他人的回应。
只见他神态悠然自得,说话时语调抑扬顿挫,尽显其深厚的学识和高雅的涵养。
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比起那个只知一味直言的李邈可真是要阴险狡诈得多了。
此时诸葛瞻也不由暗中思虑。
在这个时段的蜀汉朝廷里,究竟还有谁胆敢如此公然地与刘禅诸葛亮唱起反调来呢?
“周大夫所言甚是有理,那么便有请周大夫出题考校吧。”
刘禅微微颔首,其实对于刘禅来说,他对诸葛瞻可是有着十足的信心。
这也正合了刘禅内心深处的想法,借助这次机会,让诸葛瞻一举成名,从而彻底踏入政坛的核心地带。
“那老臣就不恭了!”
只见那位老者微微躬身施了一礼之后,缓缓转过身来,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俯瞰着眼前的诸葛瞻。
“老夫周舒,见过世子,社稷为重,还望世子莫要怪罪。”
老者的声音低沉而浑厚,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先是礼貌地向诸葛瞻问候行礼,然而言辞之间却隐隐带着几分锋芒。
先礼后兵。
不知这老者究竟是碍于诸葛亮的情面才如此客气,亦或是他本身就是个极有涵养的儒家学士呢?
“还请大儒出题吧!”
面对周舒,诸葛瞻倒是表现得从容不迫,同样回敬了一礼。
诸葛瞻也知道,眼前的这老不死是谁人了。
是蜀地大儒兼预言家周舒。
他可是益州派的核心代表人物之一。表面上看,周舒似乎并未掌握太多实际权力,
但实际上无论是后主刘禅,还是丞相诸葛亮,都对他忌惮三分,轻易不敢妄动。
周舒最为人所熟知且颇具争议性的观点,当属那句“涂高者,魏也。”
此言论公然宣称魏国才是天下正统所在,并且在蜀国境内大肆传播开来。
对于这样的说法,蜀汉的当政者们竟然选择了视而不见。
周舒不仅是蜀汉内部的投降派,更是坚决反对北伐策略的重要大臣之一。
“世子可读过《春秋》,知晓《三韬》、《六略》否?”
周舒发问道,兵法韬略和春秋,乃是士族必学之经典。
如此提问,也不算是为难人。
中规中矩。
“粗略学过,但是不精,前世之作,只可借鉴,也无需研读之。”
诸葛瞻开口道,从容不迫,哪怕是如此威严的宫殿内。
单是这份气魄,就让朝中多人,感到叹服。
不过,口气也是非常大。
丞相之子,果然不是常人。
“那《诗经》、《史记》呢?”
周舒老神在在,一切都了然于胸。
“也不曾详读过,只是略知一二。”
诸葛瞻如是说道。
他这样的年岁,也才刚从学不久,如何学的那么多。
原主那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他并没有继承。
说略知一二,已经是夸大其词了。
“不通韬略,不识史文,何以谓之真才?”
周舒看向刘禅禀道。
诸葛瞻的反应,让刘禅都还反应不过来。
这让他如何反驳?
难不成昨日诸葛瞻之说,都有人教唆之?
“这…”
刘禅目光扫过一众大臣。
蒋琬欲要相助,但是话至嘴边,也是顿觉的无理可争。
这是属于诸葛瞻都考题,他如此不给力,他们也都是爱莫能助。
“周大夫,此言差矣,才识岂能一概而论之,韬略前人所著,谁人,又不可学之,学之,谁人又不会呢?如此而说,又怎么能说的上当世之才?”
身后,诸葛瞻的声音骤然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