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诸葛孔明,我聪慧合理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北伐之利弊,攻吴之优劣

“其实不然,划吴比攻魏更易,亦有诸多的益处,魏若来犯,挥手可拒之。”

诸葛瞻立即反驳,轻轻挥手,风轻云淡,好似乾坤尽在掌握之中。

理都是从嘴里讲出来的。

至于是对与否,那就只有做过了才知道。

他昂首,迎向诸葛亮的目光。

在气势这一块,竟然丝毫没有落入下风,是胸有成竹之样。

不管是认还是错,诸葛瞻表现出来的种种,都已是超出了三位大佬的预料。

需知,诸葛亮掌权多年,身上那种养成之势,无与伦比,不是随便一人都能不心虚而视之。

在他的面前,都是让人心生胆怯之意。

就是刘禅这个蜀汉皇帝,在诸葛孔明的面前,也只能当乖宝宝。

有意见的话,都不敢大声提出。

因为,你就算有道理,但是只要诸葛亮稍微开口,也就变成了无理。

何人敢如此上纲上线。

唯诸葛思远尔。

“纸上谈兵!”

诸葛亮此时的心情,可谓是七上八下,刚觉得可为大器,一下子,又觉得诸葛瞻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只会空谈。

“丞相,此非我纸上谈兵,蜀中得天独厚,高祖就以此成就霸业,在与魏地相交之界,有连绵高山为屏,别说攻打我蜀地,就是穿过这山区,就已让魏军损失惨重,到时只需派几员战将,固守城池,便可北拒曹魏矣。”

诸葛瞻又是高声说道。

闻着,其实也是有理。

诸葛亮多次北伐,更知道横越在汉中和关中之间的大山有多么难走。

汉中盆地和关中平原之间,是有着一道很难跨越的天堑——秦岭山脉。

诸葛瞻在后世,也时常能够听闻到,又有某某驴友消失在了秦岭山脉之中。

更别说在技术非常落后的古代了。

而诸葛亮却是能带领数万人穿过这条天堑抵挡关中。

后世之人,均言,诸葛亮军事较弱,没有吹的那么强。

但是若是换成了其他人统军的话,很可能还未走到关中,就是全军覆没于秦岭山脉之中。

军事能力的最高表现就是统帅全军,让各部协调而进,让三军信服。

哪怕是邓艾,也是在付出了过半的军队损失,才抵挡了汉中。

但也可惜,若是油江关守将马邈拒城而守,邓艾那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了。

“无需过多人马,只要在祁山道、陈仓道、子午道、褒斜道、傥骆道和阴平道的关卡上驻军严防,只守不战,便可拒北魏人马。”

古代攻城非常困难,只要千人拒城而守,便可抵挡十万雄狮。

对于这一点,诸葛亮可是深有体会,被郝昭千人抵挡在了陈仓道之中,不得北进。

无论是蜀汉想要攻打关中,还是曹魏想要攻打蜀汉,唯有此几道可行。

双方谁为防守方,都会占据巨大的优势。

“如此布置,北魏之敌可拒否?”

诸葛瞻语毕,看向了三人。

“丞相,思远之言,是否可行?”

刘禅不是没有主见,而是他觉得可行,才如此问道。

在非战之时,也就是对其他五道进行防守。

至于阴平道是什么鬼?

那时飞鸟难度之地,何需防守。

还是思远太谨慎了,刘禅心中这样想着。

不过,心中更多的却是欣慰,因为越是谨慎,犯错就会越小。

“确实可拒魏兵,但是又该如何伐吴呢?粮草未足,难以启兵事?”

诸葛亮还是摇了摇头,理论上成立,但是却不支持伐吴之战。

这一变动,也将意味着整个战局需要调整。

“再说了,东吴在边界之地,也都列有重兵,伐魏不成,你又怎么如此确定,攻打吴城就能打下呢?”

“北伐有重重山脉,而南征也有滚滚长江。”

诸葛亮看向了诸葛瞻,目光柔和了很多。

甚至,眼神之中,还流露出了期待之色。

每一次,在看似不靠谱的背后,诸葛瞻都能交出一个满意的答复。

“东吴虽也有防备,但是其兵力乃至是得力战将,都集中在徐、青方向,而且我们攻打的乃是荆州,无关长江天险。”

诸葛瞻一一作答,这是要以其人之道反制其人之身。

关羽打曹魏之时,东吴背袭。

现在,只不过是反过来,陆逊抗魏之时,蜀汉攻荆州。

你能做的了初一,那么我们只就能做的了十五。

“丞相,思远之计可行,哪怕吴城有所防备,也是极为的有限,他们都以为我们在北伐,突然袭击之,很有可能连战连捷,以战养战,所忧的粮草,也不再成为难题,有望在极短的时间内,收复失地。”

许久未能插上话的蒋琬,也是激动的说道。

对于东吴,蜀人还是有莫名的一种激动。

诸葛亮也迟疑了。

种种条件累加下来,攻打下荆州的可能性,可比北伐成功的可能性,要高上数倍。

“虽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战略成果,但是交恶于吴国,肯定会使得合盟瓦解,说不定会起攻伐之争,魏国渔利,怕是局势比现在更为的恶劣。”

良久后,诸葛亮才开口,他所忧长远,还是不认可伐吴。

两国相争,曹魏怕是要偷着乐。

时机一旦成熟,从青、徐入军,先灭东吴,在亡蜀汉。

“丞相怕是多虑了,就算是荆州被我们夺取,大将被我们所杀,孙权也不敢翻桌,与蜀汉相争,这就是大势所趋,我蜀汉也不是如此吗?”

诸葛瞻非常的笃定道。

蜀汉被夺了荆州、被杀了大将兵卒,最后还不是迫于曹魏的压力,选择了忍受。

还要主动派人到东吴去说和。

将来角色互换,不想被曹魏所灭,东吴也只能咬碎牙齿往肚子里咽,还是与蜀汉保持统一阵营,共抗曹魏。

诸葛亮眉头紧锁,步履蹒跚,来回渡步,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左右为难,这也给抉择,就是事关蜀汉的存亡,一步之错,就是万丈深渊。

蜀汉没有任何的容错余地了。

这一决断,太难了。

伐吴是在犯险,风险极大。

“此等国家大事,臣也实难决定,北伐之利弊,攻吴之优劣,都已陈述,还请陛下决断。”

诸葛亮艰难的抬头,好似有千斤巨物压在他身上一般。

他终究是臣,只有谏言,至于决定权还是要刘禅取舍。

当然,伐魏和伐吴,利害等同。

不然,他也会口吐莲花,让阿斗改变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