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70,医路辉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8章 足底割裂!清创缝合!

李宪华也没有推脱,治病救人本来就是自己的使命。

他迅速掀开男子的裤腿,仔细查看了伤口情况。

鲜血染红的足底处,伤口深可见骨,周围的肌肉组织被割裂,血管和神经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李宪华观察了一下病人的神色。

病人缓慢的喘着气,脸色变得越来越苍白,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头晕、乏力、心慌、面色苍白等,有了这几个典型症状,基本判断病人失血量超过全身血容量的20%了,已然出现贫血症状。

“快把病人抬到医疗室,他需要输个血,院长,有血液库存吗?”

院长一愣。

“李中专,这还真没有!咱医院没这个储存条件啊。”

“没有就现场采血,得快些,而且一定要进行交叉配血!”

李宪华知道这么做不保险。

一般情况下,医院在采血和输血时,必须进行基本的交叉配血和HBsAg检测、抗-HCV、抗-HIV和抗-TP检测。

现在不是没条件嘛,情况又紧急,李宪华只能默默祈祷千万别出岔子……

院长没有掉链子,赶紧操办,现在救人最要紧。

好在医院还能进行基本的采血,这个技术大家之前也培训过。

片刻后。

医疗室内。

病人躺在简易消毒过的床榻上吸氧。

李宪华从医疗箱里面拿出来了必备器械和麻药,然后穿戴手术衣、无菌手套。

内科小医生就是他的助手。

李宪华明白这种简易医疗室不适合做手术,环境太差了。

这要是搁在前世,医院里院感科肯定会跑来制止。

无菌消毒不合格,安全卫生检查不合格、监护仪器等装置不合格,这绝对违反了医疗诊疗规则,手术是万万不能开展的。

不过这是70年代,还没有这么多硬性规则,条件落后也是客观因素,好在医疗环境可以。

这年头病人还是相信医生、尊重医生的,没有乱七八糟的医闹,没有碰瓷讹诈。

医生拼尽全力救人就是,治好了人家千恩万谢,治不好也就只能归咎于命运了。

现在一条命系在自己手上,不得不搏一把。

“碘伏!”

“利多卡因!”

“注射器!”

“手术刀!”

李宪华所需器械、药品,内科小医生依次递了过来。

等待麻醉时机成熟,李宪华接过手术刀,小心翼翼地清理伤口内的异物和坏死组织。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李宪华十分专注。

“快!新鲜血液来了!”

终于,嘹亮声划破宁静,采到血液了。

李宪华立刻安排:

“现在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

内科医生有点手忙脚乱。

但是在李宪华的指导下,他成功的用止血钳夹住了出血的血管。

另一个医生同时为病人输液,以维持他的生命体征稳定。

李宪华深知足底的血管和神经分布复杂,一旦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遗症,如足部感觉丧失、行走困难等。

所以他十分小心,十分专注,对助手也是很严苛。

尽管缺乏显微镜等先进设备,李宪华通过精细的手工操作和使用合适的缝合材料,仍然稳健地进行血管、神经和肌肉组织的缝合。

他用细如发丝的缝合线,一针一线地将割裂的肌肉、血管和神经仔细缝合。

他的动作精准而稳健,每一针都力求完美。

卫生院的所有医生看到这一幕都惊呆了。

太不可思议了!还能这么干吗?

他们见过缝衣服,缝裤子的,还没见过缝人的。

一枚“半月样”的细针穿着线,来回穿插,李宪华手法熟练的很。

这么复杂的缝线术,被这中专生使的炉火纯青,在场的小医生们都佩服的五体投地。

“渍渍,这缝合术真的是绝了呀,我都活到这把岁数了,才真大开了眼界了。”

郭老连连感慨,院长更是打心眼里佩服。

早就听说外科技术牛逼,紧要关头能够力挽狂澜,这下体会到了呀。

大家的目光全部聚焦于这场手术上,注视着足底穿针引线的过程和步骤。

这就是最为真实的现场教学,谁都不愿意错过。

哪怕只能观摩一二,那也是非常幸运了呀,这种机会可不多呀。

渐渐的大家变得很安静,除了震惊,就剩下虔诚。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医疗室里只能听到器械碰撞的轻微声响和病人偶尔发出的痛苦呻吟。

经过三个小时的奋战,伤口终于被成功缝合,李宪华长舒一口气。

医疗室内又闷又热,汗水已经浸湿了他的手术服。

两个小医生也很累,也闷的不行,可他们眼神之中的兴奋和激动难以掩饰。

有这么一个好机会跟着近距离学习,那可是千载难逢啊。

手术结束后,病人被送回病房。

李宪华为病人注射了抗生素和止痛药,以预防感染和缓解疼痛。

然后又给医生们交代了一下术后护理工作,包括监测生命体征、观察伤口的愈合、定期更换纱布敷料等。

并耐心地为家属讲解康复期间的注意事项。

“一定要注意保持伤口的干燥和清洁,避免感染。”

“要适当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

“等过段时间好一些了,再做个康复训练。”

李宪华正说着,那一对老夫妇泪眼汪汪的拉住了他的手。

“大夫,真的是太谢谢您了,您可真是神医妙手啊。”

“多亏了有您在,我儿子这条命才能保得住。”

“流了那么多血,我们真害怕儿子活不下来呀,谢谢,太谢谢了。”

“不过,大夫我儿子这脚以后还能好好走路吗?会不会成为瘸子呀?”

“这就要看术后恢复程度了,应该是没问题的,别太担心。”

李宪华也只能说个大概,他可不敢打包票啊。

自己医术高超是一回事,70年代医疗环境差也是不争的事实。

很多时候医疗上就只有“0”和“1”这两种结果,任何变故都有可能发生。

但即便是这样一个回答,也让老夫妇心里放松了不少。

“李中专,我们一定按照您的交代好好休养!”

“谢谢!谢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