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具猫到宠物猫,古人与猫的关系演变
一天,晚清四大重臣之一的张之洞正在聚精会神地伏案工作。突然,童仆神色慌张地闯了进来。
张之洞抬眼正色问道:“出什么事了?”
童仆低头搓着衣角:“大人,我想跟您说件事。”
“说。”
“我闻见猫屎味儿。
我开始满屋子找猫拉在哪里了。
我找到了,然而猫拉在您的文件上了。
我还没来得及擦,猫又上去踩了几脚。
之后猫开始满屋子乱跑……”
童仆不敢再说下去,张之洞听完站起身来,找到那个沾有粪便的文件,一边擦,一边把下人都叫到身边来,要求他们以后不能因为猫在屋里乱拉乱尿就打骂它们,并说:“猫本无知,不可责怪,若人如此,则不可恕。”
张之洞生活的时代,还没有专门用来掩埋猫咪粪便和尿液的猫砂。据说张之洞家里最多的时候养了几十只猫,这些猫在屋里乱拉乱尿,他还能如此心平气和,可见对猫是真爱无疑了。
爱猫之人自古有之。那么,我国古代,人与猫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认为猫不是本土的物种,而是从天竺国引进的,主要用来守护佛经。实际上,猫在中国出现的时间远比古人以为的时间要早。近些年来,考古学家在陕西省泉护村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猫骨,这些猫遗骸上没有火烧、打孔的痕迹。考古学家据此推测,这些猫与先民之间存在一种共生关系。它们捕捉老鼠,保护了先民的粮食。不过,仅凭目前发现的骨骼标本,我们还无法确定那时的猫已经是先民家中的一员,还是自由来去的游侠。
在古埃及,猫被视为巴斯特女神的化身。巴斯特女神,猫首人身,原本是下埃及的战争女神,后来变成家庭的守护神,象征平安喜乐。人们崇拜巴斯特女神,也将猫置于崇高的地位。如果家里的猫不幸死去,全家人都要剃掉眉毛,以示哀悼。而在我国古代,猫因为能够捕捉老鼠,也被尊为农业神。
《礼记·郊特牲》中记载:“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皮弁素服而祭。素服,以送终也。葛带榛杖,丧杀也。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
先秦时期,十二月会举行蜡祭,以感谢与农业有关的神当年的庇佑,并为次年的农业生产祈福。按《礼记》所说,在蜡祭时,天子祭祀的有这八位:先啬、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昆虫。其中,先啬和司啬是农耕的始祖,应该祭祀;农是田官之神,邮表畷是始创庐舍、开道路、划疆界的人,应当祭祀;坊和水庸是农业设施,应当祭祀;昆虫是农田里躲不过去的小生物,拜一拜总没有坏处;兽界代表只有猫和虎,它们捕杀田鼠、野猪等祸害农田的动物,保护庄稼,功不可没,的确应当祭祀。
2020年4月,山西考古研究院联合相关部门对垣曲北白鹅墓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英言镇白鹅村东)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一号墓墓主人的腰部位置,发现了五件形状如猫爪一般的黄金饰品。虽然研究人员尚无法确定金饰是按猫爪做的,但是不排除在2700多年前,生活在周代的贵族已经驯养了猫的可能性。
我国古代将野猫驯养为家猫,根据目前已有的考古资料,是从汉代开始的。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的汉代漆盘上画有许多猫。这些猫有着圆润的身体、圆圆的眼睛和长长的胡子。与虎豹等野生动物相比,这些猫咪看起来十分温驯,应经过驯化。不过,这时候的人们驯养猫咪,仍是为了捕捉老鼠。到了唐代,爱猫人士越来越多,猫咪也从“工具猫”变成了“宠物猫”,且多由社会地位较高、经济更为富足的贵族豢养。河南安阳唐末赵逸公夫妇墓的壁画中就有猫,这也是墓葬壁画中首次出现猫的图像。到了宋代,养猫成为全民活动,宋代也就成了猫咪周边产业大发展的时代。
猫从野生动物变成家养动物,习性改变,饮食自然也发生了变化。从宋代开始,鱼出现在猫咪的食谱中。明清之后,猫粮则以肉和肝为主,宫猫还有机会吃到熟猪蹄。清代人总结出了不少当时看来较为科学的喂养办法,比如“猫食野物则性戾而不驯,猫食盐物则毛脱”“猫食鳝则壮,食猪肝则肥”,等等。
说到吃,明代时候还有一种有趣的家具,用来防止猫偷吃,叫作“气死猫”。这是一种特制的橱柜,柜门是窗棂状的,专门用来储存食物。对于在厨房里逡巡的小猫咪来说,它们能清清楚楚地看到橱柜里都装了什么好东西,却因为一扇门之隔吃不到,所以叫“气死猫”。这是古人有趣的发明。
在我国古代,一声不吭就把猫领进家门是绝对不行的。领养猫,也叫聘猫,有一系列的流程,仪式感十足。
下图这种雕版印刷的契约叫作“猫儿契式”。这个契约有特定的形式和文字,文字呈螺旋状排列,猫恰好在一层又一层文字的正中间。此外,契约上还要写上:“东王公证见南不去,西王母证知北不游。”西王母娘娘和东华帝君来做见证,才能正式结下缘分。
契约上的文字是这样写的:
某年某月某日
行契人某
我们可以了解到的是,契约一开始就说了猫的毛色,然后讲明了猫的高贵出身——可不是什么草莽村夫,而是佛国来的圣物,所以一旦领回家去,就要善待。契约里还规定了猫的职责,那就是好好捕鼠,不能“摸鱼”。
契约立好了,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还得准备好聘礼,再选个吉日,上门接猫。宋代诗人黄庭坚就是一位虔诚的爱猫人,他听说邻居家的猫生小奶猫了,想要领养一只,于是便很郑重地去邻居家下聘礼。是什么聘礼呢?他买了鱼,将鱼精心穿在柳枝上。到了邻居家的时候,他内心是忐忑的,不过结局让他心满意足,他领到了一只小猫。黄庭坚以《乞猫》一诗记下了这件事:“秋来鼠辈欺猫死,窥瓮翻盘搅夜眠。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
聘猫礼包含了养猫人对猫咪的尊重和满满的爱,也是我国古人独有的浪漫。
现代与古代,跨越了千年的时光,养猫的方式已发生极大的改变,但养猫人对猫咪的爱却未曾改变。
北宋宰相张商英也爱猫,他家的猫和张之洞家的猫类似,并不总是乖巧;也和陆游家的猫一样,常常不愿意捕鼠,只是喜欢睡大觉。但是张商英一点都不在意,他对自家猫咪的期望和现代人很像,只需要“冬裘共足温”就够了,只要猫愿意黏着他、贴贴他,其他的都不再重要。
猫的珍贵,不仅在于它能捕鼠、会护家,更在于它能安静陪伴。我们与猫,久处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