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3章 有如此主公,何愁大业?
初平元年,八月仲夏之际,汉昌县。
自沈稻成功接管巴郡以来,其麾下大军便稳稳扎营于汉昌城外。
四周各县那些原本溃不成军、士气低落的降卒,在沈稻一系列精妙布局与宽厚政策的感召下,纷纷心悦诚服,选择归降,并踊跃加入益州军的行列。
不过月余的时间,原本规模约莫一万的大军,在降卒如潮水般的汇入之下,竟奇迹般地膨胀至三万之众。
益州大军的旗帜在汉昌城外猎猎作响,声势震天!
如此惊人的降卒吸纳效率,不仅彰显了沈稻眼下非凡的统御能力,也迫使他不得不花费数个多月的时间,将汉昌县城的建筑布局进行大规模的修整与加固。
用来确保这座郡治所能够承载起日益壮大的军队与复杂需求!
“益州,真乃人杰地灵之宝地啊!”沈稻伫立于汉昌县的城墙之上,极目远眺,只见城外平原广袤,田野葱郁,心中不禁涌起无限感慨。
彼时的大汉天下,烽火连天,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而眼前的益州,虽非完全免受战火侵扰,却也算得上是一方相对安宁的净土。
尤其是那巴郡之地,土豆的种植已初具规模,若假以时日,无战乱之虞,必将成为天下粮仓,富庶一方。
当然,沈稻也知道,这份难得的和平与安宁,或许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难以长久维持。
“如今主公已稳握一郡之地,麾下兵马近三万之众,这无疑是入主益州的重要门户。”郑度面带微笑。
这段时间以来,他亲眼见证了沈稻在益州军中的种种举措,无论是军事部署还是民政管理,皆让他对沈稻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我前往雒阳的那段日子,若非军师在巴郡坐镇,鼎力相助,我军眼下的行事哪能这般顺遂啊!”
沈稻收回远眺的目光,转头看向身旁的郑度,嘴角含笑,言语间满是真诚与感激。
这绝非虚言,而是沈稻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郑度脸上的玩世不恭之色瞬间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抹郑重与严肃,他凝视着沈稻,问道:“主公言过在下之功,度不知主公接下来,有何打算?”
沈稻口中喃喃自语,目光却坚定地投向了雒阳的方向,缓缓说道:“如今大军已然整备妥当,我打算即刻起兵,先迎救天子入蜀!”
“这段时间观察下来,刘焉已是强弩之末,空有野心却无实力,益州迟早会成为主公的囊中之物。”
郑度微微颔首,沈稻所言确实符合眼下的局势,只是目前还欠缺刘焉的一个明确的保证。
沈稻拍了拍郑度的肩膀,爽朗笑道:“我知道军师你有顾虑,毕竟巴郡初定,诸多事务还需有人坐镇料理。
所以此番我只领兵八千前去与曹操会盟,万余兵将留守巴郡。有军师你在此坐镇,统筹全局,我又有何可忧?”
郑度听闻,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他拱手作揖,“度提前先祝主公大胜而归!
主公此去,一路定当顺风顺水,与曹操会盟顺利,迎救天子入蜀之伟业必成!待主公凯旋,咱们再在这益州之地共庆盛事!”
沈稻微微点头,“军师放心,我定不负所望。这益州,这天下,终将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郑度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沈稻那挺拔的背影发呆。
有此主公,何愁大业不成?
……
……
议事大堂前,暮色沉沉,檐角铜铃在晚风中发出细碎鸣响。
刘焉端坐在大堂主位之上,苍老的面容隐在烛火阴影里,手中反复摩挲着一枚墨玉貔貅印。
这印是当年他废史立牧入主益州时,汉灵帝刘宏亲赐的节钺,如今边角已磨得圆润。
堂下张松跨前一步,青衫被堂外卷入的夜风鼓起,
刘焉原本将希望寄托在手握三万兵马的巴郡太守王安身上,指望他能凭借手下兵马铲除沈稻这一异己。
在他的盘算里,王安此番若能成功,那自然是再好不过,既能消除沈稻这一潜在的威胁,又不必劳烦自己亲自出手,还能保存实力。
不过,世事难料。
王安的兵马在与沈稻的交锋中,竟兵败如山倒。
那原本浩浩荡荡的三万军队,在沈稻的攻势下瞬间土崩瓦解。
王安的手下兵马,或被俘虏,或见大势已去而主动投降,悉数归入了沈稻的麾下。
刘焉原本将希望寄托在巴郡太守王安身上,指望他能凭借手下兵马铲除沈稻这一异己。
在刘焉的盘算里,王安若能成功,那自然是再好不过,既能消除沈稻的威胁,又不必自己亲自出手,还能保存实力。
然而,世事难料。
王安的兵马在与沈稻的交锋中,竟兵败如山倒。那原本浩浩荡荡的队伍,在沈稻的攻势下瞬间土崩瓦解。
王安手下的兵马粮草,或被俘虏,或见大势已去而主动投降,悉数归入了沈稻的麾下。
张松站在堂下,神情激昂,双手不停地挥舞着,试图让自己的话语更具说服力。
“主公,如今沈稻势力日益壮大,若不及时铲除,必成我益州大患呐!依属下之见,咱们应联合外兵,共同出兵灭了沈稻,以绝后患!”
刘焉听着张松的话,脸色愈发阴沉。
他何尝不知沈稻的威胁,只是联合外兵一事,风险极大,他心中仍有诸多顾虑。
而一旁的法正,却静静地站立着,一言不发。
早在沈稻入益州之时,法正就曾向刘焉进言,建议对沈稻采取防范措施,甚至暗中削弱其势力。
然而,当时刘焉并未采纳他的建议,认为沈稻不足为惧,而如今局势发展到这个地步,法正心中虽有遗憾,却也明白多说无益。
议事堂内的气氛愈发紧张,刘焉帐下的其他谋士和将领们也纷纷交头接耳,各抒己见。
有人支持张松的提议,认为现在应该果断出击,解决沈稻在巴郡的势力。
当然,同时也有人担心联合外兵会像董卓入京那般引狼入室,给益州带来更大的危乱。
刘焉听着众人的争论,心中早已烦躁不已。
作为上了岁数的阴谋家,此番他也是心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