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人皇,功德拉满打造不败殷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2章 三观将碎!

她也看出了这些士大夫的嘴脸,可能认为“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以此为理由与大王对抗、针锋相对,实则贵富贫民。

他们觉得大王把他们当牛马,与他们贩奴置婢相比又如何?

不能同心同德,臣门若市者,结党营私者,都应投之于阑牢!

民制于臣,臣制于君,专断其命,奸人缘以为利,因权违制拒命。

这些人虽无至谋远略,却卖弄国恩。

王后姜应缡与子受是夫妻,当然站在子受这边。

朝堂不肃,诸侯遂有逆心,天下大乱。

悖于人意,有违事伦,云云诸事,是时人如野莽,百姓受害实甚。

之前为奴隶,现在为王后身边侍婢的女子,其出身各样,有的并不是大商之人,也被他安排在了王后身边。

她们就是遭遇兵乱时沦为奴隶,她们的感受应该更深。

被安排为从婢无疑是幸运的,像她们这样幸运的人,少之又少。

子受已经初有所见,王后也已经亲眼目睹,不然原主帝辛为什么光以武力震慑、打压?

为免王后遭遇什么影响和伤害,同时不委曲王后,子受想方设法的保护。

王后太过矜持的缘故,这些还不能告诉她。

不过王后现在也能理解子受的用心了。

光以武力威慑、打压是不行的。

诸臣无功,多习术而不知有道,大半如此。

与君主离心离意,意气相孚合者更是寥寥。

子受通常以武服人,很少以德服人,这也是子受功德有亏的原因。

君与臣本皆一气才对,奈何其所钟不一致,故群臣消磨。

以王后的性情,见得多了,怕也是受不了。

而群臣嗜好拖后腿,这一点,他们彼此之间是相近的。

有些事不期而然,或者说是自然而然地出现。

所谓是君臣有分无谊,即君是君,臣是臣,虽有分而无谊,也无君臣之好。

大臣朝会,诸臣分立于龙德殿上。

夜未央时,他们便在宫殿等候,等大王上朝,主持朝会。

诸臣分列,他们不知道今天会发生一件颠覆传统与自身观念的事情出现。

大王立政后,虽然始终未得臣心,但也未乱其纪,而今天将打碎他们的三观!

其中种种更是无以名之。

然而,所发生的这一切,竟然是因为王后!

惟丞相商容及王叔比干两位朝堂之首的大臣主持朝堂秩序,当时都有些压制不住。

群臣深受朝廷恩惠,并非鲁莽,大王竟公然……

诸臣尽皆等候。

而此时,子受正在后宫。

后宫除了三宫外,并无其他姬子。

而此时子受正在中宫王后处。

王后通大义,于此则听从子受之言,任凭安排,而王后并无任何私心短见。

而王后所为,帝王所不及。

每次朝会前都需要王后替他整理也就罢了,这次还要带着王后一起去上朝。

子受治国理政的理念,引得公卿数次议论,尤其是那些议郎谏官将言事发挥得淋漓尽致。

经王后协调,才平息。

子受和王后正谈论讲到这些。

故此所谓“早朝“也不得不准备准备。

原主帝辛武功赫赫,虽东征西战,却并未收服臣心,对外犹未投戈,与朝臣论道讲艺这种事几乎不存在。

而大商远未到天下息兵,马放南山的地步。

子受本是善学好问,但群臣少有能得帝心者,峨冠博带之臣,高自标置,也非同心同德。

固然法所不禁,他这个大王也拿他们没办法,如商容为丞相,他这个大王不仅不能治他的罪,还得嘉勉他几句。

其除了在宗庙祭祀上大肆议论礼仪外,有过不改,是谓过矣,商容早已为罪人。

一直以来子受勤政,以昭帝心平明,公正治国之理,继位七年,与民休息,天下和乐。

三皇五帝,圣帝明王,子受是有心效仿的。

所以有章法的整饬吏治,肃清朝堂。

承平之世,太平日久,丞相辅政治国,北海蠢蠢欲动,七十二路诸侯反叛,之前应该早有所预谋,朝中却未有所奏闻,一干臣等上报奏疏陈事者寥寥。

故子受此前屡屡降诏,针对朝事以惩其弊。

也由丞相辅政,变为御史大夫监察。

当国家气运隆盛时,问题不显,而当大商气运已渐衰之时,种种弊病都将暴露出来。

迄今大商已有衰败灭亡之兆,虽然于表大商依然繁盛。

皆人族气运使然,但也绝非人力所不能为。

因不为人之所愿,民心涣散,故易为外力所扰,也为外力所控。

人族不兴,大商也终灭,然封神初起时,针对的并非人族,也并非大商本身!

所以尚能击斩其反者,所谓天命、天数,天意,也只不过是量劫之下,掌控人族命运,控制舆论喉舌的一种手段而已。

以人间正朔大商为代表的人族被侵蚀,兵乱将作,而彼时大商也只有太师能讨贼,而谋逆叛乱,宜以时进讨,却在关键时刻,未能削平一切!

致使敌对势力反弹,人族内乱!

提拔的功臣良将未能发挥作用,纵使有才能,非显非贵,依然被世族把控。

边夷虽定,但内乱不止,野心家阴谋算计,分裂人族,人族叛徒层出不穷。

更有人族之外,借量劫之势搅乱人族,人族不稳!

所谓祸乱不止,灾祸频仍,王朝覆灭,人族兴衰。

盛世人间的终止不过是乱世人间的开始。

种种罪恶只不过是大势小势的一点点缀。

只不过是天道之下,命运轮盘之中,圣人背后,各方大能的一点手段。

至于人皇之名……

人间得辟,天地得开,唯有人皇,天地之性人为贵,洪荒天地性灵最贵者唯有人族,却被驱使,岂不悲哉?

至最后,分封治世,自降其份,只有天子。

供为驱使,低头纳拜,岂不哀哉……

子受不由得发出叹息,不由得发出感受。

三宫后妃皆德性贞静,柔和贤淑,尤其王后明而有序,始终保持一国之母的风范,且好读书,对于朝廷的纲纪法度再熟悉不过了。

自古帝王之兴,必有贤妃良娣,以辅助内政,助成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