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
羊皮书的前生今世
阿基米德(Archimedes,约前287—前212)的历史地位毋庸我多言,若要开列一张有史以来最伟大数学家的名单,他和牛顿、高斯属于那种无论如何也会上榜的人。他又与牛顿、爱因斯坦并称为三大科学巨人,被誉为“理论天才与实验天才合于一人的理想化身”。他是大咖中的大咖,给后世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每一个都适合中学生写作文时加以引用。
他被称为“力学之父”,确立了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代表名言是“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一听就豪气万丈,让人很容易忽略它其实只是在说杠杆原理。他用杠杆原理将一艘新造的巨船推下水,折服了国王和臣民。
还在亚历山大留学时,他就曾为解决引尼罗河水灌溉的难题,发明了圆筒状的螺旋扬水器,被后人称为“阿基米德螺旋”。
阿基米德学成之后,回到他的祖国,位于西西里岛的希腊城邦叙拉古,担任赫农国王(说明一下,国王是他家亲戚)的顾问,帮助国家解决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类技术问题。罗马入侵叙拉古国时,他是国家首席军事科学家,设计制造了很多尖端武器,包括巨大的抛石器、起重机等,并利用凹面镜聚光原理,烧毁过敌人的战船。
他的物理学在战斗中发挥了如此巨大的功能,以至于罗马军队的统帅马塞拉斯将军叹息,这根本就是一场“整支罗马舰队与阿基米德一个人的战争”,“阿基米德是神话里的百手巨人”。
国王想知道工匠打造的金皇冠里有没有偷偷掺银,又不愿破坏皇冠。阿基米德冥思苦想数日,终于从洗澡水溢出浴缸获得启发,想到用体积和浮力原理加以测试。这就是著名的浮力定律,也叫阿基米德定律(Archimedes law):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被该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阿基米德激动地跳出浴缸,嘴里呼喊着“Eureka”(音“尤里卡”),裸着就奔了出去。
希腊语Eureka意为“我发现了,我知道了,我有办法了”。如今,灵感一现有了重大发现,就被称为尤里卡时刻。
很有希腊特色的是,他明明是顶级物理学家,却认为机械制造发明都是低等的智力活动,只是研究几何学之余的消遣,所以他的数学著作不下十种,却没有留下一本物理相关著作,只留下了这么多故事。
他的死也是一段传奇,公元前212年的一天,叙拉古人在庆祝他们一年一度的阿尔杰米达节时,罗马士兵偷偷攻入城,而七十五岁的阿基米德正在研究几何。
几个罗马士兵闯进他家,他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别碰我的圆”——瞧瞧,人家死前研究的是几何,不是物理。
结果,大老粗们手起刀落,他的血滴进圆中。
马塞拉斯将军知道阿基米德的价值,气得暴跳如雷,将杀害阿基米德的士兵当杀人犯给处决了。将军为阿基米德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修建起庄重的陵墓,墓碑上根据阿基米德生前意愿,刻上了“圆柱内切球”,因为是他发现了圆柱体的表面积:球的表面积=圆柱体的体积:球的体积=3:2,并认为这个比例美且和谐,堪称“美妙”,是他几何学上最得意的发现,值得刻在他的墓碑上。
跟阿基米德墓碑异曲同工的是数学家丢番图。他的墓碑上是一道数学题,大意是:这里葬着丢番图,他的童年占一生的六分之一;又过了十二分之一后,开始青春期长胡子;又过七分之一后结婚;五年后得子,可怜这个儿子的寿命只是其父的一半;悲伤的父亲用研究数论来抚慰自己,又过了四年,他也走完人生旅途。告别数学,离开人世。
你可以算一算,丢番图活了多大,分别是什么年纪结婚、生子和丧子的。
还有一个鲁道夫·范·科伊伦(Ludolph van Ceulen,1540—1610),是荷兰莱顿大学历史上第一位数学教授,一辈子主要研究圆周率。阿基米德是历史上第一个用“割圆术”方法来计算圆周率的人,鲁道夫用的就是这个办法,只不过更精确,算到了小数点后35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数值。于是,这个数值被刻在他的墓碑上。
π=3.141 592 653 589 793 238 462 643 383 279 502 88
好了,无论你年龄大小,读到此处,不妨停下来想一下,你希望自己的墓碑上刻点儿什么?是一串音符,一个头衔,一本书名,与终身伴侣的合影,还是某个宗教或学派的徽标?
世上所有的墓碑,都在回答一个问题——此人是谁?你希望答案是什么?
如果你知道答案的方向,就用一生去追逐吧,让你墓碑上所刻配得上自己无憾的一生。如果一时还想不到,不妨从此刻起找寻答案。不必停下生活、学习和工作去冥思苦想,期末考试还得好好准备,工作任务也要完成,但心里始终留一小块地方,始终想着这个问题。让墓碑上的理想图案引领你的生活,是一种不错的活法。
要知道,一出生就被给定的东西(国籍、家乡、姓氏、家族里其他人的成就),通通不值得骄傲,只有你为之付出过努力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荣耀,才可以在死后用来定义和评价你的人生。
最后还有一个小故事。
随着时间的流逝,阿基米德的陵墓被荒草吞噬。同样被湮没的,是他的手稿,在他去世不久就不知去向。而现存阿基米德著作最早的抄本,拥有奇迹般的生平。
话说在12世纪的欧洲,没有纸张,羊皮纸是昂贵而稀有的记录工具。所以当一名僧侣得到一本二百年前的羊皮书时,他高兴坏了。显然他看到的只是“羊皮”,没有“书”。羊皮上确实有“一个不知道是谁的古人”写的几篇“破文章”,用的是早已弃用的希腊文,所以谁会在乎?
他毫不犹豫地洗净上面的墨痕,将羊皮书剪成两半,倒了个儿地用胶水重新装订成小开本书册,骑缝装订,双页开。虔诚的教徒写上虔诚的祈祷文,再包上皮革封面。他完全不知道,他的拉丁文上帝压在阿基米德的数字上面。
不知道有多少人通过这本祈祷文感受过上帝的光芒,总之,阿基米德是消失了。所幸的是,尽管传教士把墨迹洗尽,墨汁还是渗透并沉淀到羊皮纸的纹理深处。
当年抄录阿基米德著作,用的是一种特殊的墨水,主料是碾碎了的五倍子[一种中药,用五倍子蚜虫在树上寄生而成的虫瘿(insect gall)制成],混合硫酸铁、树胶、水和醋等。这种混合液体的主要成分是单宁酸(Tannin,也叫鞣酸),茶叶里就有这种成分,绿豆用铁锅煮会发黑,苹果、梨用铁刀切开后变黑,都是因为细胞里的鞣酸与铁产生化学反应,生成了黑色的鞣酸铁。
事实上,传教士抄祈祷文,用的也是这种墨水。不过两份墨水相差二百多年,对现代射线的反应不同。也许老的迟钝,而年轻的更敏锐一些?
转眼到了八百年后的1906年,丹麦学者约翰·卢兹维·海贝尔在伊斯坦布尔的教堂图书馆查资料,注意到祈祷文墨迹下隐约有文字,这位学者好奇心重,也足够细心,用放大镜看出了端倪。书不能外借,他就抄录了一部分,又请摄影师拍照。阿基米德最早的存世抄本,终于徐徐露出水面。
可惜,时不利兮书即逝。紧接着,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爆发战争,祈祷书在战火中失踪。没有人知道它在近一个世纪中经历了什么,也没有人知道它何以于1998年,突然经由一名法国收藏家,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的一次拍卖中现身。
此时它身上已经布满蜡迹和霉菌,字迹模糊,起拍价八十万美元,最后成交价二百万美元。当时,希腊政府曾出面,希望能拍下这份国宝,使其回归,无奈输给了一个神秘的美国富翁。关于这位富翁,我们能知道的唯一真相就是他不是当时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难道是传媒大亨默多克,股神沃伦·巴菲特,或者开沃尔玛超市的某一位沃尔顿?)
不管这位神秘富翁是谁,该先生将拍得的羊皮书借给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一家艺术博物馆,雇用各路专家展开研究。
整个研究过程值得大书特书。它更像一台精微的手术,用的也确实是医疗仪器。拆解、固定,一张张地清除霉斑、污渍,然后是解读“隐形”了的文字:用多光谱成像技术拍摄一系列图像,再用做卫星云图分析的软件,进行计算机分析。
此路不通后,又改用共焦显微镜法成像,此路又不通。直到2005年5月,位于斯坦福的同步辐射实验室,用直线加速器上产生的X射线(不同于日常体检的X光)读取论文,这才终于再现了这部174页的文稿。美国人热维尔·内兹(Reviel Netz)写的《阿基米德羊皮书》讲述了这个传奇故事,有兴趣的同学不妨一阅。
该羊皮书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是现存最早的抄本,还在于经过长达七年的研究,人们对于阿基米德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羊皮书的内容除了众所周知的《论平面平衡》《球体和圆柱体》《测圆术》《论螺线》《论浮体》等,还有两篇论文——《十四巧板》和《机械定理方法论》——是我们以前不曾知道的。前者研究古希腊的一种玩具,类似于中国的七巧板,只不过更复杂,涉及组合排列等数学问题。
更重要的是后一篇文章,它表明阿基米德已经思考过数学的“极限”和无穷极数问题,而且提到了“无穷数”的概念。“无限细分”就是微分,“无限求和”就是积分。也就是说,阿基米德的思考已经非常接近现代的微积分。
要了解微积分的意义,可以用一个事实来表示:科学史一般认定微积分是牛顿和莱布尼茨于1666年分别独立创立的(他俩为这事掐架的故事,可参看后面的“牛顿”一节),而这一年就被作为近代物理学诞生的元年。
在同一篇著作里,阿基米德还通过分析几何体的不同切面,计算出其面积和体积,成功打通了数学和物理之间的通道。
面对历尽沧桑复活的文本,我们要感谢世上所有细心的人,是他们帮助愚钝麻木的普通人,注意到并发现各种真相。历史和宇宙的秘密从来不彰显,不张扬,都只是蛛丝马迹、草蛇灰线。粗心的人无意于那些微小痕迹,却不知漏掉的竟是整个世界。
西谚云:天使存在于想象中,魔鬼藏在细节里。艺术的秘密在于细节,科学也一样。德国化学家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让新元素溴从眼皮下溜走了,而王懿荣没有错过“龙骨”的纹路(虽然这个广为流传的甲骨文发现故事,现在已经遭到质疑)。当年,海贝尔没有错过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和我们都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