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按照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集中体现,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就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主要振兴内容做了全面阐述。同年,出台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擘画了到2035年、2050年乡村振兴的愿景。2021年,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促进法》。乡村振兴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强调,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四川是全国农业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农业农村改革领跑者,四川实施乡村振兴不仅是其自身实现农业强省跨越、促进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需要,更是事关全国农业农村宏观布局和粮食安全的保障。
四川是人口大省,但同时也是劳动力输出大省。长期以来,四川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随着乡村振兴建设的深入,乡村人才供求矛盾更加凸显。因此,对于四川而言,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以更好质量、足够数量、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作支撑,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王素君等同志一直重视乡村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本书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四川特殊现实为出发点,剖析乡村振兴人才成长环境和培养路径,对四川乡村振兴中的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与其他同类别乡村人才振兴研究成果比较,本书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自身的特色和新意:
一是立足实践,人才现状分析具体。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较为具体地从乡村常住人口、乡村人才供需匹配程度、人才培训资源、外部人才进入乡村的激励机制、乡村人才培训内容和培训制度等多个方面剖析了四川省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薄弱之处。
二是结合理论,人才类别界定精准。从乡村振兴战略丰富内涵对人才支撑提出的新需求出发,分析了乡村振兴所需的各种类型的人才,包括产业发展人才、生态环境建设人才、乡村文化建设人才、乡村社会治理人才等,让乡村人才从一个总体概念细化为一个结构性体系,对乡村人才概念有了一个更加具体的理解。
三是多维拓展,影响因素分析科学。本书从乡村产业发展空间、对人才的教育培训、城乡二元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社会价值取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乡村人才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等多个维度出发,对乡村振兴人才成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以探寻如何促进人才向乡村流动和集聚。
四是着眼系统,总体框架构建全面。本书从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的指导思想、培育目标、培育的组织领导、培育的工作原则、各类人才向乡村流动的机制、乡村人才建设体制机制、乡村人才培训主体、乡村人才培训方式和课程设置、乡村人才培育的相关保障等方面构建了一个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的系统框架。
五是瞄准痛点,解决策略选择合理。本书紧扣课题研究主旨,分别阐述了乡村农业现代化人才培育、乡村实用专业人才建设、乡村科技人才建设、乡村社会治理人才建设、乡村基层公共服务人才建设、乡村乡土人才培育的各具特色的培育方式方法,以及促进各类人才和社会各界参与乡村建设的具体路径。
本书注重对相关问题在理论上的深入探讨。在对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提炼的基础上,作者恰当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对于乡村振兴的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乡村传统历史文化的地位与作用、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城市人才向乡村流动等主题,作者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在接受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表达了自己鲜明而中肯的观点。
本书注重研究成果对实践活动的指导性。作者从我国和四川省乡村振兴现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出发,着眼于解决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乡村振兴的人才建设提出了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可以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相信本书的付梓将对当前四川省正在大力推进的乡村振兴产生积极影响。
郭晓鸣
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