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追赶的经济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战后凯恩斯理论没有得到应用

直到2008年经济学界都认为,停滞于500美元经济规模的收缩性均衡是一种罕见的现象。最近的唯一案例是1929年10月股市崩盘所引发的大萧条,导致美国的名义GNP损失46%。尽管凯恩斯在宏观经济学中认识到了节俭悖论的问题,但他未能理解人们试图修复资产负债表所导致的1 000美元—900美元—810美元—730美元这一通缩螺旋机制。大萧条问题研究专家本·伯南克甚至在1995年写道,谁能够解释在大萧条中美国的名义GNP大规模萎缩之谜,谁就找到了宏观经济学的圣杯。[2]尽管日本在1990年资产泡沫破裂时也陷入了类似困境,但经济学界[3]几乎完全忽视了日本的教训,直到2008年西方国家在雷曼兄弟倒闭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衰退中遭受重创。

经济学家为什么没有想到借款人短缺的问题?因为宏观经济学在二战后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在当时,1929年大萧条所造成的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损失,都在战争期间通过大规模政府采购得到了修复。当政府向企业订购大量战斗机和坦克时,即使是资产负债表不太理想的企业,也可以从银行获得贷款以扩大生产。银行之所以愿意放贷,是因为它们知道借款人有一个非常可信的买家——政府。这使得积极的反馈回路被启动,每家企业都在极力扩大生产,以造出更多的战斗机和坦克。由此带来的收入快速增长,反过来又让企业修复了自己的资产负债表。

战争期间的技术进步也在战后为企业带来了大量投资机会,从洗衣机到电视机,各类新的必备商品被推向市场。由于企业迫切希望新产品投产或扩大再生产,私人部门借款人众多,利率也处于相当高的水平。

当凯恩斯在大萧条时期撰写关于总需求重要性的论文时,美国正遭受缺乏借款人而导致的1 000美元—900美元—810美元—730美元的通缩螺旋,回顾这一段宏观经济学历史,这确实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当战争在10年后结束,总需求的重要性终于得到认可时,由于战争期间政府的大量采购修复了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借款人缺口已经消失。1946年凯恩斯的去世也加重了讽刺意味。第七章和第十章再次提到了战争前后的世界变化。

随着借款人不再短缺,经济学家在二战后将研究重点转向了储蓄的可得性以及如何正确实施货币政策,确保企业以足够低的利率获得所需资金,从而能够继续投资。由于担心公共部门将宝贵的私人部门储蓄浪费在低效的建设项目上,当20世纪70年代通货膨胀问题出现时,经济学家还对当时的财政政策(政府借贷和支出)进行了抨击。

政府部门借贷会阻碍私人部门从有限储蓄中获得资金,影响私人部门开展更高效的投资,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挤出效应”,这也是经济学家鄙弃政府部门借贷的原因之一。

在2008年前,经济学家还假设金融部门能使所有储蓄资金自动被借贷和使用,当借款人相对储蓄者过多时,利率会升高;当借款人过少时,利率就会降低。这种假设使2008年前形成的大多数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模型都不包含金融部门。

然而,1990年始于日本和2008年始于西方的经济衰退表明,当债务融资驱动的资产泡沫破灭后,私人部门借款人所面临的资产负债表问题令人望而生畏,即使在零利率或负利率的情形下,这些借款人也可能完全消失不见。在1990年后的日本和2008年后的西方经济体中,由于面临后文所述的一系列事件,借款人都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