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能促进金钱循环
税收与流通货币自古以来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江户时代,农民需要将收成的一部分作为税金上缴,这就是年贡米。这些大米用来支付武士的工资,也随时可以与金、银、铜等货币交换。因此储藏大米就意味着积累财富,大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金钱的作用。
即便我们追溯到律令时代[2],回到当时的都城飞鸟和奈良,情况也差不多。一种叫作租庸调的税制规定,米、棉、绢以及金、银、铜等贵金属可以用来纳税。而当时的流通货币恰恰是米、棉、绢以及金、银、铜等贵金属。只要你带着这些流通货币到市场上就可以换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用来交税的东西会成为流通货币?税的存在又是为了什么?
本来,政府的职责是为人民打造一个更好的社会。虽然在某些时代,政府可能只服务于统治阶级,但如果政府不为“大家”考虑,那么就会立刻倒台。
而要想缔造一个更好的社会,就当然需要大家的支持。可是租庸调的“庸”字代表着政府向百姓征调徭役,强制百姓为整个社会劳动。这极大限制了百姓的人身自由,从各地征调百姓的成本也使得徭役本身的效率十分低下。
于是有人想出了以“纳税”的方式分摊负担的办法。
在律令时代,政府通过征税所收上来的货币将被支付给官吏以及建设平城京的劳动者们。当货币刚开始流通的时候,第一次见到货币的劳动者捧着这么一个小东西,可能会一时摸不着头脑。对于他们而言,与这些来路不明的货币相比,他们更希望得到能够满足衣食住行的生活物资。
然而,有一部分人却急需货币。他们就是那些需要用货币纳税的人。当他们手里有余粮时,他们就会和那些手里有多余货币的官吏或劳动者做交换。如此一来,可以用货币购买大米的店铺便出现了。
随后,贩卖鱼、盐、陶器的店铺也接二连三地出现。最初人们并不熟悉的货币开始因频繁的交换而渐渐被人们所熟知。最后,人们持有的货币中有一部分会因征税而被政府收走,然后再被政府发到那些“替所有人工作的人”手里。
税收系统就依靠这样的方式将一种货币普及为流通货币,使其在社会当中不断循环。这种做法从律令时代一直持续到今天。
到了现在,日本的税收不仅用于教育、维持治安等公共服务,还可以用于维持道路等基础设施、养老保险以及公共医疗等的正常运转。并且“替所有人工作的人”所指的范围也扩大了。公务员、老师、警察、建筑公司的职工以及医护人员等,这些人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得到政府的日元支付。参见图1-1。
图1-1 税会流向那些“替所有人工作的人”
讲到这里,不妨让我们回到第1章标题提出的那个问题。
“为什么不能复印纸币呢?”
其实我们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印钞的过程,就能明白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