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慢不破:百果园的商业逻辑](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178/48280178/b_48280178.jpg)
一、爱折腾的“水果疯子”
余惠勇在学生时代就是一个不安分的人。那个年代的学生普遍很怕老师,但他却敢和老师理论,没有结果不罢休。在高中住校的时候,余惠勇忽然开始关心起食堂伙食来,包括饭菜价格是否公平,厨房是否卫生,工作人员是否文明,等等。与他要好的同学当时都不理解,觉得他简直是咸吃萝卜淡操心。
高三的一天,余惠勇突然约了几个要好的同学并提议,即便考上了大学也都不要去读了,大家一起筹钱开饭店,保证不会亏钱。后来余惠勇的父母知道了这事,坚决不同意他辍学,加上余惠勇在班上成绩名列前茅,考上了江西农业大学,开饭店的事就此作罢。不过在大学里余惠勇也没有闲着,经常推着板车摆摊赚外快。在大学四年里,他和同学到南昌市卖过花,在养猪场勤工俭学过,还开办过大学生综合部餐厅。
大学毕业后,余惠勇端上了“铁饭碗”,在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从事食用菌研究。凭借自己的商业头脑,他仅仅用一年时间就让单位扭亏为盈,利润成倍增长。但是工作没有几年,就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余惠勇毅然辞去了农业科学院的“铁饭碗”工作,第一次“下海”到深圳打工。
余惠勇到深圳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销售蔬菜的公司担任部门长,那时候他几乎每天凌晨4点钟就到加工厂去了解情况,做了很多创新工作,比如将蔬菜摆上超市货架,开创了超市卖生鲜的潮流。
后面发生的一件事情,对余惠勇影响很大。当时他手下带了四五个销售人员,大家都很辛苦,早出晚归。当时外出的交通费等费用都需要员工自己先垫付,公司的规定是一个月报销一次,但问题是如果这些费用不能及时报销的话,大家连吃上饭都困难。于是,余惠勇找财务负责人(老板的妹妹)商议,看能不能一个星期报销一次,并表示如果不能及时报销的话会很难留住人,但财务负责人不同意,还说了这样一句话:“在深圳这个地方,三条腿的蛤蟆难找,两条腿的人到处都是。”这句话深深刺激了余惠勇,也大大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他感觉这家公司根本不把员工当人看,就下决心要离开,当时他心中也有了一个念头——如果以后自己当老板,一定要善待员工。
余惠勇离职后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沃尔玛,月薪6000元;另一个是原农业部直属的爱地集团,月薪1200元。这两家公司招聘的职位都是生鲜经理,作为新创公司的爱地集团瞄准了“绿色食品”这一新兴概念,并希望新员工按照自己的思路提交方案,这一点非常吸引余惠勇,于是他选择加入爱地集团。
1995年余惠勇进入爱地集团后,开始大范围寻找带有绿色食品商标的食品,首先找到的是山东荣成的绿色苹果,自此,余惠勇正式进军水果行业。从山东发苹果到深圳,再找批发商合作,在布吉档口批发,很快,他就敏锐地看到一个机会——市场上批发价和零售价相差很大,以当年市场上最热的红富士苹果为例,批发价3元/千克,零售价6元/千克,差了一倍,那么,公司能不能自己做直销,直接把苹果送到顾客手里?
那么,如何跳过中间商找到顾客,又如何告诉顾客自己手里有源头货品呢?当时已经有一些商家在电视和报纸上刊登广告,不过在水果行业很少,余惠勇用4万元的苹果换来了一个价格较为便宜的报纸广告,那是《深圳商报》上一整版的彩色大通栏,也是第一个大版面的水果广告。上面的广告语是“挡不住的诱惑——山东绿色食品红富士苹果直销,打电话,送到家”。
广告刊出前,公司特意准备了好几部电话,还有20多辆自行车,摩拳擦掌,严阵以待。但是这期广告推出之后,效果好得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一边是几部电话响个不停,四面八方的订单纷至沓来;另一边是因为没经验,广告上没有设定具体的送货范围,有些订单打车送货都来不及,最后只得匆匆忙忙在深圳的东西南北方向设点,按点送货。接着,公司继续推出第二期广告,先就送货不及时的问题向市民道歉,然后征集直销点,由直销点服务顾客。此后又推出第三期广告,公布了紧急征集的37个直销点。
连续三期的广告非常成功,10千克一箱的苹果就有30元的差价,公司赚15元,给直销点15元,每个直销点都很高兴,不仅赚到了钱,还省去了他们去市场采购的工夫。直销点的人都在打听:“除了苹果,还有没有香蕉、梨?最好所有水果你们都给我送来,我只负责卖就行。”
这不就是连锁模式吗?这时候,余惠勇迸发出做水果连锁店的念头。
20世纪90年代,中国市场正处于供不应求的时候,只要聚集规模,拓展加盟,就可以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挖到“金矿”。当时,刚刚进入中国的连锁业态有一个相当诱人的概念——连锁的魅力是从一到无限。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国外大品牌,比如麦当劳、肯德基、沃尔玛等,采用的都是连锁模式。内地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深圳市解放路光华楼西华宫正式开业当天,现场排队的人围着光华楼绕了很多圈,可想而知现场的火爆程度。
到了1997年,连锁商业模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无论是餐饮业、服装业,还是地产业和美容美发业,都逐渐发展出了区域性的乃至全国性的连锁品牌。
有了开水果连锁店的想法之后,余惠勇马上查阅资料,结果震惊地发现,全世界居然没有一家成功的水果连锁销售企业可借鉴。这时摆在余惠勇面前的选择有两种,第一种是放弃,因为“全世界都没人做成,所以这件事情做不得”,相信这也是大部分人的选择,但他却非常兴奋地看到了第二种选择——坚持,因为“全世界都没有做成的,那要是我们做成了,我们不就成了世界‘老大’吗?”。
然而,余惠勇的调研报告提交到公司总部后,却直接被负责人否决了。余惠勇不服气,又带着报告去找了当时深圳另外一家农产品公司,结果该公司老板拿出一本花了10万港元请香港某咨询公司做的行业研究报告,给了他当头一棒。原来这位老板已经尝试过了水果连锁销售模式,但咨询公司告诉他要早点放弃,建议他还是做超市配送。
接二连三地被否定后,余惠勇做水果连锁店的事就此打住了,但是他总是想,要是能做到“世界第一”,该是多么大的荣誉!连锁模式是新生事物,水果专卖连锁这种业态更是全球的新事物,余惠勇知道这件事不好做,好做也不会等到现在,但当时始终想不明白到底为什么不好做。
很多年后余惠勇说,“要是当时知道如此不好做,可能就不敢做了。”同在深圳创业的任正非也说过类似的话,“早知道通信行业这么难做,就不会做了”。
现在看来,很多成功都是从敏锐洞察到一个看似有前途的方向,然后无知无畏地开始的。
余惠勇的水果直销业务一路向前,是整个公司最赚钱的,这也让他在整个水果行业声名鹊起。在爱地集团赚到第一桶金后,2001年余勇惠又提出了辞职,开始创办自己心目中的水果连锁店。他不光自己踏进来了,还把自己之前的生意伙伴田锡秋也拉了进来。
那时深圳的城中村里有很多小贩推着小车卖水果,缺斤少两是常有的事,余惠勇每次碰到都会想:做水果机会很大啊,这种不诚信的水果摊都有市场,如果做一个明码标价的水果店,何愁没有生意?
2002年3月的一天,余惠勇听人说深圳已经有人开起了水果专卖连锁店,还一口气开了6家门店,就赶紧安排人去了解经营情况。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前去了解经营情况的人在门店附近的草地里连续蹲守了两天,从早上门店开门一直蹲到关门,实在饿了就在边上买盒饭吃,每进去一个人就画一笔“正”字,预估销售额。
虽然这家店没几个月就关门了,但是这件事对余惠勇触动很大。余惠勇给自己立了一个目标: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店开起来!等把什么事都想周全了再动手,就来不及了。就这样,团队开始准备注册公司的相关手续。一开始,公司名称是“口福心福”,公司名称核准部的通知书都办下来了,不过当初从爱地集团出来的梁仲桂向余惠勇反映说:“每次接电话说这个名称都很别扭,公司名称还是叫百果园比较好。”余惠勇也觉得“百果园”这个名字更顺口,便采纳了她的建议,并将百果园的营业执照办了下来。
2002年7月18日,百果园第一家水果专卖店——深圳福华店开业了。这家店有60平方米,12个员工两班倒,朱启东是第一任店长。
租下这个店面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插曲,房东一听说这个店面要用来卖水果,就不敢出租了,他觉得卖水果肯定赚不了钱,别说交得起这每个月1.8万元的房租了。为了顺利开店,余惠勇只能无奈地一次性付清了半年的房租。
当时余惠勇对这家店只有一点要求,那就是要做一家真正的水果专卖店。这是因为大家考察发现,之前倒闭的那家水果专卖连锁店除了招牌和工装统一以外,没有一点连锁的味道。除此之外,余惠勇认为最重要的是告诉员工卖水果一定要够秤,不能缺斤少两。这个要求在现在看来非常平常,但是在当时很少有商家能够做到。
开业第一天,百果园深圳市福华店的火爆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余惠勇和妻子徐艳林也亲自去门店服务。其实不远处就有一家沃尔玛超市,那里水果品类也非常齐全,但可能是因为“足秤”的宣传标语,也可能是因为装修风格明显区别街边小店……顾客在百果园门店门口从早到晚排起了长队。
第一天闭店时已经是凌晨1点了,余惠勇把所有人拉到旁边的上岛咖啡开会。留着卷曲长发的余惠勇很像一个艺术家,他嗓门很大地分析着未来的局势:“这么火爆的模式一定马上会有人模仿,一定要加快速度开店,全面推进!”
果然,当百果园开到第6家门店的时候,整个市场上已经有了30多家诸如“千果园、万果园、榴梿园”的水果专卖连锁店,每家店的名称里都带有一个“园”字,在装修上也模仿百果园,这让百果园本来新颖的店面和服务变得不再新颖,也因此流失掉了很多顾客,甚至即将被淹没在这些竞争对手之中。
凭着对水果行业的敏锐意识,余惠勇很快就认识到水果行业的特殊性:生鲜商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数大,损耗率高,现场管理要更灵活,最适合老板亲自管理,而不是制定死板的规章制度雇人管理,所以要将所有的店长变成老板。最终他得出一个结论:一定要发起加盟,而不是开直营店。这样既可以用加盟模式化解管理上需要灵活决策的难题,又可以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占领市场。
当时余惠勇就像是手上拿着剑,逼着公司发起加盟:“不发起加盟,咱们跑都跑不下去!”在广东,“8”是个吉利数,因此余惠勇要求逢8就开店,也就是每个月的8日、18日、28日都要开新店。就这么莽撞地往前走着,等开到第8、第9家店的时候,媒体关注到了百果园,并争相报道这种新模式。余惠勇得了个“水果疯子”的名字,百果园也一炮而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