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货币的形式
一、货币的形式的发展阶段
不管货币起源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货币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数千年历史,其间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我们可以分别从形式上和内容上对货币的演变阶段进行划分,这对于深入探究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具有显著意义。
从人类历史长河来看,货币的形式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实物货币
所谓实物货币,是指作为货币的价值与作为普通商品的价值完全相等的货币,也可以称作“足值货币”。
实物货币最大的优点是获取比较容易,数量较为丰富。但其缺点也很突出:一是使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统一、不稳定妨碍了交换的持续发展;二是在单位价值、称量鉴别、保存携带等方面总有瑕疵。例如,以贝壳为币不可分割,以谷物为币不易防腐,以牲畜为币不易运输,等等。
(二)金属货币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冶炼术的进步,人类开始以金属(起初是以铜、铁为主,后来有了金、银等贵金属)作为铸造货币的材料,从而过渡到金属货币阶段。尽管金银具有天生的优良特性,但其并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一个政权的本位货币,也不是一开始就在社会上被广泛用作交易媒介,黄金作为本位货币是在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以后[3]。此外,在人类历史上流通中用得最多的金属货币是铁钱或铜钱,金银往往主要作为衡量价值和储藏财富的工具[4]。
金属货币时代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称量货币阶段;二是铸币阶段。称量货币是指以金属条块的形式出现的金属货币,每次使用时都要称重量、鉴定成色。铸币是指按照统一标准铸造、具有一定形状,并标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例如,现在发现的世界最早的金属铸币是中国殷商时期的铜贝币,而历史上始于秦代的圆形方孔钱是铸币的代表,开创了中国后世铸币形制的先河。与称量货币相比,铸币的存放、携带、使用更方便。
金属(特别是金、银等贵金属)作为货币材料,币值比较稳定,能够为商品流通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货币环境,同时有利于借贷活动的发展,但是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首先是受金属储藏和开采量的先天制约,金属货币的数量不足以满足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需要。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因金属短缺而使得流通中货币不足的情况,人们不得不用其他商品作为交易媒介,甚至回归到物物交换。其次是金属的比重很大,远程携带和大额交易仍然不便。最后是金属货币在使用中难免出现磨损,出现不足值的情况,同时也导致流通成本的增加或社会财富的绝对丧失。
(三)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凭借信用关系流通的,能够发挥货币功能的信用工具,属于货币发展的现代形式。信用货币是指在产品和服务支付以及债务偿还中,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货币,是一种价值符号。
信用货币的特征表现为:第一,信用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不可向发行银行要求兑现金银(具有不可兑现性),并且强制流通。第二,信用货币的发行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不受自然条件的约束,从而埋下通货膨胀的种子。第三,由于信用货币是一种价值符号,其实际价值小于作为货币的价值,仅仅代表购买力[5],而购买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却多不胜举,如经济发展水平、银行信用度(往往就是由中央银行代表的国家信用)、汇率等,与金银没有关系。这就是为什么政府可能大量发行信用货币、制造恶意通货膨胀的原因,如此做可以大量换取社会实物资源却欠下公众永久的债务,导致铸币税无限高昂。
信用货币的表现形式为:纸币和电子货币。信用货币可以表现为纸币,也可以表现为电子货币。今天人类已经处于以纸币为主要形式的信用货币阶段。至于电子货币,应当说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使用更广泛一些,将来电子货币的持续发展是客观可期的。
当今世界,还有一个名词不得不提,那就是“存款货币”。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存款货币具备一些特殊功能,它能多倍放大货币数量,形成信用货币制度下重要的内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