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光而行:女性如何做自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东方女性,美在文化

吴海燕

很多人都觉得我的工作与艺术相关,最能代表美。在我看来,美不是任何人的专属,它可以是一个人、一件作品、一种文化、一股精神。

女性与美往往是密不可分的,我鼓励所有的女性勇敢追求美。经常有小女孩问我,如何能够让自己美起来。我理解的美不仅是外在的,更是内心层面的。外在上可以通过一些小细节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优势,内在上我更建议充分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在自己热爱的道路上坚持下去。

“吴老师对美的追求非常纯粹。”许多同事、学生这样形容我。以前我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这样的,但仔细想想,我人生的每个阶段确实如此,对美的事物由衷热爱,而且在探寻美的这条道路上非常勤奋,非常坚持。

一 我与美这件事

第一位启发我发现美的人是我的外婆。童年,我们家住在杭州南山路一栋小洋楼里,我喜欢到附近的百货商店捡五颜六色的糖纸,运气好时还能有米老鼠图案的糖纸。外婆把糖纸一张张洗好,一排排贴在玻璃窗上,然后让我观察阳光穿过糖纸映照在白墙上的色彩和纹样。那些糖纸上的纹样在白墙上投出长长的影子,影影绰绰,变化多端。我还喜欢把外面的叶子、石头捡回家。外婆总是让我先把叶子放在水里洗干净,跟我说不同叶子的边缘是不一样的,有些是齿轮形的,有些是圆形的。还有一件令我印象很深的事,每次晒完被子外婆都会让我闻一下,告诉我秋天晒的被子比夏天的香。外婆就是这样,没有刻意地教我什么知识,而是用生活中的小细节启发我,让我从小对于美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后来我喜欢上了画画、做手工。初中的时候,同学们都不愿意做美术作业,都让我来画,我就把二十几个同学的画都画了,虽然被老师批评了,但丝毫没有影响我对画画的热情。

改革开放后,周边的朋友建议我去考大学。当时我对要不要考大学、考什么大学没有概念,听说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可以学画画,我打算去试试看。那个时候家附近住了很多同龄的朋友,大家相互传递着看各种书,10岁之前我就把四大名著看得“滚瓜烂熟”;有些朋友的家长是老师,会教我们英语,所以相对来说我的文科底子还不错,专业课当时考了全国第一,进入了浙江美术学院染织专业。现在想来,任何机会的来临都需要做好准备,无论你是否看清了远方的路,一定要先把努力做在当下。

大学期间,我对于专业的热情一直都很高涨,每一次作业都追求做到最好。比如老师让我们设计3个图案,我一旦钻研进去,就会没完没了地画,可能会画出50个。慢慢地,我发现我对艺术的感觉变得越来越好了。

1984年,我毕业留校担任染织专业教师。那时,中国服装业迅猛发展,服装教育却严重滞后。最开始上课那会儿,根本就没有好的教材,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我国和国外在服装发展和教育上的差距。我开始学习和了解国外的东西,托朋友从日本买到了一套12本的服装设计丛书,研究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

服装是一项基于实践的专业,教育者必须将实践的意识、实践的技能、实践的走向作为重要内容贯彻于教学活动之中。后来,我几乎每年都会去国外看展,把每一个有意思的作品拍下来,作为教学素材拿到课堂上给同学们分享。我从国际市场中采集的各种信息总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教学中,极大缩短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间距,也促使着教学不断向更深、更新、更高的境界推进。我不得不时常扮演着“空中飞人”的角色,在杭州与北京之间、在许多国家间飞来飞去。但我更想把自己比喻为一只蜜蜂,不动声色地从四方采集芬芳,精心酝酿,再哺育后人、回馈社会。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服装设计系主任陶音说我有很深的“教学情结”,确实如此。20世纪90年代时,我完全可以下海经商,但是我觉得跟年轻人在一起特别开心,我喜欢做老师。即使作秀很晚回来,我也不会影响上课。后来我的学生做了教师,也和我一样,在企业谈合作时,先把自己的课表给对方看,告诉对方“这些时间不可以”。市场关系着思想的发生,在那里要对许多顶尖理论问题进行思考;讲台关系着思想的完成,在那里各种奇思妙想方能得到充分验证。每一次,我在学校里都能够静下心来,把我的实践所得形成理论。直到现在,讲台总是我最后的驻足之地,教学始终是我的工作圆心。

曾有很多企业向我抛出橄榄枝,但我都没有放弃教师这一身份。曾经有一位日本友人很欣赏我的作品,说愿意把我的作品推到国际上去,这让我很心动,因为那个时候世界上根本就看不到中国设计师。但当时的合同要求我必须离开教学岗位,今后我的所有作品和肖像权都属于公司。我是中国培养出来的,在设计上又一直坚持民族精神,岂能为了个人名利丧失民族气节?于是,我拒绝在合同上签字。在很多人看来,我失去了从中国走向国际的机会,但我相信,命运为你关上一扇门,必然会打开一扇窗,就在我做出这个决定的同时,中国服装集团邀请我担任总设计师。

我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出国参展,外国人看到我都会问“你是日本人吗”。到了21世纪,我再出去的时候,他们同样会问这个问题,但与之前不同的是,当我说出“我是中国人”之后,对方会立马伸出手来和我握手,并表示中国很好。最近这几年的情况又不一样了,外国人会直接问“你是中国人吗”,足以看到中国这些年的飞速发展。我们这代人的成长,离不开改革开放。可以说,中国的发展,造就了我的今天。

二 我与杭州这座城市

我每次跟别人做自我介绍,都会说我来自杭州。我也经常给别人作分享,主题就是“时尚与一座城市”,提到城市时我往往都会将杭州作为例子。在我的设计中,杭州给我的创作灵感一辈子都用不完。

我生在杭州、长在杭州、工作在杭州,见证了杭州这座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变迁与发展。对于杭州的亲切记忆是根植在我骨子里的。

2000年左右,我在北京担任中国服装集团总设计师,往返于北京、杭州两地。当时有个很深的感觉,北京总是灯光璀璨,但是杭州一到晚上就寂静下来了,主要原因是西湖边缺少灯光,夜晚西湖的美因为不为人知而显得黯淡。那个时候我就想,杭州的西湖不仅仅只是自然景观,它更是“人文西湖”,我一定要把杭州的文化故事讲出来,一定要把西湖的美延续到晚上,让西湖亮起来。这样的想法正好也与当时杭州市政府的理念契合。当时世界上对于中国丝绸存在误解,我就打算以丝绸为主题,结合西湖的美做一场时装秀。

在接下来的大半个月,我每天早、中、晚都在西湖,观察日出日落时湖、山、水的变化,为中国美术学院与杭州市政府合作的时装秀“东方丝国”选景。2001年10月26日晚上,西湖西泠桥头,50名女模特展现了我规划的120套丝绸创意时装。当灯光打开的那一瞬间,身边的人无不称叹“杭州的夜晚竟然这么美”。之后丝绸和西湖人文开发得到了杭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成立了服装设计师协会和丝绸女装领导小组,并尝试为西湖申请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地让西湖完成从自然西湖到人文西湖的华丽转身。

2006年,也就是时隔5年后,我又在杭州古街——河坊街举办了“东方丝国”第二回——“天下河坊”时装秀,100位名模展现了我设计的120套创意服装。这场时装秀更具原创情怀——中国的丝绸材料、中国的创意设计、中国的创作加工、中国人的工匠精神。杭州丝绸与女装的组合使杭州女装业迅速崛起,杭州丝绸与女装工业年产值达到了200亿元。

2016年杭州举办G20峰会,当主办方找到我设计服装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就把这个工作接下来了。作为志愿者服装的设计师,我最重视的,同时也是经历了两个月时间打磨的就是服装的主颜色。在我的设计理念中,必须选择能够代表杭州的蓝,而且这种蓝色需要体现三层意义:它既是秋高气爽的西湖蓝,也是睿智兴盛的商务蓝,更是世界和谐的和平蓝。最后,衣服呈现出来时,许多人都感受到了这套服饰的江南味。整体设计风格青春、活泼,主色调蓝白色代表西湖水的颜色,图案融合了杭州元素,女款上白下蓝象征西湖的水,男款上蓝下白象征西湖群山。男女装合在一起,如同一幅钟灵毓秀的山水画卷,透露着湖光山色的自然之美和杭州韵味。西湖是我灵感的来源,西湖里细细生长的草木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养我的这片土地赋予我非常多的灵感。

2021年9月10日,我为杭州亚运会设计的礼仪服装正式发布。设计主题是“云舒霞卷”,这个主题的灵感来源于杭州的晚霞。我认为杭州的晚霞是最漂亮、最能代表杭州的,我把它的色彩复刻成“虹韵紫、月桂黄、水墨白、湖山绿”,面料采用了杭州本土元素丝绸,中式旗袍襟口结合西式开衩裙摆,通过晕染手法以及中国传统的提花工艺,将薄雾朦胧、霞光闪耀、青黛含翠的西湖韵味融合在一起,这与我国的大国风采十分契合。

三 我与中国文化

大概是在1993年,在首届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大赛上,我意识到中国文化的重要性。那个时候大量的中国人往国外涌,购买国外的名牌,推崇国外的文化,而中国的宝贵资源却鲜有人进行深入探索。我回到学校后,非常关注中国文化在设计中的应用,尤其是吉祥图案。古人一生都在追求“吉祥”,已经梳理了一套非常详细的吉祥图案体系,而我们许多设计师都把这些东西给丢了。美院的图案课上,包括图案变形、染织等传统文化的内容我一直没有删掉,尽管国内很多学校已经把这些内容去掉了,但我始终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国设计师设计的重要灵感和核心素材来源。

以成为中国文化的先行者和实践者为己任,我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并把“传统活化、设计转化、东方范式”作为坚持的方向。中国是开放的国家,能够很好地容纳西方科技和文明,使之与传统文化融合共进,但近30年来,在时尚设计领域,许多人迷恋西方而忽视本土,这是我努力想扳正的一点。

在2001年第一次“东方丝国”的西湖秀之前,我就一直在强调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当时被人质疑太过老套时,我就反驳他:我们对自己的东西真是不珍惜!但是说实话,那时候自己虽知道文化的重要,但精神、文化、传承、转化这个系统其实还是在后来的项目实践中才愈发清晰的。在带领团队走出国门传播中国丝绸文化的过程中,我更明确了中国人一定要带着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文化走向世界,否则没有人会认可你。“东方丝国”就是传统文化成果的体现。从最初农耕时代的衣、食、住、行,到如今互联网时代的医、康、网、游,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在生活方式的演变中不知不觉传承下来。因此,我创建了个人品牌——“东方丝国”,成立了东方设计研究院,并构建了“东方设计学”理论体系。我认为,一定要把时尚和传统相连接,善于将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和内容活化在当代人的生活中,重新贴合当代的东方起居与审美意趣,才会产生属于我们自己的创新设计。文化自信是我追逐美的最核心力量。“东方丝国”源于对中国丝绸文化的重塑、对民族精神的坚持。如今,“东方丝国”的秀也走出了国门,我把它带到美国、法国、德国、希腊,成为浙江乃至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有一年中国美术学院在英国圣马丁进行教学交流时,我们的代表跟一位教授说希望和他们在图案趋势设计上一起进行创意。这位教授听了连连摆手说:“不行不行,你们中国的图案就像一座金山,我们根本上不去,因为不懂文化。”这件事让我更加坚定了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坚持传播的东方文化。

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所形成的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来源于扎扎实实的生活,来源于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独特文化和精神信仰。一味地崇洋媚外,没有中国文化之根、之本、之心,反而去构建另外一种精神世界,就会失去自我,这是很可悲的。精神和文化永远是绑在一起的。如果一个人、一个民族没有了精神,也就失去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目标。1983年,当我还在读本科,我们全班同学去了敦煌,对敦煌壁画进行了考察和临摹。每临摹一次,我的心灵都会受到极大震撼,愈加感叹中国古人的伟大。敦煌壁画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是伟大的艺术成就,更在于它有大量关于耕地、种植、收割、伐木、狩猎、养畜、建造、商贸等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场景,如“得医图”是表现医师行医治病的场面;“海船图”是描绘唐代船舶构造及驾驶场景。此外,敦煌壁画中的鸟瞰式三点透视表现手法,即在特定的空间中,任务和景色并置排列,画面协调自然,而在空间关系上,景与人物之间却又主观排列,独具匠心,非常奇妙。因此,除了艺术生,很多医学生、建筑学生都会到敦煌,从壁画中寻求本专业未解之难题。可以说,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包罗万象,是一部形象的历史。

文化传承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是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和创新的根本。现在我带着研究生正在做一个“新中国二十四孝”的项目。我们从隋朝开始,对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画法的“二十四孝”图案版本逐一进行剖析。有些理念例如“埋儿奉母”已经不适应如今的生活方式和当下人们的认知,理应摒弃。新时代有新的孝顺方式,都可以画到“新中国二十四孝”中去。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无论是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艺术家,还是一名设计师,我所追求的美就是将中国精神传承下去。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能让我坚持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不断进步的原因。

吴海燕:著名服装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纺织服装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政协常委,浙江创意设计协会理事长,全国妇女手工编织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