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 真高管团队里大家是“成年人”又“够简单”
作者:蔡地 房晟陶
前面我们提到真高管团队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是——高管团队的成员是不是成年人。
那有人可能会问:“高管团队成员不都是成年人吗?”
非也!
因为成年人的判定标准肯定不只是年满十八周岁的法定年龄标准,也不会是“三十而立”这样既看年龄又看结果的传统社会标准。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成年人”三个字,到底意味着什么。
1.“成年人”和“非成年人”最大的不同是思维方式的差异
“成年人”三个字到底意味着什么?
是责任担当、独立自主、包容平和,还是命数已定、委曲求全、又苦又累?
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成年人”这三个字。
而思维方式的差异,恰恰是“成年人”和“非成年人”最大的不同。
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一个人如何认识和解释自己,如何认识和解释自己与他人、社会、世界的关系,进而决定了一个人如何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相处。
最近问了我们首席组织官的几位合伙人,想看看他们是如何理解“成年人”这三个字的。
有人说,成年人意味着:
· 敢于面对责任;
· 拥有自知之明;
· 探寻人生意义。
有人说:
· 明白“想清楚选择并对选择负责”是自己的事,即使不选择也会有后果;
· 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局限,且大部分时间能够拥有成长思维;
· 不试图控制他人且不被他人控制;
· 能够用一致的判断标准观察并识别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和意图;
· 拥有并传递善意。
有人说:
· 在逆境中仍能保持积极的态度,不抱怨,不放弃;
· 能平衡想做、应做和能做;
· 对生命充满热爱,有勇气承诺,也敢于负责;
· 能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接受既成事实,对结果承责;
· 能真实面对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不作恶,保持善良。
有人说:
· 多用前额叶思考,少用爬行脑思考,对环境和局势有相对理性的判断,使情绪相对稳定,有负面情绪时能较快自我调节;
· 对自我有觉知,能经常以第三方视角来观察自己的状态和思想;
· 果断放弃妄想,追逐可期的未来;
· 一方面想更周全,一方面已经放弃取悦一部分人和事,尝试做真正的自己;
· 更客观地看待周围事物和人的两面性,不是非黑即白。
还有人说:
· 承认自己无论在能力上还是品德上都有不足之处,可以接受怀疑、不认可和监督;
· 善于处理关系的结束,拿得起放得下;
· 喝酒后还有自控能力。
2.成年人在接受不完美的同时还能够积极地追求更完美
尽管看着大相径庭,但这些答案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共识:成年人在接受不完美的同时还能够积极地追求更完美。
按照“是否接受不完美”和“是否追求更完美”两个维度,我们可以把人分成四类,如图1-3:

图1-3 人的四个分类
自我提升型
· 这样的人有自知之明,能够接受自己以及外部环境的不完美,承认和接受自己内在能力和道德的不足之处,并认为外部环境总是危机并存;
· 凡事不怨天尤人,能反求诸己;
· 既能保持独立、不依赖别人,又能平等友好地与别人合作共赢、主动承担责任;
· 既能坚持己见(基本原则),也能吸纳不同意见;
· 既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也能保持热情和激情;
· 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能够主动地“推着事情往前走”;
· 永不满足和永不放弃,对“保持饥饿,保持愚蠢”(stay hungry,stay foolish)特别有认同感;
· 能够平衡好谦卑和勇气,不断鼓舞自己和他人去追求和创造更加完美的人生和社会。
自我放弃型
· 这样的人也有自知之明,但自知之后更多的是无奈、无力以及“习得性无助感”;
· 容易缴械投降,认为“人的命,天注定”;
· 可能缺乏原则,所以也很少坚持己见;
· 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可能过度平静和平和,因此缺乏热情和激情;
· 认为“困难总比办法多”,有时会“被事情推着往前走”;
· 容易安于现状,对“知足常乐、宁静致远”很有认同感;
· 谦卑有余但勇气不足,有时能够被别人鼓舞着去追求和创造更加完美的人生和社会。
自我麻痹型
· 这样的人没有自知之明,很容易接受外部环境的不完美,但难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难以克服和摆脱婴幼儿时期留下的“自我完美强迫症”;
· 容易怨天尤人,凡事成功找内因,失败找外因;
· 依赖别人但不承认依赖别人,甩锅但不承认甩锅;
· 容易坚持己见但又缺乏真知灼见;
· 认为“运气比努力和能力重要”而“自己一定是幸运的那一个”;
· 谦卑不足但勇气有余,因为无知所以无畏。
自我分裂型
· 从逻辑上,这种人几乎不存在,如果存在那可能是产生了某种分裂。
按照上边的分类,好像只有“自我提升型”才是真正的成年人,其他的都还需要继续努力。做“成年人”是一件难事,但“难而正确的事”才是成年人该玩的游戏!
如果说真高管首先是“成年人”,是不是说真高管就少不了处处周全、事事圆通?
还真不是。真高管既是成年人,又都够“简单”。
成年人身上一定都是优点吗?其实并不是,他们与小孩子相比,可能会缺少了一些“简单”,而“简单”是真高管身上的一种重要气质。(相关延伸内容可以扫描本章末的二维码,观看视频《不够简单的人成不了真高管》)
最近我们意识到:“孩子其实也是大人的老师。”
成年人的有些“技巧”,用得过多了,在其他人眼里就成了“伎俩”。
吃里爬外、钩心斗角、拉帮结派等,这些都是比较明显的毛病,掩藏不了多久。但这些都不是本文所说的“伎俩”。
本文说的“伎俩”是指一般人鉴别不出来,也有局部正确性的“技巧”。没有鉴别力的人,往往会特别羡慕这样的“技巧”,进而学习之,然后不分情况地应用之,到最后把“技巧”用成了“伎俩”。
而够“简单”的成年人少了这些“伎俩”,多了一些脚踏实地的纯粹。
如何成为“简单”的成年人?
下面就举三个例子来说明。
第一,“Teamwork”(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当然是对的,单打独斗肯定是不行的。
“相互依赖是比独立更高的价值观/Interdependence is a higher value than independence”。这是史蒂芬·柯维(Stephen Covey)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
不过,实现“相互依赖”的前提是“独立”。如果自己不独立,就叫嚷着要“相互依赖”,那本质上还是“依赖”。
团队合作用过度了,就会有这样的现象:以团队合作为名逃避个人责任,或者夸大自己的贡献。虽然这种行为还没有达到滥竽充数的地步,但也成了一种“伎俩”。
更具体的行为包括:
(1)什么事都愿意参与,但没有一个重要的事情敢于独立担纲,去承担“无限责任”。
(2)两个人一起做了1的成绩,结果每个人都说自己贡献了0.8,合起来要1.6的回报。
(3)以“参与”为名去“挑活”。与获胜者同行,去抱大腿,去做那些容易成功或者即将成功的事情。
(4)对情感支持有无限需求,无法单独面对任务,干什么事情都必须得有人商量着来,等等。
每个真正的改变、突破的背后,一定都得有一个真正的领导者:一个愿意去承担“无限责任”的领导者,一个不得不面对孤独、不解、非议、冷板凳的领导者;很多这样真正的领导者都没有领导的头衔,但这样的人就是一个组织可以真正依赖的领导者。
我并不是在鼓吹“单兵作战能力”,我强调的是单兵作战能力背后的那种气质:那种横刀立马的气质;那种攻坚克难的气质,那种Just do it(想做就做)的气质,那种敢于蓬头垢面的气质。每个高管都要有自己的阵地,有自己要主攻的方向。必要的时候,还得拎着刺刀直接就上阵,尤其对于创业期的公司来说。
这种“简单”的气质是不能丢的。没有这种气质的高管,可能会在团队合作里耍“小聪明”,很容易就会成为“猪队友”“花瓶”,难以成为“真高管”。
第二,“澄清期望”。
“要求上级澄清期望”是一个有用的技巧,这可以确保方向一致,避免一些无谓的浪费。
对于高管来说,要想办法让一号位“澄清期望”。
但“澄清期望”这个技巧用得多了,很容易用歪,比如:
(1)没有明确的期望、清晰的边界,就会陷入焦虑。
(2)不仅要求上级把目标说清楚,还要把怎么做都说清楚,这样才能算“期望清晰”。
(3)难以容忍任何浪费和无用功,特别怕走任何一点弯路。
(4)不愿意在自己所辖的领域去主动独立设立方向、选择路径。
(5)只要还有模糊性,就有了不去行动的借口。
(6)上级提点意见就拿鸡毛当令箭,顺便把责任完全推给上级。
对于“真高管”来说,他们必须是“领导上级”,而不是“管理上级”。
“管理是一种程序化的控制工作,而领导则是一种变革的力量。”
真高管如果用卖力的“管理”来混淆真正有价值的“领导”,那这样便成了“伎俩”。
不要低估领导愿意被领导的意愿。意识不到这一点的高管就很难成为一号位可以信赖的“真高管”。当然,高管要想领导一号位,这个权力是需要主动赢得的,而不是被自然授予的。
这种“澄清期望”的技巧,一般是在成熟的组织里面训练而来的。从成熟组织到一个创业公司,很容易在这方面栽跟头:自己觉得自己这么做“很职业”,但在同伴看来这些很像是保护自己的“伎俩”。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干,创新、迭代、突破、变化的速度根本就赶不上竞争和发展的需要。
当然,我们不能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即一号位一点明确、靠谱的期望都没有,那么这个组织的文化就变成了“揣摩文化”。
第三,“印象管理”。
注重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这个倾向无可厚非。
在很多时候,注重别人对自己的感觉,对他人也是个尊重。我们不会喜欢和一个不关心别人感受的人一起合作(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
不过,“印象管理”这个技巧用得多了,也容易用歪,比如:
(1)生怕领导看不见自己的贡献。领导在场的时候和不在场的时候两个样。
(2)在团队里面,不由自主地不说真话,不表达真情实感。但也不是故意说假话,而是说一些“职业的套话”。
(3)做事情形式大于内容,比如PPT或公文写得很全面,但就是不会直指核心问题。
(4)以安全稳妥为名,不去干任何没把握的事情,不能用OKR(目标和关键成果)的本质来工作。
(5)特别敏感,总是在猜测别人是不是不喜欢自己了,或自己哪句话说错了。
(6)首先想到的是不输,而不是为了赢,因为输了会破坏形象。
太过注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会大大减少对事情本身的关注,舍本逐末。“印象管理”用成了“伎俩”,就会走向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弯路。
如果高管成为“绣花枕头”,就会中看不中用。真高管需要的是成为“简单”的实心枕头,把实事办好,才能“高枕无忧”!
建议及忠告:
可能从“技巧”变成“伎俩”的远不止以上这三个。这三个例子只是抛砖引玉,引发大家的思考和自省。
过度使用这些技巧的人会远离简单、纯粹,远离“成事”。他们的“假动作”会越来越逼真,越来越不“本分”,离“真高管”越来越远,也不能成为一位好的创业合伙人。
如果高管团队里有几个这样的人,会大大增加整个团队的协作成本。尤其可惜的是,很多“聪明人”都在使用这些“伎俩”,把大量聪明才智都用在了转移价值、谈判价值上,而不是首先用在创造价值上。
也正是因为这种类型人员的存在,有些领导才宣称喜欢“愚直之人”,或者提倡“很傻很天真”。这种领导可能会被贴上“喜欢听话的人”的标签。
实际上,这些说法都蕴含着深刻、朴素的智慧:这些“聪明人”的使用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不仅是协作成本高,更危险的是他们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因为他们的注意力没有首先放在如何成事上。
有人会说,我不是故意要这样,而是我的环境逼迫我不得不这样。
这种说法就像是:“如果可以永远当个孩子,谁愿意做成年人。”
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你真是“被迫”使用这几个“伎俩”,那你应该考虑离开现在的环境,到一个简单一点的团队中去。优秀的团队不需要你的“伎俩”,他们注重的是你那一片“简单”的诚心。如果你有上文中所描述的过度使用的现象,建议你认真地考虑调整。这些技巧本身并不是绝对错误,关键是不能过度使用。
尤其是在创业型公司的高管团队里,更要有意识地避免这些技巧的过度使用。那些技巧在成熟大公司里可能是可以被理解的“技巧”,但换到了一个创业环境里,很容易就会演变成“伎俩”。
简单一点,纯粹一点,朴素一点,这样你会越来越接近智慧。
小结一下,真高管既要成为一个成年人,耐得住寂寞,也要在接受不完美的同时能够积极地追求更完美。同时,真高管也需要保留小孩子的简单,遇事不怕事,少一点伎俩,多一些真诚!
延伸阅读
1.【视频】《不够简单的人成不了真高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