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的英雄之旅
《西游记》这部书,最好看的就是孙悟空的故事。不但中国人爱看,西方人也爱看。我也认识西方一些年轻人,一见我就和我聊中国的孙悟空。
可以说,在中国的四大名著里,《西游记》是最具有世界性的,各国人民阅读都没有障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西游记》写的是主人公孙悟空的“英雄冒险故事”。关于这类英雄的故事世界各国都有,而且结构都差不太多。
你可能看过很多关于英雄的故事,比如哪吒、赫拉克勒斯、哈利·波特、《寻梦环游记》里的小男孩米格……他们都经历了一番冒险,似乎都有一些相似之处。
你会发现,这些英雄无论是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一般都有一个“套路”,这个套路是三大阶段:
一、出发。总有一个动力,召唤着英雄从原来舒适的生活中走出来。他学到了本领,然后用自己的能力去试探外界。
二、磨炼。这位英雄在路上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接受各种挑战和考验。
三、回归。英雄经历了最后的磨难,取得成功(爱情、自由……),或者带着各种神奇的宝物回来,使世界受益。
不信,你仔细看一下除《西游记》以外的故事,虽然细节千差万别,但英雄大致都经历过这三大阶段。
比如《哈利·波特》一共七本,在第一本中,哈利·波特收到了猫头鹰的信,在霍格沃茨学了一点法术,是“出发”。从第二本到第六本,哈利经历各种“磨炼”。最后,哈利战胜伏地魔,长大后去了魔法部工作,为魔法世界服务,是“回归”。
回到《西游记》,你会发现孙悟空从出生到出海寻找神仙,和各路神仙交手,试探自己的实力,被压到五行山下,这是“出发”。路上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是“磨炼”。取到普度众生的真经,成了斗战胜佛,是“回归”。
这种英雄故事共同的“套路”,就叫“原型”。
懂得原型最大的好处就是:你会知道故事是怎么写出来的。你也可以根据“原型”编故事。还有一个好处是:英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了解故事里英雄的成长,也就能够反过来,审视自己的成长。
因为人类的心理是共通的。地球上的所有人类,你别看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他们喜欢的故事脱去外壳,骨架都是差不多的。只要你能抓住人类共通的心理,你一定能成为讲故事的行家。
“磨炼”就是取经路上一次次考验,“回归”就是取到了真经,自己也成了佛,这些我们可以以后慢慢聊。这篇文章重点讲一讲孙悟空“出发”的过程。
英雄故事里的“出发”,大概可以分为五个小环节,孙悟空也不例外。
第一个环节:冒险的召唤。孙悟空虽然找到了水帘洞,过了几百年快乐的日子,却并不是万事大吉了。因为虽然眼下快乐,但自己的生命,老天想收回就可以收回。生物都有一死,这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这就是未来的冒险在召唤他,要他来解决这个问题。《哈利·波特》里猫头鹰送来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信,也是冒险的召唤。
第二个环节:拒绝冒险。原著里讲,孙悟空发现大家都是要死的,他没有办法,只好坐在那里“堕下泪来”,他哭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哈利·波特的姨父看到了猫头鹰传书,却非常反感,带着哈利去了海中小屋躲着,这也是一种拒绝冒险,姨父替哈利选择了拒绝冒险。
第三个环节:遇到导师。导师会教他本领,指引他方向。孙悟空出海之前,有一位通臂猿猴告诉他:“只有找到神仙,学到法术,才能躲过生死。”这位通臂猿猴就是小导师。孙悟空的师父须菩提祖师,就是大导师。《哈利·波特》里的邓布利多校长,哪吒的师父太乙真人,也是导师。
第四个环节:试探力量。当英雄有了一定的能力后,故事会安排他对外部世界“试探”一番。一方面,英雄需要建立自信;另一方面,读者也需要知道,你讲的这个英雄,本事到底有多大。说到底,故事里面英雄的自信,其实就是你的自信。这很好理解,比如买到一部新手机,我肯定会急不可耐地打开试一试它的性能,而不是先把它收藏起来。
孙悟空学会了本领,就开始试探了,他先试着和妖怪交手,杀了混世魔王,发现自己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普通石猴了。他已经有能力打败成名的妖怪了。
但是,不能让他再杀第二个什么魔王了。因为故事不能重复,于是,孙悟空又去傲来国抢兵器。他发现人类也没那么可怕,他只要吹一阵风,就可以把傲来国的兵器库搬空。当然,花果山还缺别的物资,比如旗子、盔甲、粮食……但绝不能让他再去别的什么国抢东西了。所以把这些东西随手安排成别的妖王进贡来的,就可以了。
然后,他又去龙宫取宝。发现龙王也好对付。他把金箍棒抡几下,四海龙王就都怕了。
最后,他又下到地府,销掉了生死簿,然后又闹了天宫。可以说,《西游记》开头的几回,都是孙悟空对这个世界的试探。而且,作者让孙悟空和《西游记》里大的势力都交了一遍手,也就把整本书的世界观呈现给了我们。这也是一种写故事的技巧。
在哪吒的故事里,哪吒和龙王三太子交手,和石矶娘娘交手,都是试探。哈利学了一点本领之后,和德拉科他们对着干,也是一种试探。
第五个环节:重生。或者说,丢掉过去的自己。这个时候,英雄会陷入一片黑暗,等待着新的使命。
孙悟空在花果山造反,后来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到了五行山下整整500年。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失败。这等于说,他之前所有的努力,全都被否定了。这段黑暗时间,你可以认为,孙悟空已经“死”了。或者说,原来的孙悟空已经“死”了。等他再出来的时候,是个焕然一新的自己,等待接受新的任务。
唐僧来到五行山,揭掉了山顶的六字真言后,孙悟空就从五行山里蹦了出来。这时候的孙悟空,和闹天宫时的孙悟空,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你在电视里看到轰隆隆一声巨响,整座大山被孙悟空一下子掀塌,你会觉得激动、振奋。因为这意味着一种重生,一个新故事的开始。所以那首歌唱得特来劲:“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五行大山压不住你,蹦出个孙行者。”
这就是孙悟空的“重生”,新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而且这个新的使命,是造福千千万万人,与孙悟空当年个人的反叛,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你如果看世界上的神话、童话,就会发现,许多英雄在冒险时,都要经历一次“重生”。“重生”之后,抛弃原来的自己,迎来新的自己。
在冒险之路上,抛弃旧我,迎接新我,虽然有点痛苦,却是所有的英雄要面对的事情,也是我们每个人要面对的事情。
哪吒闹海的故事,你一定很熟悉。哪吒打死了东海龙王的三太子,又打了龙王,就被逼死了。他死后,灵魂孤零零的,四处飘荡。幸亏他的师父太乙真人用莲藕给他重造了一个身体,才让他复活。重生之后,他就不再是原来那个哪吒了。原来的形象是个小孩,重生之后,身高一丈六尺,威风凛凛,相貌堂堂,肩负着新的使命了。
《哈利·波特》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最后,哈利进了活板门里的密室。与奇洛搏斗后,他昏迷了,“沉入了一片黑暗”,在医院里昏迷了三天。醒来的哈利,开始明白了许多事情。这场昏迷,也相当于哈利“死”了一次。这段黑暗时间,让哈利“重生”。
还有一个最有名的故事,就是精卫填海。说是上古时期,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叫“精卫”。有一天,她在大海里游玩,不料海面上起了狂风巨浪,精卫被淹死了。精卫死后,灵魂不灭,变成了一只鸟儿,每天叼着石子扔到大海里,发誓要把大海填平。
西方传说中还有一种不死鸟,叫“菲尼克司”,也可以翻译成凤凰。满五百岁后,菲尼克司就把带着香气的木料堆积在一起,点起火焰自焚,然后就从死灰中重生,从此不再死亡。民国时期,文学家郭沫若先生还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长诗《凤凰涅槃》,把凤凰比喻成中国社会,凤凰涅槃,就是埋葬旧社会,建立自由平等的新社会的意思。
精卫变成了鸟儿,菲尼克司从火焰中重生,哪吒变成了莲花化身,都是死后重生的过程,这和孙悟空从五行山里重生是一样的。我们发现,神话故事里的主角死后重生,往往是和过去的自己告别,而且会有更加重大的使命。换句话说,重生后的自己虽然还是自己,但却意味着抛弃旧的自己,迎来新的自己。
刚才讲的,当然都是神话或童话故事。真实的生活里,人是不可能被压500年的,更不可能死后重生。但是,既然这些故事都这么讲,你就应该想到一点:当一个故事讲到重生的时候,它想讲什么?或者说,当我们在讨论一件超越现实的幻想事情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
其实说明了一点:我们人类的奋斗历程,被用一种“象征”的方式,写进了故事里。所以不管古代,还是今天;不管中国,还是外国,都会用同样的模式讲英雄故事。或者用今天的话说,用了同一个“梗”。这不是谁抄袭谁,而是因为这反映了我们人类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不停地自我更新,尤其是注定要接受痛苦和决裂的自我更新,是我们人类成长的普遍规律。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团队、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这样。因为人们从古至今,对这种必须以否定旧我、迎接新我来赢得发展的事情看得太多了,对因为没有及时更新而遭到毁灭的事情也看得太多了。所以不由自主地就把这种经验,写进了神话,编成了各种不同的故事。你可以说这是人类在叙述自己的经验,也可以说完全是不自觉的。
在真实的生活中,你如果不想平平淡淡,想做成大事,一定要经历一场这样的象征性的重生——抛弃旧的自己,迎接新的自己。尽管这种经历可能会痛苦,会黑暗,但这是成为英雄所必需的。痛苦和黑暗过去之后,你会迎来新的使命,打开新的视野。所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大大小小的黑暗的时候,我反而要恭喜你,不要放弃,不要害怕,因为这是成为英雄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