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与孩子“掏心窝”
孩子不是单一的钱囊饭袋,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是有情感需求的。他们无论近在咫尺、远在天涯,无论顺境逆境、成功失败,往往第一想求助、想倾诉、想分享的,就是最可信赖的、最亲近的父母。
我们都从青少年时代走过,深知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挫折、迷茫和困惑,特别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社会上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涉世不深的孩子遇到的社会问题错综复杂,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与父母的交流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这时家长如果能正确引导孩子与自己“掏心窝子”,家长以过来人的身份,将自己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传授给孩子,紧紧把握好孩子前进的方向盘,掌握好航舵,使孩子在成长中明确生活目标,坚定生活信念,顺利迈过道道人生的“沟沟坎坎”,渡过条条成长途中的“险滩急流”。
家长想要得到孩子的信任,愿意与自己敞开心扉,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人生关键处就那么几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个重要转折时期,家长一定要把亲子交流沟通当作孩子成长中的助力器。通过卓有成效的促膝谈心,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学习动态,以及内心最真实的渴望,并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问题、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给孩子营造一个愉快、宽松、向上的家庭气氛和心情愉悦、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同时,亲子交流沟通要及时。家长要针对孩子在不同成长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因素中暴露出的心理、思想问题,及时进行谈心疏导。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最好是从孩子懂事时就开始,因为,在孩子的不同年龄段,想法、做法、需求各不相同,所要采取的方式方法、语言的轻重缓急、奖罚的轻重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千万不要等到孩子长大后性格已经形成,或者毛病、问题已经堆积凸显,过了教育开导的最佳时期,再去谈心补救,试图改变孩子已经形成的固有模式和习惯为时已晚。
第二,父母与孩子相互之间的平等、理解和信任,是孩子能否与你“掏心窝子”的前提。每当孩子试图想与你打开心扉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把在外面遇到的坏心情和夫妻之间的负面情绪,带到和孩子交流之中,千万不能把孩子当成“出气筒”和倾泻负面情绪的“垃圾桶”,不要把工作的压力、夫妻之间的分歧借机发泄到孩子身上,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随便对孩子发脾气,不喜怒无常。如果哪天自身情绪上有问题,就先解决好自身的情绪或择期再谈。
第三,家长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应该诱导孩子无拘无束地把心里话倾吐出来,然后,再把自己高于孩子的见解作为一份礼物回赠给孩子。通过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思想互动,使孩子受到教诲和启迪。单纯的家长讲、孩子听,没有反馈切磋,不能算是真正的交流沟通。要转换自己的角色,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问题。给孩子营造一种已经长大成人的气氛,让孩子享受大人的部分权利,同时引导孩子自觉地履行大人的义务。
第四,亲子交流过程中,如果双方对某些问题存在明显分歧的时候,不要一开始就批评孩子,或反驳孩子的意见,那样会将气氛搞僵,会将双方的观点对立起来,接下来自己说什么孩子都可能说“不”。如果家长对不同的看法能心平气和、和风细雨和孩子交谈,允许孩子表达其不同意见,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愉快的,往往事半功倍,效果更好。
交流沟通开始时,应尝试先谈论一些自己可以和孩子达成共识的话题、孩子特别感兴趣的话题,营造和谐愉快的谈话氛围,以一种具体的问话,通过鼓励的方式,循序渐进地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在温和的情绪中,从心理上接受父母。一旦孩子从心理上接受了父母,对父母的观点就会认同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再逐渐过渡到双方存在分歧的话题上。此时,有了前边的谈话氛围和心理定式做基础,孩子对于父母有分歧的问题反应就不可能太强烈,双方的交流就容易进行下去。这样,孩子与父母的共同语言就多了,交流和沟通自然就更容易。时间一长,孩子就会什么都告诉你,父母和孩子就会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第五,学会包容孩子。随着孩子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荣辱感、自尊心越来越强,家长要以一种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孩子成长中所犯的错误。交流前,家长一定要做个有心人,要了解孩子,掌握他最近在学校中的思想反映,在家里的精神状态,对社会上感兴趣的东西等。交流中除了原则问题,对小是小非要大度、谦让,不要过于咄咄逼人,给孩子创造一个反思改过的机会。
父母要学会和孩子交朋友,放下父母的架子,敞开自己的胸怀,尊重孩子的观点。特别要注意与孩子沟通要多一些讨论和商量,少一些训斥或唠叨,多一些倾听和引导,少一些反感和专制。让孩子能够最直观地感受到,家庭成员的交谈初衷是积极向上的,态度是诚恳的,是心与心的真诚沟通,是情感的交流,乐意与父母“掏心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