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很多人眼中,“信托”是个地地道道的舶来品,发端于中世纪英国的用益制度。后来,信托被称赞——“信托的应用范围可以与人类的想象力相媲美”,这给中国的信托行业和信托公司带来了几许洋气。殊不知信托制度早在公元1050年便在范仲淹的一场实验下,悄然与中国结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家乡苏州吴县创设了具有信托雏形的义庄,资产受益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专业的管理人、独立的监督人,无不体现出信托的精神。范文正公的这个“信托”延续近千年,直至近代才消散于历史的长河中,其为社会的稳定、家族的传承贡献了自己坚实的力量。
伴随着经济的转型,资管新规在2018年落地,信托回归本源的呼声越发强烈,习惯于时代红利和制度套利的信托行业开始陷于困顿。叠加部分信托公司的产品爆雷,信托行业俨然从之前十年的“高富帅”变成了“坏孩子”,承受着被污名化的现实。我们在信托行业几家大的信托公司工作多年,眼看信托勃勃兴起,又看到信托步入转型,心中五味杂陈。如同这个行业的每一个从业者,怀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眷恋,我们都在思索:“信托行业的前途到底在哪里?未来中国的信托又该做些什么?”这也是我们尝试撰写本书最原初的动力。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尝试把目光放得更为长远,从1921年信托的名字第一次正式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到信交风潮,再到1979年中信公司成立、五次行业整顿和“一法两规”。当你把目光放远时,很多错综复杂的事情会清晰地展现出它的脉络。这也是我们撰写本书的第二个目的,我们希望把信托行业的变迁同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勾勒出来。当跳出局中人的身份,带着历史的视角去审视信托的过去时,我们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思考,也会看到更多别样的精彩。
信托业作为过去十年发展迅猛、十年增长十倍的中国金融子行业,在当下面临着非常大的转型压力,未来何去何从?在本书中,我们试图从资深信托行业从业者的角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开创性地提出解决思路和具体方法。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对信托从业者、与信托合作紧密的银行、其他金融行业乃至高净值个人客户有价值的一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从信托行业、信托业务、信托风控和信托财富四大维度来全面讲解信托实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中国的信托行业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才能结合信托的制度优势和信托在中国的历史特殊性,真正把信托行业讲清楚,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变革策略。
1979年中信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信托行业的再度起航,信托行业和信托公司利用信托的制度优势为改革开放贡献了自己重要的力量,而43年后国内的信托行业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我们相信,信托制度之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助力不会改变,在新的契机下,中国的信托行业也将再度焕发生机,走出另一条精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