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协同创新发展实践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协同创新发展是经济高质量的重要动能

一、协同创新立足新发展阶段

首先,协同创新是新起点上对科技创新的新需求。当前,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具备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7]。站在这样的新高点、新起点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科技强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依靠协同创新提高创新效率,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大众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需求,推动中国这艘巨轮向着科技强国、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

其次,协同创新是迎接新机遇、新挑战的新方式。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当务之急是通过协同创新拓展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在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加快新型产业形态孕育,将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在新发展阶段、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新一轮国际分工合作中抢占先机,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最后,协同创新是实现新发展阶段新目标的新途径。新发展阶段的新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协同创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催化剂,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从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某些国家近年来不断收紧对中国的高科技出口管制,实施高科技和前沿技术封锁,使我国在某些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上受制于人。协同创新通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带动各类创新主体联合实施重大科技攻关,促进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实现社会多元分担风险,共性技术行业共享,从而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提升整个产业竞争力,支撑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协同创新践行新发展理念

首先,协同创新是践行“创新”“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新发展理念要求各创新主体协调互联互助互促,摒弃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创新发展的思路做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打通“产业”“科技”“金融”“人才”“区域”融合不够的问题。协同创新能够将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技术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提高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和使用效率,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创新,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开拓广阔空间,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协同创新是践行“开放”“共享”发展的重要体现。单一企业很难在生产研发、销售等所有环节都具有优势,且难以承受过长的研发周期和失败风险,因此企业需要在技术研发上有更多沟通和交流,也需要在信息网络建设上相互配合和彼此连接,从而可以及时有效地获取各时段、各地域、各层级的经济发展状态和资源利用情况,研发出适用性强、针对性强、灵活性强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实现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使得创新所带来的好处能够在整个创新体系内扩散,各方都可以从彼此的创新行为中获益。这便客观要求各种类型的经济和研发组织以更开放的姿态来展开互动,并且政府也要扮演重要的协调者角色。企业作为其中的主体,通过协同创新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的创新资源,成为创新系统中的重要节点,以企业网络的新形态推动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有助于各创新主体取长补短、信息共享、风险共担,提高创新从研发到成果转化的效率,也有助于中国企业以集群的形态与外国企业展开竞争,扩展海外市场,加快推动技术的更新换代,并最终在全球范围内确立以创新为基础的竞争优势。

最后,协同创新是践行“绿色”发展的强大助力。生态化、绿色化是当今全球经济的发展导向。在全面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对相关绿色低碳技术的开发成了未来企业乃至国家更强领导力、更多话语权和市场份额的风向标。因此,深化多元主体创新的协同成为抢占“碳达峰、碳中和”关键绿色低碳技术制高点的关键路径。一方面,协同创新的模式令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更开放、更高效,能够最大限度实现以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组织内部知识、思想、技能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最终实现“1+1+1>3”的绿色协同创新效果;另一方面,协同创新能更好地贯彻绿色理念,以更开放的姿态,让各创新主体更多更好地参与“源头—过程—结果”的全过程研发、运行、管理与监督,建立健全市场—技术—成果—消费全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消费制度。

三、协同创新支撑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要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协同创新有利于企业主动抓好实业主业发展[8],有利于产学研深度合作,有利于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有利于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有序流动,从而促进中国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首先,实施协同创新,助力国内大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要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不断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关键是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协同创新从根本上破除了各创新主体间的体制机制障碍,让科技创新的轮子和体制机制创新的轮子共同转动,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疏通影响国内大循环的堵点,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次,实施协同创新,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面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美国越是频频打压我国产业和企业并对我国实施“科技脱钩”,我国越是需要保持开放、扩大开放,在变局中开新局,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增强科技竞争力反制“脱钩论”,以高水平开放反制逆全球化。因此,培育新形势下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是开放创新、协同创新,特别是以协同创新实现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加快动能转换,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创新发展模式,打通支撑科技强国的全流程创新链条,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共性公共研究、开发试验研究的跨境合作发展,实现全球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从根本上破解制约“双循环”要素流通的障碍,加快形成有利于我国的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

最后,实施协同创新,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并未使“一带一路”建设停滞不前,反而使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韧性。我国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发展理念,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以基础设施联通和产能合作为主要抓手,融入全球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我国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求的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形成多个主体抱团共进、分工合理、协同创新、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模式。例如,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我国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精神,投资资金,建设基础设施,主动参与“一带一路”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高校和科研机构则发挥科学研究的作用,开展相关基础问题的研究和应用,为项目、工程、企业提供方法论指导、共享科学技术等,并培养“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人才。通过各类创新主体的精准有效衔接,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与国内供给、将国际国内的资源市场相统筹,从而促进生产、资源要素在更大的范围内高效流动和配置,有力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紧密联系和区域的协同发展。


[1] 路甬祥.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影响[J].中国科技奖励,2005(3):88-93.

[2] 曾祥炎,刘友金.基于价值创新链的协同创新:三阶段演化及其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20):20-24.

[3] 陆园园.中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 李雪涛.企业科技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思考与探索[J].管理观察,2018(31):28-29,32.

[5] 刘新智,刘娜.长江经济带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协同性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9(10):35-48.

[6] 孙大明,原毅军.合作研发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1):30-37.

[7] 逄锦聚.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N].光明日报,2021-3-6.

[8] 肖亚庆.扎实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N].学习时报,201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