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弱电工程设计与应用(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7.1.3 视频会议系统的通信标准

视频会议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媒体通信体系,为规范通信标准,方便不同品牌产品的互联互通,CCITT国际电话电报咨询委员会、ITU-T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化部根据用途和通信网络制定了多种通信标准。

1.ITU-T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化部协议

ITU-T T.120:视听系统用户层数据协议

ITU-T T.121:常规应用模板

ITU-T T.122:用于声像会议和视听会议的多点通信业务

ITU-T T.123:用于声像会议和视听会议的网络特定传输规程

ITU-T T.124:通用会议控制

ITU-T T.125:用于声像会议和视听会议的多点通信工程的详述

ITU-T T.126:多点静止画面和注解协议

ITU-T T.127:多点二进制传输协议

ITU-T T.128:多点应用程序共享协议

ITU-T H.225:基于分组网络的多媒体通信系统呼叫信令与媒体流传输协议

ITU-T H.230:视听系统的帧同步控制和指示信号C&I

ITU-T H.231:用于2Mbit/s以下数字信道的视听系统多点控制单元

ITU-T H.239:双视频流传输协议

ITU-T H.242:关于建立使用2Mbit/s以下数字信道的视听终端间的通信系统

ITU-T H.243:利用2Mbit/s信道在2~3个以上的视听终端建立通信的方法

ITU-T H.245:多媒体通信控制协议

ITU-T H.246:支持H系列协议的多媒体终端之间的交互

ITU-T H.261:关于P×64kbit/s视听业务的视频编解码器

ITU-T H.263:关于低码率通信的视频编解码

ITU-T H.264:高效压缩编解码标准

ITU-T VCEG H.265:(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高效率视频编码标准

ITU-T H.281:在视频会议中应用H.224的远端摄像机控制规程

ITU-T H.282:远端设备控制逻辑通道传输

ITU-T H.283:多媒体应用的远端设备控制协议

ITU-T H.320:窄带电视电话系统和终端设备

ITU-T H.310/H.321宽带视频会议通信标准

ITU-T H.323:基于不保证QoS的分组网络多媒体业务的框架协议(简称分组交换网络多媒体通信体系框架协议)

ITU-T H.324 窄带PSTN公共交换电话通信网多媒体通信体系

ITU-T H.331:关于视频会议系统单向接收的通信规程

ITU-T G.703:数字系列接口的物理/电气特性

ITU-T G.704:用于一次群和二次群等级的同步帧结构

ITU-T G.735:工作在2Mbit/s并提供同步384kbit/s数字接入和/或同步的64kbit/s数字接入基群复用设备的特性

ITU-T G.711:话音步率的脉冲编码调制

ITU-T G.722: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APPCM)的语音编码标准

ITU-T G.723:语音双速率编解码标准

ITU-T G.728:低时延码本激励线性预测编码

2.国内标准

GB/T 7611—2016 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

GB/T 15839 1995 64~1920kbit/s会议电视系统进网技术要求(暂行规定)

GB/T 16858—1997 采用数据链路协议的会议电视远端摄像机控制规程

TZ 020—1995 64~1920kbit/s会议电视网路技术体制(暂行规定)

YD/T 5032—2018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YD/T 5033—2018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YD/T 822—1996 P×64kbit/s会议电视编码方式

YD/T 927—1997 用于音像和视听会议业务的多点通信服务

YD/T 936—1997 音像和视听会议业务的多点通信服务协议

YD/T 948—1998 多媒体会议业务的通用应用模板

YD/T 970—1998 通用的会议控制

YD/T 971—1998 多媒体会议的特定网络的数据协议栈

YD/T 995—1998 多媒体会议业务的数据协议

YD N 077—1997 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技术体制(暂行规定)

3.视频会议通信体系主要标准简介

(1)T.120《视听系统用户层数据协议》。T.120系列标准(T.121~T.128)又称多层通信协议,既可包含在H.32x框架之中,对视频会议进行补充和增强,也可独立支持声像会议。T.120系列通信框架协议支持点到点数据会议,也支持多点数据会议,它具有一系列非常复杂、灵活和有效的功能,甚至支持非标准的应用协议。

T.120协议与具体的传输网络无关。既可以在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络上使用H.320窄带电视电话系统的终端设备,也可在LAN局域网上使用H.323分组交换网络多媒体通信体系框架协议,还可以在PSTN公共交换电话网上使用H.324窄带多媒体通信体系的终端参加会议。

不同的网络只是传输规程协议栈不一样,与T.123(声像会议和视听会议的网络特定传输规程)的协议和网络无关。

T.120应用主要有:共享多点应用程序(T.128多点应用程序共享协议)、电子白板(T.127多点二进制传输协议)、文件传输(T.126多点静止画面和注解协议)、聊天(T.121常规应用模板)及其他自定义应用。

T.120由数据会议服务器和数据会议终端两部分组成。数据会议服务器负责数据集中处理与分发以及会议的调度与管理,使众多的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加入到数据会议中。从简化中心点设备和网络结构考虑,数据会议服务器采用在MCU中配置功能板的形式来实现。数据会议终端可采用符合T.120标准的微软NetMeeting软件来实现。几乎所有的视频会议厂家都将NetMeeting作为数据会议的终端来使用,因为NetMeeting本身就是免费的,它集成在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中,使用非常方便,易于推广。

(2)H.320《窄带电视电话系统和终端设备》。1990年7月,CCITT国际电话电报咨询委员会第15研究小组发布了H.320视频会议通信设备标准。系统采用H.320时分复用技术,在64kbit/s~2.048Mbit/s速率的通道中传输多路数字数据信号。

H.320是基于电路交换窄带电视电话系统的视频会议的通信框架协议标准,视频设备之间通过专线或ISDN相连,网络结构主要采用主从星形结构。

适合H.320视频会议通信标准的传输网络有:N-ISDN窄带综合业务、E1数字网(欧洲的30路PCM编码,传输速率为2.048Mbit/s)和T1数字网(北美的24路PCM编码,传输速率为1.544Mbit/s)等高速率网络。

H.320的优点是传输图像的信道是固定分配的(P×64kbit/s,P=1~30),带宽是有保证的,不会有其他业务挤占该带宽。但由于设备之间要采用专线连接,线路利用率和传输效率都很低,组网不够灵活。因此,无论是H.320的终端还是H.320的MCU,它的用户单机成本和用户线路使用费用都较高。H.320作为传统的技术标准,由于新技术的出现,以及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和高成本,使用范围逐渐缩小。

图7-5是H.320视频会议通信体系的框图。它规定视频压缩编码采用H.261标准;音频编码采用G.711、G.722或G.728标准;数据图文传输采用T.120标准;信道复用采用H.221标准;控制指令采用H.242标准等。

图7-5 H.320视频会议通信体系的框图

(3)H.310/H.321《宽带视频会议通信体系》。H.310/H.321宽带多媒体通信系统,利用MCU多点控制单元实现一点对多点或多点对多点的实时连续传输信息。由ATM异步通信高速宽带网(155.52Mbit/s)和B-ISDN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组成宽带视频会议通信系统,传输效率更高、图像质量和声音质量更好。

H.310/H.321宽带视频会议通信系统由ATM或B-ISDN宽带网络、MCU多点控制单元和H.310/H.321终端设备三部分组成,以H.222.1多媒体复用层来实现视频、音频、数据、控制和指示信号的复用。

(4)H.323《多媒体通信体系》。1990年后CCITT第15研究小组并入ITU国际电信联盟,并成立ITU-T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化部。根据现代通信已逐步从电路交换为主的方式向分组交换的IP方式转变,1996年ITU-T发布了H.323“IP网上多媒体通信应用协议”V1版本。1998年ITU-T又发布了H.323“分组交换的多媒体通信系统”V2版本,采用RTP实时通信协议解决发送数据包的时序问题和采用RSVP资源预留协议后解决多个用户分享带宽时的超载问题。1999年ITU-T又发布了H.323 V3版本,使它全部能兼容H.320标准。2001年又推出了H.323 V4版本,它的适用面更为广泛。现今,H.323多媒体通信体系基本上已取代了H.320视频会议通信体系。

H.323是基于分组交换的视频会议标准,基于IP线路组网。由于依托于数据网络,因此H323视频会议系统具有非常灵活的网络结构,不需要为视频业务提供专门的信道。只要数据网络到达的地方,就可实现视频通信。H.323采用TCP/IP互联网技术,与H.320相比,在提供相同性能和更多功能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用户终端的成本以及用户线路使用费用,具有很高的性能价格比。

除了视频传输之外,H.323还能提供视频点播、网上直播、数据会议、桌面可视通话等丰富的多媒体应用功能。带宽利用率高,可以和其他业务共享带宽,实现三网合一,充分利用资源。但由于视频业务与数据业务在同一个网上传输,因此存在带宽争用的问题,它要求网络设备具有较好的QoS质量保证机制。

随着IP应用的日益广泛,H.323已经成为远程视频会议建设的主流通信标准,代表未来多媒体视频会议以及其他网上多媒体应用的发展潮流。

H.323多媒体通信体系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在IP网络上传送多媒体数据信息,便于IP网际协议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可让不同厂商的不同系统在不同类型的网络之间互联互通,为系统中的网关(Gateway)、网闸(Gate keeper)和MCU提供接入控制、带宽管理、QoS质量保证、路由选择和呼叫等功能服务。允许在不确定的网络延时平台上运行,既可用分组交换网络组成系统,也可用电路交换网络组成系统,既适用于广域网,也适用于局域网。图7-6是H.323多媒体通信体系的框图。图7-7是H.323的网络结构。网关把不同的物理网络或子网络上的会议终端连接在一起,进行互相转换。

图7-6 H.323视频会议通信体系的框图

图7-7 H.323 视频会议通信体系的网络结构

(5)H.324《PSTN公共交换电话通信网多媒体通信体系》。PSTN公共交换电话通信网是一种窄带低速(低于33kbit/s)通信网。在如此低速率的网上要传输图像、声音、图文和控制信号等数据信息的确是一个难题。为此,H.324标准采取了以下各项技术措施:

1)视频编码采用压缩比更高、图像帧数更少(6~10帧/s)、码率更低的H.263视频压缩编码标准。

2)语音编码采用压缩比更高、码率为5.3kbit/s/6.3kbit/s的G.723音频压缩编码标准。

3)采用Modem调制解调器进行频谱搬移,实行信道复用。

4)以不定长度的逻辑信道为基础的复用方式,进一步提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

图7-8是H.324通信体系标准的框图。

图7-8 H.324通信体系标准的框图

H.324 V.3版本规定,它的最高传输速率为33.6kbit/s,支持6~20帧/s、QCIF或更低的图像分辨率,声音带宽为3.4kHz,主要用于可视电话会议系统。表7-1是各种视频会议系统通信标准(通信框架协议)配套应用汇总表。

表7-1 视频会议系统通信标准(通信框架协议)配套应用汇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