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努力:为什么你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步 探索

如果,为了活着,需要让自己“没有感觉”,

那么,我又是为了什么活着?

购物狂公主:没有感觉,就不会被伤害

“我没有感觉。活着,没有感觉;也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她坐在我对面,小声地说。

面前的女孩,叫品萱。她看起来性格柔顺,说话声音轻轻的,常常会担心言语冒犯到我。说话时,她时常会留意我的表情与反应。

品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父母是退休公务员,经济条件不错,她不需为家中生计烦恼。比起一些同龄的朋友,她工作的稳定与优渥的薪水,是让身边许多人欣羡的。

她来找我,其中一个原因是她发现:她对自己生活的感受,与身边的人对她生活的羡慕,两者有非常大的落差。

因为这样的困扰而决定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人,其实并不少。

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看起来生活无忧,甚至会被称为“人生赢家”。当他们不小心透露出一点烦恼,就会被某些人回应:“你就是过得太爽了,这有什么好烦恼的?”

面对别人对他们生活的欣羡与嫉妒,他们觉得自己“应该要懂得惜福”“应该觉得幸福快乐”,但是,自己的感受却不是这样。

时常觉得“空”,就像身体的中间破了一个大洞,什么都感觉不到,却又因为别人的说法,而忍不住怀疑自己的感觉:

“我‘应该要幸福快乐’的,如果我做不到,是不是我有问题?”

只是,当“幸福快乐”变成“应该”,变成义务,就没有人能真的幸福快乐起来。

人啊,如果连自己的感觉都不能相信,那生活,几乎就没有可以凭借与判断的标准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什么都感觉不到。感觉不到快乐、悲伤,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不会真的想死,但不知道活着要干吗,只是为了每天过着一样的生活吗?”

忍不住不快乐,但又听别人说“你不能不快乐”;感觉到痛苦,却又被说过得太爽,所以“抗压能力太差”。心里忍不住想:既然生活不能有自己的感觉,自己的感觉永远都是错的,那么,让自己没有感觉,似乎就好了。

努力让自己活着,日复一日地工作、加班,回到家倒头就睡。账户里的钱虽然一直在增加,却不知道有什么意义。

“可是,我的生活,却有很多人羡慕。有些人会对我说,我有一个不用让我担心钱的家庭,有一份不用让我担心钱的工作,到底还有什么不满足?

“听他们说这些话,好像也很有道理。对啊,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为什么我会觉得,自己活不活着,好像都没差别?是不是因为我真的不惜福?”

她那些疑惑,以及想要说服自己的话,让我听出背后有许多的困惑、无力感,和求救的声音。

“我应该要惜福,应该要珍惜,应该要觉得很棒”,这些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如果能够不思考、不感觉,用这些“应该”、外在的标准,就能说服自己;如果自己的感觉可以这么简单,就满足于这些表面上“别人羡慕的生活”,就这么生活下去,那有多好。

但是,就是觉得,这一切“一点都不棒”。在这样的生活中,感觉到自我一点一点地慢慢死去,快要灭顶了。

“能不能有人来拉我一把,帮我摆脱这个状况?”她在心里忍不住大声呼喊着。

“因为,我快沉下去了。”

父母帮孩子做每一个决定

“你想聊聊你生活中和其他人的关系吗?”我好奇地问她,“例如,你和家人的关系如何?或是说,他们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看法?”

似乎没有料到我会问她的家庭,她稍微迟疑了一下,断断续续地讲起她与家人的关系。

品萱的父母都是公务员,因为自身的经历,于是从小就灌输给孩子一个观念:“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很重要的。”此外,父母对品萱与哥哥的管教也相当严格,认为“唯有父母的决定才最正确”,因此,从小父母就习惯帮他们兄妹做每一个决定:帮他们决定进哪个学校、读哪个专业、未来做哪种工作,甚至要找怎样的对象,父母都一手安排。

父母的行动,传达给这两个孩子的感受是:“只要按照我们的安排去做,你的人生就会完美无缺。所以,你一定要照做。”在父母的期待下,品萱的选择都是按照父母的安排做的:读父母觉得好的学校与专业,找父母喜欢的工作,选父母安排认识的男友。

特别是,当哥哥在大学时,因为选择专业与父母出现极大的冲突,一怒之下离家,更让品萱在心中默默做了决定:

“最好不要违逆父母的想法,否则会破坏家庭的和谐。”

于是,这么多年来,品萱很习惯地做父母的“乖女儿”,让父母不担心,让别人可以羡慕,也成为父母可以向她邀功的理由。

“你现在能过这样不愁吃穿的生活,不就是因为我们要求你,你乖乖听我们的话。你看哥哥,现在工作多么辛苦,薪水还没有你多。”

哥哥与父母吵翻,上大学后就搬出去住,现在在广告公司上班,工作相当辛苦。

但她觉得,哥哥看起来工作得很开心,和她不一样。

她知道,自己没有灵魂。

因为生活中缺少自我的意志,也不容许插入太多自我的安排,于是,品萱的生活被别人的要求填得满满的。在工作与生活上,她也习惯性地如同与父母相处般,迎合同事、主管或伴侣的需求,尽可能地让每个人都觉得满意。

结果,换来的就是自己的不满意。

“购物”成为纾压管道

“我有时会犒赏自己,买很多喜欢的包包、衣服。那个时候,会带给我一点点快乐,虽然很短暂。”

购物,成为品萱日常生活中纾压的管道。因为“买东西”这件事,可以立即得到一些回馈,不管是实质上买到东西,或是购物过程中的那种“可控制感”与“成就感”。这个过程能让品萱觉得:努力至少是有用的,至少可以转化成物质上的享受,安慰一下总是为了别人而辛苦的自己。

所以,品萱养成习惯通过“购物”来安抚、说服自己:“至少我已经得到了些什么。”

“只有买东西的时候,我才可以有点感觉;觉得生活中,总算有些事情能够让我掌握和决定。一直以来,我什么都听你们的;至少,我总能拿自己赚的钱去买些什么,感觉像是买一些快乐。

“可是父母却觉得我买得太多,要我停止,叫我来咨询看医生……如果工作那么辛苦、那么努力,结果连随心所欲地买东西都不行,那生活的意义,又剩下什么?努力,又是为了什么?”听到品萱说的话,我感觉到她话中没说出的情绪,那些愤怒和无可奈何。

气的是父母;无可奈何的,是不知道怎么改变的自己。

也气自己。

于是,品萱找到了购物这个出口,可以离这些情绪远一点,让自己的生活好过一点。

面对购物行为遭到父母的否定与干涉,品萱觉得累,她不认为这样的自己有问题。花自己的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什么不对?她又不是花不起。

但她还是来了这里,找到我。

她想知道,为什么不管再怎么努力,她都觉得活着空空的,心里空空的,好像很需要什么来填满。

她想问: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