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三焦病的治疗特点
一、上焦病的治疗
上焦位于人体的最上部。火性炎上。巅顶之上,唯风可到。因此,上焦风邪、火邪多见。只有清轻之药,才能直达上焦,力戒性味厚重之品。这种用药特点被吴鞠通总结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风热之邪侵袭上焦,邪气在表,需用辛凉之品,宣通气机,解表祛邪,药用竹叶、连翘、豆豉等气味俱薄之品,以清肃上焦。夹风者可加薄荷、牛蒡子辛凉散风,透风于外;夹湿者加滑石、芦根、茯苓皮甘淡利湿,渗湿于下;湿热之邪犯表,用芳香辛散之法以祛邪。赵炳南老中医用桑菊饮治疗以上焦为主的风热型荨麻疹;徐宜厚老中医以花药治疗头面部皮肤病,都体现了治疗上焦病宜清轻上达的用药原则。
二、中焦病的治疗
中焦有脾、胃、肝、胆四个脏器,治疗时要注意顺应脾升胃降的平衡和肝胆应舒畅条达的特点。吴鞠通总结为:“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朱丹溪概括为气、血、痰、火、湿、食六郁。诸郁先从气郁开始,“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利。”如患者素体虚弱,或者外伤、久病、产后,均可导致气虚,气虚则行血无力,血行不畅,气血郁滞。气血郁滞,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受阻,水郁为湿,食郁为痰。痰、湿、食郁生矣。诸郁日久,郁而化火,火郁成矣。朱氏自拟“六郁汤”治疗诸郁,气郁以香附为主;血郁以川芎为主;火郁以栀子为主;湿郁以苍术、茯苓为主;食郁以神曲、砂仁为主;痰郁以半夏、陈皮为主。气郁的方剂为柴胡疏肝汤;血瘀者用疏肝活血汤;火郁者用泻青丸;湿郁者用胃苓汤;食郁者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痰郁用二陈汤。这体现了中焦用药宜升降平衡、畅通枢机的基本原则。
三、下焦病的治疗
下焦为重坠阴寒之地,又为足三阴与足三阳经相交接之处,很容易被寒湿侵袭,发生瘀滞,出现血管周围性疾病,如冻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综合征、血栓性静脉炎、结节性红斑等。治疗时要注意,祛寒不忘振奋阳气,祛湿不忘活血化瘀。用药也多选质地沉降,性味厚重之药,剂量也比较大。故曰:“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还要忌用大苦、大寒之品,以免损伤脾肾阳气。五苓散在健脾渗湿利水的药物中加桂枝一味,就是为了温通膀胱之阳气,有利于水湿的消退。金匮肾气丸加车前子、牛膝治疗水肿,是以补肾、振奋肾中阳气为主。叶天士认为治疗下焦湿热还要“利肠间”,体现了给邪气以出路的原则,如甘露消毒饮中,用滑石、木通渗利肠间水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