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献身人民海军
■ 陈绍炘

陈绍炘学长
在近80年的人生经历中,我的成长与发展是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分为四个时期:
一、清华读书——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46年我考入清华电机系,当时正值全国内战,面临着“中国往何处去”的命题。清华是念书的好地方,我是埋头念好书呢,还是投身反美、蒋,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斗争呢?在地下党帮助下,我积极参加地下党领导的《清华周刊》、“识字班”等社会活动、学生运动,并于1948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地下党领导下,我担任当时全校最大班级(电机系三年级)的班会主席,组织同学们胜利完成了迎接解放工作(护校、留住师生)和北平解放后的进城宣传工作。1949年,我担任班团支部书记。
二、参加海军——全心全意为建设人民海军而努力学习、积极工作
1949年冬,党中央为了加强人民海军建设,开办了大连海军学校(简称“海校”),从全国一些重点高校抽调人员去学习和任教。清华除派了一些教员去“海校”外,从学生党团员中抽调了20人去学习,我是其中一员,并兼任“海校”机械系学员队团支部书记。
学员们要在二三年内学完课程,不少同学跟不上。严格的军事生活,也让不少同学感到不适应。作为班长和支部书记的我感到压力很大。我建议学员队党支部号召学员之间大力开展思想、生活和学习上的互助活动。我分秒必争地学好自己的功课,并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做好班长和支书工作。1950年9月,全校评选我为“学习模范”。同年9月,学校党委让我代表大连“海校”去北京列席了全军战斗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7月,又让我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并担任解放军代表团团长。1952年6月,在毕业典礼上,海军党委首长授予我一枚“海军英模”奖章。
1952年7月,我被分配到上海华东海军第五舰队旗舰“井冈山”号任见习机电长。上舰不到一星期,舰上原机电长、副机电长都调走了,只剩下我一个部门长,我向谁见习呢?“井冈山”是旗舰,任务重,偏偏又是舰龄最长、故障最多的舰。舰上机电部门人数最多,有50多人,其中从陆军转业来的技术上不去,原国民党留下的官兵,又担心政治上不被信任。上舰一个多月我不离舰,对全舰机电设备进行摸底,我找干部、战士促膝谈心,让他们打消顾虑。我与干部、战士一块检修机器并与他们打成一片。最后胜利完成了远航和训练任务。1953年初我荣立三等功。
1953年,海军调我回大连“海校”,到电工系当教员。连续两年荣立三等功。1954年年底,又调我任物理教研室主任。我是学工科的,只学了一点普通物理,要去领导一批从北大、清华等校物理专业来的教师,困难很大。我首先表态我是来学习的,并虚心向他们学习。我的主要工作是把大家团结好,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同时,我也努力学习物理专业知识并勇于去上课。这样,物理教研室工作开展好了,1956年,海军司令部、政治部共同授予我“先进工作者”称号。
三、从“反右”到“文革”—灾难的年代
1957年整风运动中,在讨论“辅导问题”的大会上,我谈了一些与学校领导不同的看法,当即受到无情的批判,说我“反对党的教育路线,就是反党、反社会主义”。我在受到无数次批判后,教研室主任职务被撤销,留党察看两年处分。我被下放到“大炼钢铁”中去运“矿石”,到伙房去喂猪,去当管子工、泥瓦工、钳工。每次政治运动一来,我都要受批判。“文革”开始后,学校又首先把我抛出来,说我是“漏网右派”,造反派抄了我的家,给我挂上黑牌子游斗,把我关进“牛棚”。在这些困难的日子里,我挺过来了,原因有三:一、我坚信党是伟大的党,一定会纠正错误,我的问题一定会搞清;二、我自信不是坏人,没做过坏事,没什么可怕的;三、我有一个理解我、支持我、深深爱着我的妻子。
四、改革开放——我焕发青春,进行“最后的冲刺”
1979年,党组织为我平了反,撤销了对我的处分,恢复了我物理教研室主任职务。我心情舒畅,干劲十足。1983年,中央军委任命我为海军工程学院副院长。我上任后面临的情况是十分困难的。“文革”对我院破坏很大,我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在院领导分工中,我分管教育训练、后勤保障和行政管理,担子十分沉重。我上任时已过了55岁,而军官服役条例规定军职干部最高服役年龄为60岁,我可以工作的时间也不多了。怎么办?我开始在工作上做“最后的冲刺”。我基本上没有休过假,起早贪黑地干。在海军领导下,在全院同志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下,我院逐步建设成为全军一流、全国知名的大学。我校曾经先后接待了美国海军训练司令率美海军各院校领导的参观等重要访问。1988年5月,总参谋部在我院召开全军一百多所专业院校的教学改革现场会议。
1988年8月,我超过60岁半年多了,奉命离职休养,进入海军武汉干休所,一切皆好。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母校清华给了我哪些财富?我是在清华学生运动的洪流中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清华大环境下,我确立了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清华的教学质量高,使我打下较好基础。参加海军后虽几次改行,也能较快适应。在清华参加社团活动、学生运动的经历,培养了我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这对于我以后的领导工作有很大帮助。在清华锻炼出的强壮身体,为我能参加海军并适应海上舰艇生活,完成繁重的学习与工作任务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衷心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
20世纪50年代,清华抽调学生来“海校”学习,派教师来“海校”任教,分配毕业生来“海校”工作,接收“海校”教师到清华进修。20世纪80年代初,清华“文革”后第一批毕业研究生也有十来人到“海校”工作。“海校”中清华校友最多时达60多人,并且是各级领导与教师的骨干。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几乎不再有清华人来“海校”了。希望这种局面今后有所改进,有更多的清华学子投身“海军工程大学”(现名)的建设,因为人民海军建设还任重道远。
来源:《清华校友通讯》复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