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装7M亲历记
■ 孙肇卿 李周书

孙肇卿学长
孙肇卿,1928年3月生于上海,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在校期间加入中共地下党北平外围组织“民青联”,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从清华毕业后,历任哈尔滨飞机制造厂设计员、副生产长、副总工艺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79年被派往英国,任中国航空工业首任驻外代表处总代表并兼任中航技公司副总经理。1980年任中航技公司总经理,1991年任董事长,1993年离休。
孙肇卿把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都贡献给了航空事业。在几十年的工作中,曾担任多种领导职务,每个岗位都表现出色,是一名优秀的领导者。特别是负责航空技术外贸工作以后,积极推进外贸体制改革,与国外合作开发后继机,开拓航空产品出口市场,打开了航空外贸局面,为航空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许多宝贵贡献。
从1985年至2000年,我国航空工业向国外出口的各型飞机中,以歼-7M及其改型飞机的数量最多。歼-7M是在歼-7Ⅱ型飞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的,其设计图纸有80%是沿用歼-7Ⅱ的,还借用了歼-7Ⅲ的一些设计资料,改型专用图纸7706标准页。机载成品沿用歼-7Ⅱ的占77%,新选成品86项,其中引进英国的电子和火力控制系统设备7项。歼-7M的改进效果显著,不仅使火控、导航和通讯功能明显提高,而且增强了近距格斗能力,增加了航程和续航时间,增大了弹射救生的速度范围,延长了飞机和机载成品附件的使用寿命。
这是一次成功的改进设计和国际合作,同时也充满了风险与坎坷。
部长访欧,运筹帷幄
1978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听取吕东部长关于航空工业发展问题的汇报时指出:按现在这个速度不行,飞机发展的解决途径要包括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要引进科研手段,要多派一些人出国留学。美国的买不来,就到西欧去买,然后在引进、吃透的基础上再发展。
为了落实邓小平的指示,掌握西方发达国家有关航空工业的第一手材料,1978年11月2日至12月23日,吕东部长和段子俊、陈少中、徐昌裕副部长,国防工办、空军、海军及航空工业的专家20多人,组成中国航空工业代表团,访问了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在历时52天的访问中,参观、考察了32个工厂、9个研究所和4所大学,涵盖这3个国家的主要飞机、发动机制造公司,航空研究机构和一批机载设备制造企业。考察内容包括生产、科研、教育、新产品开发、质量管理、航空电子、售后服务、设备更新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课题。通过这次访问,首先是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发达国家航空工业的实际水平和发展趋势,看清了自己存在的差距,更加激发了奋发进取、加快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决心。其次,更加明确了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及其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把新产品研制放在重要地位。同时,对大力发展航空电子技术,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加强机载设备研制,引起了特别的重视。就是在这次访问中,部领导和专家们酝酿:如果引进整架飞机的技术,花钱太多,而对我国的歼-7、歼8来说,电子和火控设备是薄弱环节,如引进其技术,则花钱不多,却可以使飞机的作战性能得到改善。于是提出了引进英国的电子火控设备,改装歼-7、歼8飞机的方案,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慎重决策。1979年3月,在航空工业部段子俊、陈少中副部长亲自领导下,由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简称中航技公司)副总经理孙肇卿和成都飞机厂(成都飞机工业公司)总设计师屠基达具体负责,有关单位参加,组成专门队伍,开始与英国的马可尼、史密斯、费伦蒂三家公司商谈歼-7、歼8飞机引进电子火控系统进行改装的问题。
中英双方的重要会谈有10轮。第一轮是在1979年3月3日至9日,马可尼公司常务董事培特曼先生等12人来华,详细询问了歼-7飞机的有关情况,并提出了设想方案和下一步打算。第二轮是在1979年4月8日至22日,重点就歼8飞机改装问题与费伦蒂和史密斯公司会谈。通过上述谈判,航空工业部和电子工业部于1979年5月30日联合向国务院、中央军委提出报告,从英国引进电子火控系统改装歼-7、歼8飞机。6月6日,王震副总理、邓小平副主席等中央领导批示“同意”。
1979年7月4日至8月9日,陈少中副部长率领包括孙肇卿、屠基达等30人在内的代表团赴英国,分别与马可尼、史密斯、费伦蒂公司进行具体商谈,双方明确了用于改装的设备及其主要性能和装机技术要求;初步商定引进马可尼和史密斯公司的7项电子设备改装歼-7飞机的时间表及费用。
此后,双方又进行了6轮技术与商务会谈。1980年3月27日至4月5日在上海举办的英国设备展览会上,吕东部长和段子俊、陈少中副部长会见了英国国防大臣皮姆等人,就中国从英国引进先进设备等问题进行了更高级别的商谈。
1980年6月30日,由段子俊副部长和国防工办叶正大副主任带队,空军、总参和航空、电子工业部门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到英国进行第10轮会谈,正式签订了两项合同:一是马可尼公司与中航技公司合作改装歼-7飞机,马可尼提供平视显示器、雷达测距器、大气数据计算机、通讯电台、静止变流器和照相枪等6项设备和技术支援;二是史密斯公司和中航技公司签订了雷达高度表供货合同。两个合同的7项设备,共购买124套,用于改装100架歼-7飞机。1980年7月31日,中国政府批准了上述合同。9月1日,我方向英方支付了预付款,合同正式开始执行。
改装的主要内容如下:
(1)装马可尼公司的平视显示器,用以代替原光学瞄准具及导航设备,原导航仪表作为备用,可使飞行员减轻负担,提高火控精度,增加对地攻击的计算功能和对空快速射击功能,提高飞机的对地攻击和空中格斗能力。
(2)换装马可尼公司的数字式脉冲测距雷达,增大了作用距离,提高了测距精度,具有频率捷变等抗干扰能力,并有自检测功能。
(3)加装马可尼公司的大气数据计算机,具有高精度数字电路,除向平显提供多种数据外,还向飞机的进气道调节锥提供高精度的马赫数信息。为此,恢复了使用BM-2.5马赫数表。
(4)换装马可尼公司的甚高频/超高频电台,具有3个可选频段,兼有调频、调幅功能,通话可加密,语音清晰,提高了通讯距离。
(5)用美国凤凰公司的两台单相静止变流器和一台三相静止变流器,使变流效率提高30%。
(6)换装戴渥公司的记录照相枪,具有延时功能,与平显交联,每盒胶卷可使用两分钟以上,并可在空中换盒。
(7)换装史密斯公司的雷达高度表,使测高范围扩大了1.5倍。
(8)为了与引进的以上设备相匹配,须新研制多项与之相关的国产机载成品,并对飞机结构做相应的改进。
风云突变,绝处逢生
歼-7改装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我国空军作战飞机的性能,有关部门也参与了决策的全过程。但在合同签订两个月后,因国民经济的调整,减少军费,空军提出不要经改装的歼-7M飞机。1981年1月和2月,有关领导机关两次召开会议,讨论撤销合同的问题。航空部提出,如取消合同,需向英方赔偿损失。中国人民银行认为,合同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作担保的,如取消,将影响银行的国际信誉。我驻英大使从外交关系上考虑,希望不要轻易取消合同。会议决定压缩购买设备的数量,减少金额,由航空部与英方谈判。经航空部和中航技公司驻英总代表孙肇卿与英方交涉,对方不同意撤消或改变合同,否则应按规定罚款。
1981年4月1日,高层领导机关再度开会,仍然决定撤消歼-7改装合同。经再次与英方谈判,对方提出按国际惯例,要赔偿的金额数额很大。于是,领导机关又开会,决定减少购买数量,以避免巨大损失。
此前,国外有用户希望购买歼-7,但需改善其性能。于是中航技公司主管出口的刘国民副总经理等人1981年4月17日至30日在国外访问时,用户提出拟购买80~110架歼-7飞机,但要求装有较先进的电子火控设备,使歼-7改装项目出现了转机。
1981年5月3日,领导机关开会研究,一致同意在国外有此需求的情况下,与英方所签合同不变,并把改装的飞机全部用于出口。此后,中航技公司、成都飞机厂与用户进行了四轮会谈。由于对方提出了很多新的改装要求,价格又压得很低,谈判异常艰苦。
除改装7项电子设备外,其他改装要求有:
(1)扩大弹射救生的飞行速度范围。
(2)飞机能装用法国制造的马特拉R550格斗导弹。
(3)机翼下增加一对外挂点,可以悬挂副油箱或火箭筒或炸弹。
(4)延长飞机、发动机及机载成品的寿命。
由于对方要求交付时间很急,改装技术难度较大,成都飞机公司提出分两步走的方案:第一步只满足一部分要求;第二步再满足全部要求。
在价格方面,经向部领导请示,吕东部长授权,价格可以灵活掌握,努力把合同签下来。经过半个多月的谈判,夜以继日,精疲力竭,连久经谈判沙场的对方团长也双手抱头,直喊受不了啦!合同草稿经过10次修改,终于在1981年6月签字生效,规定1982年10月交付第一步改装的20架歼-7B飞机,1983年10月至1984年6月交付第二步全面改装的60架歼-7M飞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口合同的签订不仅为歼-7M飞机找到了出路,保住了与英国签订的引进合同,而且看到了歼-7改装出口的广阔前景。第一步改装工作进展较顺利,1982年11月完成了20架歼-7B的交付任务。
背水一战,突破难关
中英双方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982年装出两架歼-7M飞机的研制型样机。当马可尼的雷达装上飞机后,发现雷达截获来自进气道的假目标,经大量的试验和分析,成功地解决了此问题。1982年10月开始进行全面鉴定试飞,发现雷达截地高度大于1000m时有地杂波,经多次改进设计和试验,一直达不到规范要求。
使用方对我方一再推迟交付歼-7M表示不满,多次强烈要求罚款,并表示如果不明确交付日期,就不予办理延长信用证的有效期,使我方无法收款。经与对方上层官员多次艰苦谈判,反复解释推迟原因,才勉强同意在限定时间内交付飞机可免于罚款。
此时,中航技公司和成都飞机公司都感到压力很大。陈少中副部长亲临工厂,动员大家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提出“背水一战”,没有退路。为了突破雷达有地杂波这个难题,考虑到巴基斯坦也有购买歼-7M的意向,当时决定请巴飞行员来华试飞歼-7M。飞行员飞完后说:“歼-7M雷达有些地杂波是正常现象,我们飞F10-16飞机时也有。”这样,我们心中就有了底,对马可尼的要求比较现实了,对使用方也有了回复交付时间的依据了。后来,马可尼公司在雷达上增加了地杂波抑制电路,经过飞行考核,彻底解决了问题。
从1982年12月至1984年3月,歼-7M共试飞197架次、164小时。中英双方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做了大量工作,逐一解决试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到1984年4月,中英双方同意改装已获成功。
为了进行实战考核,中航技公司于1984年6月至9月送这两架歼-7M飞机去巴基斯坦,请巴方飞行员进行航炮、火箭的对地攻击、炸弹的投放、空对空航炮打靶以及空中格斗等试飞,并经受了高温、大过载等情况的考验,获得巴方的好评。一位很有经验的飞行员说:“歼-7M的操纵灵活性好,火控系统改装是成功的。”巴空军司令贾马尔上将说:“歼-7M飞机性能好,易掌握,好维修,可与同类西方飞机媲美。”试飞中也进一步暴露了改装中的一些隐患,如引进设备的故障率较高等,督促马可尼公司提高产品质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1984年7月至1985年5月,我方完成了交付60架歼-7M飞机的出口任务。同时,先后邀请埃及、泰国、突尼斯、巴西等国的飞行员前来试飞歼-7M,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成果丰硕,体会深刻
改装歼-7M,虽然经历了艰难曲折,从航空部领导去西欧考察开始酝酿方案,到交付60架出口飞机,共花了6年半时间,但在引进先进技术、提高飞机作战性能、促进飞机出口等方面,都是一项成功之举。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原有的飞机明显落后,出口难度越来越大,歼-7M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后继无机”的矛盾。该型号及装有7项电子设备的进一步改型飞机,成为此后十多年的主要出口机种。到1999年,歼-7和歼教7系列飞机已出口400多架,其中歼-7M及其改型飞机接近300架。
善于抓住机遇,果断决策,正确处理冒风险与求稳妥的关系,是这项工作的一个重要体会。要想有高回报,就伴着高风险;要办成一件大事,不冒一点风险是不可能的。遇到风险,要敢于“背水一战”。改装歼-7M,经历了两次“背水一战”的局面,既没有后退的余地,只能排除障碍,勇往直前。第一次是谈判第一个出口合同,如果不设法满足对方的要求,把出口合同签下来,那么与英国签订的引进合同就没有出路。第二次是技术攻关,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在与英方签订引进改装合同时,我方下决心一次就采购124套设备,用于改装100架飞机,也是冒了很大的风险。为稳妥起见,应先采购少量设备,改装几架飞机,试验鉴定成功后,再进行成批采购和改装。这样做的缺点是周期长,后续采购将提高价格。当时考虑为尽快满足使用需要,就采取了冒险的做法。后来,空军不买了,就感到还是数量太多,一再提出减少采购数量。当谈判第一个出口合同时,对方需求数量在60架以上,时间要求急,价格又低,正是由于原先的采购数量大,订货早,价格偏低,才满足了出口要求,挽救了全局。
另一条深刻体会是,在外贸上必须使进口和出口紧密结合,形成一盘棋,才能把棋下活。改装歼-7M,如果只能供国内用户使用,就是死棋一盘,必将造成巨额损失。由于开拓了出口渠道才化险为夷,路子越走越宽。由此而启发我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形成可供出口的商品。这条宝贵经验已成为航空工业发展外贸的重要指导方针。运-12飞机和K-8教练机的开发与出口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还有,中央的方针、领导的决策和及时指导,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密切配合,外贸公司和工厂的统一协调,项目骨干队伍的相对稳定,都是搞好这个系统工程的必要保证。整个改装工程技术复杂,牵涉国际合作和国内很多单位,时间跨度很长,由于中英双方和国内的基本骨干队伍始终保持稳定,减少了很多矛盾,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也培养和锻炼了队伍。总设计师、后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屠基达深有体会地说:“技术人才必须经过岗位实践,实践出真知,并在实践中培养敬业精神和为事业做出牺牲的精神,锻炼承受挫折和失败的顽强意志,学会善于团结大家一道工作,共同克服各种困难,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作者分别为中航技总公司原总经理、副总经理
来源:《航空档案》200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