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乾坤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更替。”
第一师范不仅是中国师范教育的一面铜镜,亦是一面历经数度沧桑至今仍熠熠夺目的历史之镜,这面镜子之所以照彻古今且愈显其旷世之光华,是因为这里从来就不少先进思潮的濯涤和坚定目光的擦拭。
一师我是去过多次的,每一次造访都像是接受一次来自精神的沐浴和洗礼,仿佛一下子变得通体透亮起来,这尘俗间的许多纷争在顷刻之间亦化为乌有,因为面对一师这样一面镜子,任何一个个体的生命实在是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
到底是历史造就了一师,还是一师造就了历史,或许都是。我不是历史学家,对历史没有过多的了解,更谈不上深入地研究了。或许是同在一座城市跟一师挨得太近的缘故,耳濡目染很难不跟她牵扯起来,或许是一师的历史太有代表性了,我们现在所面对和拥有的一切要是脱离了一师的历史简直就是难以想象。一师不仅仅是湖南的一师,她更是中国的一师。
可以肯定的是,南宋理学家张栻在创办城南书院时的初衷并没有想过要去改变历史。但城南书院的创建无疑是开了湖湘学术研究和理论教育之先河,尽管经历了几度兴废,但其对湖南学术思想的影响和发展并未因此而间断,以至后来者每论及兴教办学都以城南书院旧址为首选。至清嘉庆年间,寂然500余年的妙高峰下才会再度成为湖湘学子云集的大本营。从封建教育到开创民主教育,再从“五四”运动到大革命时期,置身于汹涌历史大潮中的一师,犹如一叶劈波斩浪的舟子,尽管历经艰险,但终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胜利完成了历史赋予其各个时期所肩负的神圣使命。从最初的长沙城南书院到1903年改为湖南师范馆,从湖南师范馆到湖南全省师范学堂,从湖南全省师范学堂到中路师范学堂,从中路师范学堂到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再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直至现在的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一师始终以一种宽厚、坚忍的襟怀接纳和消解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磨难。
现在回过头再看一师的历史,其中有几个阶段对于一师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1903年至1912年,也就是一师在清末九年问的历史演变,这一阶段是富有戏剧性的。当时随着人民反抗封建专制统治斗争的口趋深入和封建统治慑于民主革命呼声的不断高涨,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尤其是“废科举,兴学校”浪潮的掀起,使一师的进程有了一种类似于眼花缭乱的幻觉,那里刚偃旗息鼓,这里又粉墨登场。搬迁、停办、扩充、捣毁、兴建;辞职、代任、引退、继任、再辞职,几乎是一幕接一幕,一环套一环。然而,正是这短短的九年,一师在“快刀斩乱麻”中完成了从师范馆到师范学堂的过渡和蜕变,才得以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正式开始了湖南的师范教育。
另一阶段是辛亥革命后的十五年,这是一师在解放前四十六年中的全盛时期,也是一师在历经多次停办、合并、更改校名和复建搬迁后所赢得的喘息良机,为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在一师的开创与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十五年间,被誉为“亚高学府”的一师迎来了继谭延闾之后的两位出色的校长孔昭绶和张千,且拥有像徐特立、杨昌济、方维夏等一大批进步教师,也培养了像毛泽东、蔡和森、罗学瓒、李维汉、何叔衡等优秀学生,为不久后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埋下了伏笔。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一师于1967年按原貌复建并正式对外开放,一师也由民主教育发展到了社会主义教育,并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与教育传统,从而驰名中外。
拂开重重烟雾和厚厚的灰尘,我们看到的是一师光滑、鲜亮的一面,这里面既有千年不渝的坚贞,也有百年不散的英魂。甚至我们可以通过她,让那些未曾亲历过的非常岁月再一次重演。我们仿佛真的就看到了她是怎样用时间之水清洗自己的伤口,又是怎样用如椽之笔泼洒春秋华章的……
应该是时候了,褪尽铅华之后,历史已成为一种宽厚的背景,尤其是在这样一个阳光普照的年代,一师所折射出来的光芒就有了无与伦比的质地,因为一师不仅仅是历史的一师,她更是未来的一师。
(为《峥嵘一师》撰文,该书由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