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高职衔接背景分析
第一节 中高职衔接的意义与理论依据
中高职紧密衔接是解决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全面协调、有序发展的关键。
一、中高职衔接的意义
(一)实施中高职衔接,是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2013年12月10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国务院印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文件中明确提出:促进产业调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重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壮大新兴工业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将淘汰一些原有的工作岗位,劳动者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劳动技能以适应工作岗位的变化。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供给主体,只有通过职业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解决供给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等问题,才能扩大有效供给,增强劳动力结构对产业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其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开展中高职衔接将会使中职生拥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升职业教育培养层次,满足广大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需要,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实施中高职衔接,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类型,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通过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系统,才能与其在产业升级、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战略地位相匹配。
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1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强调了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指导意见》还指出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重点与节奏,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从中高职衔接的方向要求、协调发展、衔接实施、制度保证四个大角度、22个细项目提出指导意见。
2013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提出“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统筹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坚持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学校职业教育和企业职业教育并举,推进职业教育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增强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发挥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2014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体制机制不畅”是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批示,要改革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使中高职衔接更加紧密、职教与普教连接更加畅通,提升办学活力。《决定》要求积极探索“五年贯通培养”“3+2分段培养”“文化素质+职业技能”高职分类考试等模式,打通中职学生发展和成才通道,推动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等方面逐步实现衔接。同年,教育部下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加强中高职衔接,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是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教育结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充分认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的背景下,提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通过重点实施“十大计划”,2015年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学制、课程体系、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校际合作、教师培养培训、质量评价、行业指导、实训装备等方面实现有效衔接。初步形成适应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发展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衔接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格局,为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和终身教育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三)实施中高职衔接,是学生、家长、企业共同的诉求
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家长和学生均希望学生通过职业教育,能掌握更高的技术技能,找到一份高质量的工作。受到自身知识基础、学制、年限等因素的制约,中职学生无法在短期内掌握更高的技能,因此学生迫切需要进一步学习,提高自身技能。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中职生有升学意愿比例的超过70%;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现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智能化、信息化、集约化,企业更希望能够引进一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高生产能效和产品质量。基于学生、家长、企业的共同需求,政府提出要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有序衔接,更好地发挥中职教育的基础作用,高职教育的引领作用。因此开展中高职衔接是利益相关方的共同要求。
(四)实施中高职衔接,是促进广西职教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国家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及落实,广西的中高职衔接工作不断推进,并形成了五年一贯制、“2+3”、“3+2”等几种成功模式,由中职升入高职就读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进一步扩大了中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促进了高职生源的旺盛,提升了广西高校的毛入学率,为广西区域经济和人才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与职业教育发达的省份相比,广西中高职衔接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专业设置的契合度较低,缺乏完善的对接机制来统筹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不清;二是中高职师资队伍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各机构存在沟通不畅问题,导致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与内容建设、课程教学等方面相互独立,未能产生协同效应;三是优质的教学资源不能共享等。因此,从广西的实践来看,中高职衔接缺乏基础支撑,广西需要进一步完善中高职衔接机制,探索构建中高职衔接新模式。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来看,还是从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来看,或是从利益相关的学生、家长和企业三方的需求及广西作为不发达地区看来,实施中高职有序衔接都是必然要求。
二、中高职衔接的理论依据
2011年12月,《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提升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需要有理论的支撑。
(一)系统论
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不具备系统的整体功能。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也要考虑其内外部的整体性、层次性及目的性。
1.系统的整体性原理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要载体,具有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特点。有机衔接,就是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促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相衔接,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独立存在时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从而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中职和高职作为一个密切相关、衔接递进的整体,应切实提高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资源、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等方面层次结构的完善性、优化性和合理性,才能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体系内在衔接性和外在适应性的统一。
2.系统层次性原理
系统的不同层次,往往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中职与高职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处于不同的层次,教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存在着差异。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应具备高超的动手能力,突出的创造能力和极强的适应能力。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发展过程。因此,中职可以说是高职的一个学习准备阶段,高职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在中职的基础上,缺少了中职作为基础铺垫,高职也是不完整的;而中职如果没有高职的延续,将失去发展前进的动力,成为没有吸引力的“断头教育”。因此,中高职的有效衔接,是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关键。
3.系统的目的性原理
系统论认为,一切系统都具有目的性,即系统的目的指向性、针对性和方向性。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即是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尤其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加快培养现代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因而,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在制定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要求。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应对不同岗位提出针对岗位需求的、完整的、系统的用人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专业与产业的对接,使中高职教育顺利有效地衔接,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的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职业教育格局,使中高职校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培养所需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二)人本主义理论
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技能为核心,就业为导向,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中高职衔接不仅要解决中职学生的学历提升问题、劳动力市场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问题,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
人是社会的主体,只有人得到自由、解放和发展,才能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因此,改革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使中高职衔接更加紧密、职教与普教连接更加畅通,提升办学活力,使职业教育成为广大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才能让他们在接受职业教育中掌握技术技能、增长实学才干,实现人生抱负。
中高职衔接要以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中促进“人人发展”、实现“人人出彩”的教育公平观为指引,以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罗杰斯提出的“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的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把握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能性、实践性,面向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研究职业活动的本质特征,分析具体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指导和评价,强调以过程性知识、应用型的经验与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认知方法、探索的兴趣和习惯以及健康人格。
(三)终身教育理论
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认为,终身教育不是传统教育的简单延伸,它包含每个人对生活的基本问题采取的新态度、新观点和新方法。终身教育以培养个体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及全面发展的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为基本特征。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智能化、产业转型升级等加快,向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训练要求,低层次、一次性学习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根本无法终身享用,人们只能通过不间断地回归学校接受新技术、新技能的培训,才能更好地适应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变动。终身教育理论为健全与完善中高职衔接体系提供了思想指引和理论基础。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最重要的两大部分。教育是贯穿于人一生的,学习者不仅需要学习已有的文化,更需要培养个人对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能力,做到全面发展。职业教育体系应突出教育的连贯性与持续性,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的现时需求,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等各方面开展实质上的衔接,才能使学生获得深厚的基础文化知识和良好的信息获取能力以及接受再培训的能力,以更好地应对转岗、升职需要,在职业生涯上有更好的发展。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源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提出,后经布鲁纳(J. S. Bruner)和维果斯基(Lev Vygotsky)等教育家不断完善,从而初步形成今天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它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主导教育理论,对当今教育理论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学生的学习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学生不仅需要理解新知识,还需要在后期对知识进行不断深化。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过程并不简单地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过程,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形成的经验,重新“开张”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针对同一内容,学生要在不同时间进行多次学习,但这绝不是为巩固知识技能而进行的简单重复,不同的学习阶段应针对问题的不同侧面结合互不重合的学习情境,使学习者对概念知识获得新的、多角度的理解,形成背景性经验。
(五)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
杰罗姆·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他的结构课程论强调在科技革命和知识激增的条件下,必须按结构主义原理进行课程改革,用有利于开发智力的发现法代替传统的复现法,帮助学生对结构的理解、记忆和迁移。
布鲁纳主张打破同一学科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界限,把所学各门学科的内容和要求按不同深度、广度、难度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变化性反复,为学生组织更易理解的知识内容、呈现最佳的知识顺序,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的目的。
结合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根据中职和高职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衔接。首先,在设计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时,将中职教育的职业道德、操作性、实用性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素质、知识、能力及技能整合,厘清层次结构,使课程既具有连续性,又体现发展性。其次,在中高职学科体系的设计上,除了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外,课程体系衔接要紧密联系产业的发展动态,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