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化与环境污染困局下的中国经济增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中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一 中国环境污染的演变

根据计算,以1996—2017年中国31个省份(不含我国港澳台地区)的污染排放指数的全国均值代表中国污染排放整体情况,具体结果如图2-1所示。由图2-1可知,1996—2014年,中国污染排放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5—2017年,中国污染排放总体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中国在2013年以来雾霾肆虐,空气污染严重,中国政府为了改善环境污染状况,特别是空气污染状况,还人们一个“蓝天”,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力度,但环境保护政策有一定的滞后效应,环境污染状况改善明显的转折点是2015年。以往研究认为1991—2013年中国污染排放状况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1]

图2-1 1996—2017年的中国污染排放指数

综上所述,以往研究与现实情况不符,这是由于其淡化了空气污染的重要性,才得出了与现实相反的结论,认为污染状况在2013年就已经得到控制。因而,本书强调空气污染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所得的结论更符合现实,也更科学。

分阶段来看,中国环境污染出现明显下降趋势的阶段有1998—2002年、2005—2008年、2014—2017年三个阶段:1998年全国范围的特大洪水暴发,使中国政府认识到了生态破坏的恶果——社会、经济等方面损失严重,开始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与治理环境污染,因而在1998—2002年这一阶段,中国环境污染总体呈下降趋势;2005年政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设置了相应约束性指标,加强了环境保护的政策调控与制度建设,有效地减少了资源消耗,2005—2008年环境污染呈现下降趋势;2014—2017年,中国在2013年以来雾霾肆虐,空气污染严重,中国政府为了改善环境污染状况,特别是空气污染状况,还人们一个“蓝天”,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有效改善了污染状况。

二 中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1.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自2013年以来,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为例,这些城市不仅出现煤烟、汽车尾气等多种污染,甚至出现类似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污染现象,雾霾肆虐,空气污染转变为复合型。每年冬天全国各大城市都面临雾霾的考验,严重危害了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当时,全国有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95%以上流经城市的河流受到严重污染,3亿农民喝不到干净水,4亿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废物污染、放射线污染等环境事故层出不穷,这种状况不改变,能源资源将难以支撑、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国人的生存权利受到严重威胁,其带来的社会成本更不容忽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必须从现在做起,以弥补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欠账。因此,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计用697字谈及环保的节能减排,被外界评价为“要求甚严、刚性最强”。

中国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和行动是史无前例的。2015年1月,“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出台;8月,《大气污染防治法》再次修订,VOCs纳入了监测范围;11月,《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出台;2016年,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面世;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赢蓝天保卫战,京津冀“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和重污染天数要求同比下降15%以上。污染治理效果与地方政府官员考核绩效挂钩,“河长制”、中央环保督查、专项整治行动等相继展开,处罚力度史无前例。2016—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对全国31个省(区、市)实现了全覆盖,基本摸清了全国污染防治现状。截至2017年8月,立案处罚18223家,罚款7.28亿元,拘留1199人,问责12724人。2017年是中国环保事业发生巨大变化的一年,很多重量级的事件都足以让这一年载入中国环保史册。据有关预测,“十三五”期间,环保投资约为7.6万亿元(2018年投资规模为1.6万亿—1.8万亿元),约为“十二五”的2倍。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环保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分析报告》的预计,到2018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将超过7万亿元,达到74799.2亿元。可以说,2018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第一年,也是中国生态环保工作乘胜追击、扩大战果的一年:3月13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公布,组建生态环境部,整合分散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目的是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将会议名称改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不仅第一次由党中央决定召开、有总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且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政策性文件;5月7日,2018年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启动;5月9日,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开始;5月20日,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第一轮督查打响;5月30日,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全面启动;6月11日,2018—2019年打赢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督查正式开始;6月16日,正式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中国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和行动是史无前例的,因而中国环境治理成效也是史无前例的。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监测结果显示:217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全部城市的64.2%,比2017年下降6.5个百分点;338个城市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20.7%,比2017年下降1.3个百分点,其中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的60.0%;338个城市发生重度污染1899天次,比2017年减少412天,严重污染822天次,比2017年增加20天。[2]相较于2017年,部分指标已经下降不少。相较于1996年,空气方面的指标均削减不少:2017年SO2排放量875.4万吨,较1996年的1363.6万吨削减35.8%;2017年烟粉尘排放量796.3万吨,较1996年的1319.8万吨削减39.7%;2017年氮氧化物排放量1258.8万吨,较1996年的2262.9万吨削减44.4%。

2.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尽管,2017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699.66亿吨,相较2016年削减16.1%,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下降,近岸海域污染比同期减少,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仅占管辖海域面积的1.1%,但由于基数大,水污染状况形势依然严峻:2017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相较1996年的205.89亿吨,上升2.4倍[3]。以北京为例,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污水新增处理能力超过前十年建设规模总和,污水处理率由2012年的83%提高到2018年的93%,其中城六区达到99%,这些将在未来对水污染有所改善,但改善需要一个过程。因而近些年的水资源污染状况有所好转,但仍不容乐观:2018年,全国地表水监测的1935个水质断面(点位)中,Ⅰ~Ⅲ类比例为71.0%,比2017年上升3.1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为6.7%,比2017年下降1.6个百分点;2018年,诸河监测的1613个水质断面中,Ⅰ类占5.0%,Ⅱ类占43.0%,Ⅲ类占26.3%,Ⅳ类水为人体不可触摸的水质,Ⅳ类占14.4%,比2017年下降0.2个百分点,Ⅴ类和劣Ⅴ类水则丧失了使用价值,Ⅴ类占4.5%,比2017年下降0.7个百分点,劣Ⅴ类占6.9%,比2017年下降1.5个百分点;在对全国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和面积较大的111个主要湖泊(水库)进行了水质评价中,Ⅰ类水质的湖泊(水库)7个,占6.3%;Ⅱ类34个,占30.6%;Ⅲ类33个,占29.7%;Ⅳ类19个,占17.1%;Ⅴ类9个,占8.1%;劣Ⅴ类9个,占8.1%,对上述湖泊进行营养状态评价,轻度富营养状态的25个,占23.4%,中度富营养状态的6个,占5.6%。[4]

垃圾包围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2017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7.7%,垃圾处理率较2016年升高,2017年未处理的垃圾较少,仅为494.98万吨。但由于城市垃圾清运量总量极高,2017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2.15亿吨,历年来累计未处理的垃圾堆积量极高(如图2-2所示,2009—2016年分别堆积垃圾4500万吨、3493万吨、3328万吨、2596万吨、1845万吨、1464万吨、1129万吨、692万吨;2009—2017年9年已堆积未处理的垃圾累积量超过1.9亿吨。[5]不仅垃圾包围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也相当严重,2017年全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3.2亿吨,较1996年的6.6亿吨上升4.0倍,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一直很低,以2016年为例,仅占利用处置总量的60.2%,而处置和贮存分别占22.5%和17.3%。[6]

图2-2 2009—2017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无害化处理率及已堆积未处理的垃圾累积量

3.中国环境问题呈现压缩型、复合型,很难借鉴西方治污经验

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都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工业大国无一例外地都遭遇了环境破坏遗留问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付出了高昂的治理成本,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甚至对外转移高消耗、高排放、重污染的产业,才有所成效:英国泰晤士河经过政府20多年的艰苦整治,才从一条鱼也看不到变成洁净的城市水道;美国洛杉矶的“蓝天保卫战”则持续了60多年,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才将光化学烟雾变为“蓝天”,但目前臭氧水平依然常年超标,从而造成26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并使100万成年人和30万儿童患哮喘病;日本也用时近30年,才将其最大的淡水湖琵琶湖治理为“碧水”;20世纪后40年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四成来自美国,其余均由日本转出。

中国40年来的快速发展,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走完了发达国家需要100多年甚至二三百年的工业化之路,经历发达国家所遭遇的各种环境问题,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新旧问题叠加。因而,中国环境问题呈现压缩型、复合型特点,污染机理更加复杂。而今天的中国,也无法向发达国家一样,通过对外转移高消耗、高排放、重污染的产业解决环境问题,再加上观念、政策、制度、管理、技术的滞后,解决中国环境问题很难借鉴西方治污经验,中国的环境资源问题解决起来比任何国家都困难。

三 环境保护是中国经济下行的因素之一

在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正面临下行压力。而在现有的增长方式下,“环境保护损坏经济发展”的观点大行其道,诸多学者认为环境保护是影响近期中国经济下行的主要因素之一。临沂治污导致工人失业事件一经报道发酵,部分学者指出过严的环保举措已经挫伤了中国经济,导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甚至在2015年,中国环保部发布的报告《新常态下环境保护对经济的影响分析报告》也支持了这一观点:每年约有相当于当年GDP的6%左右的经济损失是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这一数字在“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较低,约为0.12%,但节能减排造成的GDP累积减少总量较大,超过1800亿元,其中仅《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就使GDP累计减少约1148亿元;以钢铁行业为例,关停影响现价产值276.5亿元,占钢铁行业总产值的6.4%,钢铁、水泥、焦化等行业合计影响产值352.9亿元,影响税收18.46亿元。

但从长远看,环保对于经济具有促进优化作用。一方面,环境保护是新的机遇,环境保护力度加大,能够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企业进行产品、技术的升级、转型和创新,进而提升行业整体的竞争力,有利于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另一方面,环保投资促进优化经济增长,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以15%—20%的速度增长,“十二五”前期(2011—2013年),环保投入共计2.33万亿元,拉动GDP增加2.56万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为1.64%,其中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居全球之首,超过677亿美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拉动中国GDP分别增长1.94万亿元、5.7万亿元,分别增加就业196万人、400万人。

然而通过发展环保产业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短期内,很多城市大气质量不断好转,治理效果明显。但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环保“一刀切”的现象已经多次上演,成为影响中国经济下行的主要因素之一。从2018年下半年,生态环保部发布了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11月中旬,为了证明环保与经济是协调发展的,环境部还开展了“环保与经济关系”大型主题采访活动;2月19—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少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表述。种种迹象表明,环境保护对于中国经济有一定的影响,中国政府正试图寻找一条对经济增长损害最少的减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