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中国人口老化的现状
一 中国人口老化的现状
中国是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最多。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1.9%。《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年末,我国0—15岁(含不满16周岁)人数为2.49亿,占总人口的17.8%,而60周岁及以上人数2.50亿,占总人口的17.9%,60周岁及以上人口首次超过了0—15岁的人口。图1-1为1990—2018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布,由图1-1可知,从2000年到2018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从1.26亿增加到2.49亿,几乎增加1倍,占总人口比重从10.2%上升到17.9%,65岁以上人口从0.88亿上升至1.67亿,占总人口比重从6.96%上升到11.9%。按照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7%的标准,中国在2001年就已经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中国老龄化速度很快。从2015年开始,中国老龄化速度开始变快,短短3年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5%,老龄化速度最快、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日本,这3年间老龄化水平才上升了1.4%,美国4年间老龄化水平才上升了1.5%。

图1-1 1990—2018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布
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老龄人口数量最大,老龄化速度较快,再加上,中国城市化进程较快,家庭趋于小型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将成为老年人中的“主力军”,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据相关调查显示,预计到2020年,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
1959—2018年中国、美国、日本的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图1-2所示。具体来看日本和美国的老龄化历程:1971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7%,步入老龄化社会,到1989年日本老龄化水平与2018年的中国差不多,到1995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14%,步入“老龄社会”,21世纪之后日本老龄化程度逐渐加重,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17.0%很快上升到2018年的27.5%,短短18年上升了10.5%。1959年美国老龄化水平为9.08%,1983年美国老龄化水平与2018年的中国差不多,但美国老龄化加重程度缓慢,到2014年美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14%,步入“老龄社会”,到2018年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8%,4年间老龄化水平才上升1.5%。
对比日本和美国的老龄化历程,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老龄化问题的“分水岭”,是像日本一样成为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经济面临“失去的20年”,还是向美国一样,能够控制老龄化缓慢增长,保持人口的“年轻活力”,就要看中国能否更好地应对老龄化问题。更好地应对老龄化问题,必须要弄清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成因。

图1-2 1959—2019年中国、美国、日本的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 中国人口老化的成因
多数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是预期寿命延长、死亡率降低以及生育率降低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预期寿命的提高与死亡率的降低是由于现代医疗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改善;[5]另外,生育率的降低则受教育水平提高、妇女参与生产劳动、人口政策等众多因素影响。[6]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人均寿命大幅提升。根据麦迪森的研究,1950年,中国人均寿命仅为41岁,而到1970年中国人均寿命已经超过60岁。[7]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人均寿命提高幅度远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20年,但是仍有所突破,与发达国家差距日渐缩小。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则由1970年的稍高于60岁,增至2013年的75.4岁,而发达国家国民的平均寿命则比20世纪70年代增加了10岁,34个OECD成员国的平均寿命则由70岁增至80.5岁。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最新的2018年版的《世界卫生统计(World Health Statisitcs)2018》中提到的各国2016年人口预期寿命,如表1-2所示:日本的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最高为84.2岁,相较2015年的83.4岁上升了0.8岁,第二名是瑞士的83.3岁,第三名为西班牙的83.1岁,且前十名中亚洲有三个国家,日本、新加坡(82.9岁)和韩国(82.7岁),美国预期寿命为78.5岁,全球排名第34位,中国预期寿命为76.4岁,全球排名第52位。中国国家统计局2018年9月18日发布的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健康水平稳步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岁上升到2017年的76.7岁。中国国家统计局2019年7月1日发布的《沧桑巨变七十载 民族复兴铸辉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显示,1949年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预期寿命大幅提升,且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2016年平均预期寿命比美国仅低2.1岁。
表1-2 世界卫生统计部分国家2016年平均预期寿命及排名

续表

相反,生育率在不断地下降。197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高达5.648,2010年以来,中国总和生育率在1.54—1.64波动,远低于2.2左右的世代更替水平。国家卫计委首度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效果做出评价,预计“十三五”期间总和生育率将在1.8上下波动。但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1960—2017年的总和生育率如图1-3所示,2015年中国总和生育率只有1.617,2016年为1.624,2017年为1.63。2015年国家卫计委组织预测2016年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后,2016年、2017年、2018年的生育率将分别为1.63、1.97、2.09,出生人数分别为1767万、2110万、2189万(2017年会比2016年多出生343万人,2018年比2017年多出生79万人);2030年总人口将达14.50亿;2050年生育率还有1.72。图1-4为2008—2018年中国新生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如图1-4所示,2016年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后,2016年出生1786万人,与预期情况差不多,但2017年出生1723万人,不但没有如预期那样多出生343万人,相较2016年反而减少63万(减少3.5%),与预期出生人口相差387万人;2018年中国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比2017年减少200万人(减少11.6%),不但没有如预期一样多出生79万人,与预期出生人口相差666万人。令许多人口学者感慨“低得超乎预期”。可以预见,“全面二孩”政策并没有在现实中显著地促进人口增长,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生育率依旧很低。

图1-3 1960—2017年中国总和生育率

图1-4 2008—2018年中国新生人口数量及增长率
2010—2040年,是我国老龄化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因为从2010年开始,不但没有出现第四次婴儿潮,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婴儿潮出生的婴儿相继步入老年,直到2040年,会使中国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重。图1-5为1949—2018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如图1-5所示,中国经历了三次婴儿潮:第一次婴儿潮是20世纪50年代,1945年之后,年出生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到1957年达到2138万的高点后开始明显下降,到1961年,达到1141万的低点;第二次婴儿潮从1962年开始,持续15年保持在2000多万的高位,直到1976年;第三次婴儿潮是1986年到1990年,这五年形成一个潮峰,其中1990年以2621万人达到中国年出生人口的最高点,从1992年开始,年出生人口持续下降,到2000年后略有增加,但始终在1600多万的水平徘徊。预想中国会在2010年左右出现婴儿潮的人们更多的是基于“回声婴儿潮”的理论。理由很简单,1986年出生的2319万婴儿到2010年已经24岁,正处于生育旺盛期,新的婴儿潮出现顺理成章。然而,2010年后没有出现第四次婴儿潮。2010—2040年,是我国老龄化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因为从2010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婴儿潮出生的婴儿相继步入老年,直到2040年。因为1980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幅度减少了出生人口的数量,所以自2040年开始,我国老龄化速度会有所减缓。但是,2040年之后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却仍然居高不下,长期徘徊在30%左右。Banister等(2010)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会有35%的人口年龄超过60岁,中国将在2050年前后迎来老龄化的高峰。

图1-5 1949—2018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三 人口老化是中国经济的阻力
老年人口问题是社会中老年人口这一群体产生的经济社会问题,而人口老化问题是指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使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从而引起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既包括老龄人口上升带来的影响与问题,也包括劳动人口、少儿人口变动带来的影响与问题。综上所述,不一定每个国家都有老龄化问题,只有人口结构偏老龄化的地区才会面临老龄化问题,但所有国家或地区,都有老年人口问题。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龄化,就是研究其人口老化问题,其社会也必然存在老年人口问题。
日本是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老龄化程度加重,其经济增长受到了严重影响,经济增速从5%下滑到1%,甚至一度出现“零增长”。许多学者称日本经济出现“逝去的20年”的重要原因就是人口老龄化,直广雄川曾预言,人口老龄化将对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产生不利影响,引起经济增速下滑。
人口的收缩和老龄化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潜在威胁。首先,人口老龄化带来劳动力供应严重短缺,且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财政负担会变得更重,劳动力供给、储蓄率、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将受到老龄化的负面影响,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积累、减弱劳动者的工作动机与身体机能,进而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加重国家的养老支出,从而威胁企业的创新活动、阻碍技术进步,最终给科技的发展、创新的驱动带来挑战。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谁能率先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发现新的产业革命契机,谁就能在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的前提下,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另一特征就是人口老龄化。在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节点,老龄化正逐步成为中国经济的阻力,必然会给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问题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