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与对策
张晓东
一 加强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的现实意义
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在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加强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依据。
(一)加强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切实担负起自身的历史重任,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不断完善和提升领导方式和执政水平。每个基层党支部作为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贴心人”,要凝聚人心,汇集民智,而高校基层党支部就是在教育战线团结带领广大先进学生的坚强力量,是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基础。
(二)加强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是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
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是高等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的政治核心。高校学生党支部主体由大学生构成,处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最前沿,对学生的各方面有比较细致的了解,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和群众基础。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通过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扩大党的影响,吸引更多青年优秀学生加入党组织,为党的事业培养可靠的接班人和后备力量。加强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方式,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是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
(三)加强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利益诉求
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在团结、教育和联系大学生等方面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并未仅局限于思想领域,而且还拓展到了大学生发展的各个领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在高校基层党支部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在专业知识学习、社会实践锻炼和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关键时刻,学生党员有勇于承担的带头精神。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加强自身建设,团结、组织、引导、服务青年学生,实践学生党支部为学生党员服务、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为广大学生服务的工作要求,在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利益诉求。
二 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现状
各类高校学生党员所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已从2004年的7.1%上升到2008年的11%,“高校每年发展党员数量超过全国每年发展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1]。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在自身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有益经验,已经形成了系统化、专门化的工作思路。
(一)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已有一支专门的工作队伍
近年来,各高校党委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关于贯彻〈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的实施意见》,加强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建立了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专兼结合的专门工作队伍,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各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深入细致地开展日常工作,推进工作常态化。各级党组织的联系渠道得以畅通,学校党委、院(系)党总支、大学生党支部三者相互衔接,联系进一步加强。2009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与20年前相比发生转折性变化,对比过去5年的调查数据可以发现,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度较高。在自我评价调查中,有3.7%的学生认为自身爱国热情很强,有7.1%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较强的民族自豪感。[2]
(二)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日益规范,初步形成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的系统化
2003年,第十二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和改进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实现高年级学生“支部建在班上”,形成“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党支部”的学生党建工作新格局。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又提出,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现本科学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此后,中组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大学生党支部自身建设的主要职责。中央一系列文件多次强调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就是要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强化堡垒作用,积极扩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覆盖面。
党员发展是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的重中之重。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为例,学生党员发展初步形成推优发展机制。由基层党支部所在的班级、年级首先进行民主推荐优秀大学生进入业余党校学习,端正入党动机,明确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在充分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基础上,按比例、适时地发展预备党员,条件成熟及时转正。
(三)基层党支部建设存在许多不足,制约着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
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的主要构成人员为学生,党建工作经验欠缺,日常工作多停留在学生党员发展等单向活动上,忽视了党支部还需要不断倾听广大学生呼声、心声等多向性活动。内容上,由于长期以来发展党员的单向思维,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停留在肤浅的认识层面,并没有内化为强大的思想动力。学生党员发展缺乏继续教育,许多新党员在入党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降低了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形式上,普遍存在“用会议落实会议,用讲话落实讲话”“三会一课”等简单形式,没有开拓创新精神,活动范围常局限于支部成员内部。大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而基层组织建设却鲜有通过互联网、社团、公寓等渠道开展活动来彼此呼应,“走过场”的形式教育是阻碍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掣肘因素。由于党支部建制同全面学分制、课程专业化、活动社团化、实习分散化等有矛盾,基层支部活动遇到了很多现实性挑战。
三 加强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探索
针对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我们不仅要在思想认识层面上提高,更要在行动实践方面层层推进。
(一)高校党委高度重视,积极研究党建新形势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高校党委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从人事、组织、后勤等多方面全方位地研究高校党建新形势。随着“90后”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学生党支部建设更应该及时创新建设思路,发展大学生党建工作队伍,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过多种资源,密切联系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思考新时期建立流动党支部,加强现实与理论结合的双向教育模式等内容,培养大批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的可靠接班人。
(二)统筹兼顾,逐步推进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的科学化
一是确定合理的党支部建设思路。发展党员,需要加强党员的继续教育、入党积极分子的早期培养。学生党支部不仅是一个思想战斗堡垒,更要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实习实践等现实的利益诉求紧密联系起来,找准理论与实际结合点,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培养素质优秀的接班人。
二是建立新的党支部建设模式。结合“支部建在班上”“支部建在公寓”“支部建在社团”等新形式,因材施教,对待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强调启蒙教育与动机考查,党员则需要坚持继续教育、终生学习的态度,使基层组织建设模式科学化。
三是拓展党支部建设活动。党支部是由个体构成的,需要通过多种形式以突破过去单一、枯燥活动的束缚,如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等。
(三)提升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的制度化水平,建立基层组织发展的长效机制
制度文明是现代文明的典范,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通过明确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强化制度意识,有利于共同树立强烈的规则意识,实现基层党组织发展长效可行。加强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的制度建设,一定要保证基本的“三会一课”制度,并继续推进制度建设。另外,实现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长效可行,还需要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奖惩制度,强化基层组织发展动力,提升组织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推进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的信息化,增强基层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需要及时面对信息化的挑战。论坛、飞信、微博等媒介已广泛渗入高校的各个角落。在互联网上开辟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的信息化阵地,依托视频、影视等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扩大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运用网络,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 结语
高校基层党支部作为高校政治工作的核心,要坚定不移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贯彻党的决策部署,紧密联系实际,稳中求进地践行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新理念,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党与广大青年学生的血肉联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智力支持与思想保证。
(张晓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总支书记。源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1] 唐景莉、杨晨光:《高校党建:为高教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写在第十八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中国教育报》2009年12月28日。
[2] 唐景莉、杨晨光:《高校党建:为高教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写在第十八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中国教育报》2009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