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二十年](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702/40667702/b_40667702.jpg)
三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空间广阔,前景美好
1.办学经费和管理体制构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矛盾
为了经济持续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世界各国都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早就进入大众化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在1998年以前发展过于滞缓,高层次教育严重不足,自1988年以来全国普通高校一直稳定在1075所左右,但到1998年只剩1022所。1999年开始实施大学扩招,几年来高等教育有了较大的增长,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录取新生447万人,但在校生才达1333.5万,而2002年美国有4000多所高校,在校生1450万,13亿人的大国大学生还不及2亿多人口的美国。2005年,我国所有的大学包括夜大、成人、自考加起来,在校生2000多万人,毛入学率也才达到21%。其中普通高校不到16%,也就是说100个18—22岁的青年里,只有约16人能读大学。[12]这充分说明我国发展高等教育任重道远。
发展高等教育需要大量集中使用的资金,而我国高等教育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有限的财政难以支撑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系统,教育经费十分紧张,仅用占世界1.5%的教育经费支撑占世界20%的教育人口。[13]
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一直偏低。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曾明确提出在2000年以前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4%,但其后几年一直徘徊在2.4%—2.8%,3%都没有达到过,实现4%的目标尚需时日。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财政经费在绝对数上看虽然有所增加,但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与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却连年下降,一些省份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仅为2000元不到,这极大地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捉襟见肘的高等教育财政还使得许多公办高校向银行大量贷款,给国家、银行和高校自身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表5 全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与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情况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DA97D/21114139901195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9787520380553-001-0018-t.jpg?sign=1739565850-ykuwXpYjAJBqQEEcvjjISgph4BxPxs3l-0-0a316a0a1faef010def49f760b7ffb17)
表6 部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公共教育支出/GNP的情况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DA97D/21114139901195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9787520380553-001-0019-t.jpg?sign=1739565850-jaSGNMDlPd0j6RkPLq2B2IgHT4dbrn9Z-0-d5a1cde0935c258f015a7243b349293e)
续表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DA97D/21114139901195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9787520380553-001-0020-t.jpg?sign=1739565850-HNSenOsEbh2LGEZdI14Y5RnuJY5KMYNn-0-077894557bdf46540b841dab46e72fd4)
表7 1993—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及占GDP的比例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DA97D/21114139901195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9787520380553-001-0021-t.jpg?sign=1739565850-YTLFBAUPWGN6hyyW0ISlmM5rvBhvw0Fd-0-296855bd815001039d2e796da9d231de)
按照全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调整的初步方案,到2010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要达到2000万,2020年要接近3000万。[14]而按照这一发展目标,假设现有高校主要立足于内涵发展的话,我国在2004年后的16年里共需新建1600所、平均每年新建100余所万人大学。从当前教育投入初始成本看,新增一个普通高校大学生,约需投入5万元以上资金,则每年新建大学的总投入需500亿元以上(不变价)、总共需8000多亿元基建资金。目前维系中国高等教育正常运转的经费大约需要4000亿元,而国家现有的实际投入只有800亿元,[15]要抽出资金来用于新建高校是不可能的。2005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GDP总值超过8000亿元的省份只有8个,8000亿元相当于一个经济大省的年国内生产总值。显然,这些巨大的投入需求,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是难以满足的。
从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教育财政结构也很不合理。从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分配比例来看,2000年我国初等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33.15%,中等教育占38.65%,高等教育占21.99%,而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远远小于中等和初等教育的规模,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教育财政分配结构相反。我国高等教育占教育经费比重偏高,而初等教育所占比例相对来说偏低,不利于基础教育的发展。从我国三级学生生均日常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的实际来看,1990年为0.05∶0.15∶1.93,2000年各级学校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之比为1∶1.74∶14.65,同其他一些国家差距悬殊。我国培养一个大学生的经费相当于培养36.6个小学生、12.2个中学生。1995年,我国普通小学、中学、高校生均经费分别为265.78元、605.97元、5442.09元,小学、中学、大学生均经费之比为1∶2.28∶20.47。[16]而世界一般发展中国家为1∶1.7∶8,发达国家为1∶1.1∶4.3。教育财政分配结构的不合理,制约了我国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影响了初等教育的发展。
最新公布的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中各级教育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机构如表8所示。
表8 2004年各级教育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DA97D/21114139901195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9787520380553-001-0022-t.jpg?sign=1739565850-6xX4wFXJRgUpM8i2vYasXSjhvjAuJT7O-0-efdd5d4e55d0d4a84f8afeda073591a8)
续表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DA97D/21114139901195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9787520380553-001-0023-t.jpg?sign=1739565850-5HIpzgOdDuKtaMKK1nbQAsLUFVKQ0c1u-0-51dfc7959b72b5ba6515d796c262ab00)
由表8可见,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生均财政性经费比例为:1∶1.13∶1.65∶6.3。但从数字上看,好像结构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仔细分析,实际情况并不乐观。主要问题在于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行的是低标准的收费,甚至是免费的教育。但是高等教育情况则不同,收费已经占到总收入的40%以上,一些高职学院达到60%以上。甚至有的地方院校达到70%。高等学校的经费结构从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的谈话中也可以看出:“目前维系中国高等教育正常运转的经费大约需要4000亿元,而国家现有的实际投入只有800亿元,高校现在向银行借贷的总金额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差额部分就是各高校靠收学费填充的。”[17]可见,近几年来教育经费的结构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长此以往,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最终将制约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从以上分析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经费不足将是长期的。换句话说,期望从政府财政安排中获得大幅度增长的高等教育经费是不现实的。高等教育的发展经费必须从体制外解决一部分。
2.教育民营化是世界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和趋势
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许多国家都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国情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从成功的经验来看,私立高等教育是普遍而有效的模式。美国私立高校占学校总数的58%左右,日本私立高校占其高校总数的71.1%,韩国私立高校占其高校总数的81%,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私立大学也占总数的50%和66.1%。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私立学校学生数也超过一半以上。巴西私立大学占全国大学的78.5%,印度尼西亚则高达93.58%。按照发达国家的特点,私立学校,尤其是私立的高等学校,是教育供给的主要力量。
以美国为例。美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公办高校。后来为体现教育公平,各州政府相继举办了一批州立高校。二战以后面对大量退伍军人就业的压力,政府通过适当增加财政拨款和划拨土地等多种形式,推进私立高等学校快速发展。从1940年至1950年,私立大学的学生从70万人上升到130万人,同期州立大学的学生从80万人上升到135万人,私立大学比州立大学发展更快。1972年,美国共有高等学校3535所,其中私立大学近2000所,占高校总数的一半多。20世纪70—8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0%以上,而私立大学在校生数也占到全部大学在校生总数的20%以上。私立大学在实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具有“学在官府”历史传统的韩国、日本,也无例外地选择了走高等教育民营化的发展道路。韩国公共教育投资占GDP的比例多年来保持在3.8%左右,从比例上看似乎也不高,但是韩国私人对教育的投入很高。2001年韩国私人教育投资占GDP的比例是2.96%,居世界第一位。公、私教育投入相加,占GDP比例达7.03%,位于丹麦(7.17%)之后,居世界第二位[18]。资料显示,截至1998年,韩国460所高等学校中私立高校373所;在私立高校就读的学生为2032563人,约占在校生总数的71.14%,5个大学生有4个在私立高校就读,足见私立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19]。韩国通过大力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后来居上,其发展速度和大众化程度超过英国和德国。
日本近代的高等教育是从国立高等学校开始的。1918年国家颁布《大学令》,规定除帝国大学外可开设公立和私立大学,私立大学的设置才得到了政府认可。实际上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是公立高校占主体。1943年时日本有高等教育机构420所,在校生总数为40.1万人,其中国立、公立高校254所(占总数的60.5%),在校生为20.6万人(占总人数的50.8%)。[20]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私立大学快速发展,并逐渐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2002年度日本686所四年制的大学中99所是国立大学,75所是公立大学,512所是私立大学。从学生数量上来看,私立大学204.8万人,占总人数的73.5%。[21]另外,在日本还有二年制的短期大学,几乎全部为私人投资兴办。虽然短期大学的数量每年都在减少,但是到2002年为止全国仍有475所。日、韩两国私立大学发展的成功为公办高校为主体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后起国家提供了经验和有说服力的启示。
高等教育经费的紧缺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的:“国家对高等教育和研究的支持是主要的,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完成教学和为社会服务的双重使命。”[22]但是,高等教育的需求总是在不断的增长之中,仅仅依靠政府可能力不从心,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难以实现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通过发展私立大学的途径来筹集高等教育发展资金,先后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这一成功经验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借鉴。
3.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如前所述,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瓶颈在于国家有限资金的制约。要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只能从体制外思考,多种渠道解决发展高等教育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经过几年的扩招,我国公办高校的办学规模基本饱和,难以实现“持续”扩张。2005年一些省、市、自治区由于高教资源紧张不得不降低连续几年不断攀高的高考录取率(如浙江省,从2004年的76.5%下降为2005年的71.4%)。正因为如此,有关部门才坚定地提出把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指出,今后高等教育的增量部分将主要靠民办高等教育来实现,政府对此寄予很大希望。教育部将坚决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积极为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落实相关扶持政策。[23]可见,加快步伐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增加高等教育的供应资源,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急迫任务。
通过发展民办高校解决办学经费不足是举办民办高等教育的一个动机。从另一个角度讲,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意味着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完全由政府举办的高等教育不利于多样化的实现。大胆引进民营机制运作高等教育,既是解决高等教育发展资金瓶颈的需要,也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增强高校运行活力、增加竞争、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的必然要求。有鉴于此,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私立高等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民营的主要形式。当然,期望我国高等教育短时期内达到很高的民营化水平是不现实的。但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民间资金集聚的情况来看,发挥社会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部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高等教育,是一条有效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已逐步具备由传统的单一政府机制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转变为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共存的资源配置方式的条件。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层面已经初步形成了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据此有理由相信,要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在不断加大国家和政府投入的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民间资本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带动高等教育市场的合理竞争,推进公办高校改革、发展和提高效益,将成为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必然政策选择。
4.实践证明,民办高校能够逐步成长并担当高等教育大众化生力军的重任
我国民办高校的成长和发展,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投资长期以来由国家财政独家承担的局面,拓宽了高等教育资金来源的渠道,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增加了高等教育的投入和资源供给,缓解了中国高等教育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的矛盾;兴办了新的高等学校,增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格和品种,增加了学生读大学、选择大学的机会,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推出了新的办学机制,带来了高等教育的竞争,增强了高等教育的活力,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效率的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民办高校的发展壮大,民办高等教育将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
以2004年在校生规模和基本建设规模的测算,我国民办高校的总投资已达千余亿元。全国独立学院占地面积12万亩,建成校园1160万平方米,购置教学设备42亿元。这意味着通过举办独立学院,社会、企业已向高等教育投入了巨额资金,形成了一批新的高等教育资源。[24]226所民办高校校舍面积达到4735万平方米,专任教师增加到8万余人。[25]这是一笔可观的高等教育资源。按照在校生每人每年学费和住宿费1万元计,2004年通过举办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吸纳家庭高等教育投入达到140亿元,有效地补充了教育经费的不足,相当于国家没有增加财政经费而增加了140所万人大学!不仅如此,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在强化高校市场化意识,推进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管理体制和分配体制改革,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效果和效率,探索大众化条件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新路子等方面,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事实说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能够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重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徐绪卿:《新时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附记:高校扩招,推动高等教育大发展。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在高等教育供求关系有所缓解之时,社会上有的人对民办高校发展吹起了冷风,“补充论”“过度论”“多余论”开始泛起,影响民办高校发展。本文用大量数据阐明,民办高校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发表在《民办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1]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教育统计报告》2006年第1期。
[2] 戚业国:《民间高等教育投资的跨学科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3] 徐颂陶:《努力创立社会主义的人才价值理论》,《中国人事报》2005年1月11日。
[4] 刘茂松、曾坤生主编:《教育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5] 邬静娜、屈丽丽:《解读中国内地经济竞争力下滑的真实原因》,见中国经营报网站。
[6] 张惠芳:《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探索》1999年第1期。
[7] 张振助等:《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8] 胡鞍钢、熊义志:《国运兴衰系于人力资源开发》,《人民日报》2003年2月21日。
[9] 焦郁:《“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居世界第一”纯属误谈》,《光明日报》2005年1月15日。
[10] 《2002中国民办教育绿皮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11] 张保庆:《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注重质量 严格管理 努力促进独立学院健康持续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9期。
[12] 根据教育部《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13] 顾建民、叶宏:《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14] 张保庆:《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注重质量 严格管理 努力促进独立学院健康持续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9期。
[15] 刘万永:《中国高校现在收钱收上瘾了?》,《中国青年报》2005年9月8日。
[16] 根据相关年份《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整理。
[17] 谢湘、刘万永:《大学学费是以何标准计算的》,《中国青年报》2005年9月8日。
[18] 张宏杰:《中国人比韩国人少什么》,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19] 田以麟:《韩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及结构性特征分析》,人大书报资料中心《高等教育》2000年第11期。
[20] 于富增主编:《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4页。
[21] 《中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论坛论文集》(内部资料),浙江树人大学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2004年),第212页。
[22] 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4页。
[23] 陆静斐:《民办高等教育大有可为》,《文汇报》2005年4月18日。
[24] 张保庆:《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注重质量 严格管理 努力促进独立学院健康持续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9期。
[25] 平一:《民办高等教育:坚持走持续健康发展之路》,《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