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作”体质:他对我果然不是真心的
社交敏感者的几乎所有人际、社交问题及由此带来的情绪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于对“爱”认知不清造成的。本书后面的内容,将围绕此展开。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
1.2.1 “这不是折腾,这是验证对方爱不爱我呀!”
提到“作”,大家可能会立刻想到一个词——“作女”。其实这只是一种刻板的印象。
“作”的人不分男女,跟性别无关,跟性格特质有关。只不过遭遇原生家庭问题的案例中,女性占比高达70%以上。此数据来自我做自媒体3年接到的所有的跟原生家庭有关的案例的综合统计。原生家庭问题会让“作”体质者感到极度“缺爱”,所以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家庭中得不到的,势必要通过其他方式填补。
无论男女,这类人从不信任任何亲密关系,也不相信任何人。他们必须要不断地折腾、蹦跶,反复验证,以证实对方是“爱”自己的。比如,我曾认识一个朋友小若,她就是这样的典型。
有一次,我俩逛街,她不小心崴了脚,立刻哭哭啼啼。“求安慰、求抱抱!”一会儿让我买饮料,一会儿让我拎包,就差让我背她了。后来我实在受不了,就把她男友叫过来了——我不能一个人被折磨。
男友一来,小若立刻开启“撒娇”模式,抓着对方的手臂哼哼唧唧地说:“你怎么这么久才过来?你是不是不爱我了?我不管,我要补偿,你必须补偿我。”
小若不顾旁边还有我这么一个大活人,继续全情投入地折腾着她男友,把对方整得满头大汗,不知道该怎么着才好。
这画面太“美”,我不想看,于是我就走了。
后来我侧面跟小若沟通过,问她为何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做却非要让男友做。她回答得理直气壮:“因为他爱我呀!我就是要看看他有多爱我!如果没那么爱,我是要重新考虑的!毕竟追我的人那么多。”
我问:“你有没有想过,到底怎么样算是爱?一味迁就、围着你转、任由你折腾,这就是爱吗?”
小若很惊讶:“我没折腾他呀?我只不过是在试探他!男人很容易变心,这一刻说喜欢,下一刻说不定就不喜欢了。我怎么知道他会一直喜欢我?当然要抓住一切机会去验证啦!”
好吧,我明白了,在小若的逻辑中,“爱”等于“能时时刻刻接受各种试探、考验”,同时上述行为只是为了“获得安全感”,并不是“折腾对方”。
类似的案例,我还见过好几起,有大半夜非得让男友或女友去给自己买夜宵的,有生病了哭哭啼啼地不让对方去上班而是必须在家陪着的,有为了一点小事而大吵大闹且逼着对方道歉的,还有不管多忙都要对方必须随时接电话且聊半小时的……
有人说,这哪里是缺爱?真正缺爱的人才不会这样。他们早就知道折腾不可能得到任何回应,从来都是自己默默承担一切。
其实,“缺爱”往往有不同的体现,这一节我们说的只是第一种情况。注意,它不是因为在原生家庭备受宠爱而造成的,恰恰相反,它是小时候缺乏关爱造成的。
真正受到父母关爱的人,对他人有天然的信任感。这类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让人有踏实感。而“作”的人则不会,他们整个人就像浮在半空,你永远预料不到,下一刻他们会用什么方式对你进行“考验”,以证明他们自己的主观臆测。
他们潜意识里不相信自己会被爱,反反复复地考验并不是为了“得到爱”,而是为了让自己“失去爱”。这么说似乎有些难以置信,然而却是事实。
他们会不断折腾周围的人,直到最后对方精疲力尽,烦不胜烦,一走了之。等对方走后,他们又会说:“看吧,看吧,他果然不爱我!没有人会爱我!”
1.2.2 你是“作”体质吗?
社交敏感者由于原生家庭的原因,会极度“缺爱”,并不断验证“世界上绝对不会有人爱我”这样的“结论”。我整理了这类个体的案例,发现了一些共同点。
1.社交敏感者在孩童时期跟原生家庭的关系并不亲密
父母对他们缺乏关爱、关注、陪伴,他们唯有通过哭闹才能短暂吸引父母的目光。
2.社交敏感者在孩童时期很少得到关注、关爱,极少时候才获得赞美、鼓励
这会导致他们成年后缺爱,并通过孩童时期习得的“经验”来参与社交:“想要被关注就要多刷存在感,想刷存在感就需要提醒他人‘我很重要’。”当这样的认知建立之后,他们就会想办法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出与常人不同的行为。比如会故意将肢体语言表现得很夸张,表现出过分的伤心感、过度的惊喜感,时时刻刻都在伪装。这是“戏精上身”吗?不,这是孩童时期留下的“经常被忽略、无视、冷淡”的阴影造成的。
3.社交敏感者看上去很容易跟别人建立比较亲密的关系,然而内心深处拒绝所有人靠近
如果有人想要靠近他们,他们就会用各种“作”的方式推开对方。
4.社交敏感者有较强的占有欲,并认为“占有等于爱”
“作”体质的社交敏感者希望无时无刻不在侵占对方的时间、精力,最好能把对方弄透支、搞崩溃,这样他就没心情去关注其他人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会想尽办法消耗对方,直到把对方的耐心或精力消耗殆尽,对方拔腿离开。然后回到前文所讲的那个验证——“看,他对我果然不是真心的!”
5.社交敏感者依靠“不断索取”来企图获得“爱”
孩童时期的习得让他们知道:闹腾有用,想得到就必须不停地撒娇、哭、要,只有这么做了,父母才会稍稍满足自己的需求。然而只要恢复正常,父母立刻又无视自己了。
为了能获得更多的关注、爱和其他想要的,只能不停地折腾、持续地索取。这种习得待成年后也会一直存在,哪怕他们走入社会,参与成年人的社交,仍然会采取此方式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关心。
6.社交敏感者经常被社交人际困扰,做了很多,却总被人讨厌
“作”体质的人“戏多”,是希望能获得他人更多的关注,他们可以为此做足准备,关注每一个细节,然而最后却仍然经常被人讨厌,甚至遭到排挤或攻击。
绝大多数人不喜欢“作”体质者,这让后者很苦恼。他们的内心戏往往如下。
第一个自己:“我觉得他们都会喜欢我。”
第二个自己:“大家会喜欢我吗?”
第三个自己:“看,他们都离我而去了,果然没人会喜欢我、关心我!”
第四个自己:“不不不,我很棒,我还是觉得自己挺好的。是他们有问题,一定是的!”
第五个自己:“呵呵,果然又招人讨厌了,他一定是在嫉妒我。”
第六个自己:“我太糟糕了,所有人都讨厌我。”
“作”体质者看上去有些神经质,日常的内心戏大概就是在重复上述的几种状态,每重复一次,就会让周围的人焦头烂额。也正因为此,他们很难收获正常的人际关系,更别说是亲密伴侣了。他们在社交中总是觉得不安,既害怕被抛弃,又为了验证“果然会被抛弃”而进行各种尝试。
可以说,“作”体质者是可怜又无奈的矛盾结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