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来自观念和习惯的挑战
观念在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同时也蒙蔽了我们的双眼。
由于区块链技术是以数学和密码学来构建的新的数据处理模型,并不那么直观,即便是资深的技术人员也难以驾驭。更深层的问题是,我们在利用该模型去解决具体问题时,更是遇到了来自观念和心理的挑战。
既往的信息系统,大多数只是把人类社会习惯的规则和方法、数字复刻成程序和数据库。执行的规则是我们在观念中熟知的,同时也是习惯上能接受的,不管如何精巧和复杂都是可以解释清楚的。即便是对编程领域影响至深的“面向对象”(4)方法,也是讲有个可以理解的隐喻和故事在那里,把隐喻或故事映射成代码来实现目标。
但区块链有点脱离常识,密码学和量子力学的共同特性是基于概率论的,而常识中的思考多是机械的符合因果律的决定论。
超级账本像是一个超验的平等存在,在这里关于核心业务的一切信息都是透明的、坚实的,这也挑战了许多人的习惯。
例如,区块链的匿名性,不是指交易可以匿名,相反,基于数字身份的交易是完全可追踪和记录的,只是数字身份和自然人身份之间没有建立起一种确定的关系,但交易本身的权利结构是自洽和完整的。
与之相反,基于物理货币的交易,交易主体针对交易本身是匿名的,因为基于物理货币本身,是无法对交易进行溯源的。
开放账本和现有封闭账本在处理信用的问题上,会采用不同的体系和观念。这势必影响到投融资、贷款、税收、福利、公益等多个领域的产业发展路径,并有可能引发新一轮创新。
另外,公开的数据也在挑战人们对公用数据的认知框架,是否涉及隐私的侵犯?隐私的边界在哪里?数据背后驱动的新道德是什么?因为,确切地说,信用和隐私在数据世界里是一个对立的矛盾体,没有全面的可信数据共享机制,就没有一个开放的、广泛可用的信用体系,而一旦数据公开,对用户的隐私会产生何种影响也是需要社会实践的检验和新观念的建立的。
现有的数据泄露,贩卖隐私数据的暗网市场,不仅是信息安全的问题,更在于人们缺乏一个可以依赖的,基于可信计算框架的规则和规范体系,从基础上支撑一个合理的底线。
2019年,腾讯安全发布了一份信息泄露报告,其中从2018年暗网数据交易显示,账号/邮箱类数据、个人信息、网购/物流数据占据了黑市交易的一大部分,而且借助技术攻击、钓鱼及撞库攻击等成了部分黑客惯用的手段之一。
2018年12月4日:网友爆料3000万条陌陌数据暗网泄露被出售。
2018年11月20日:暗网托管商被黑,牵连6500多个网站数据被清空。
2018年8月2日:暗网正在售卖浙江省1000万个学籍数据,包括家庭信息。
2018年6月13日:A站被黑客攻击,千万条用户数据已在暗网兜售。
不断强化中心系统,设置更多的管理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信息泄露,但也妨碍了信息的自由流转。完全依赖密码学构建数据体系,也会让业务实现变得过度复杂。而且利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可以通过数字签名实现广泛的确权,也是现有工程观念下不容易被理解的概念。
子曰:“叩其两端而执其中”。任何实际的应用和现实的世界,都是不同观念杂糅和平衡的结果,极端的观念都只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