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
一直遗憾自己的博士论文和博士后出站报告未曾出书,想出之时,论文的内容、数据、文献等又显得有些陈旧,遂作罢。2017年夏天,当从企业办好离职手续时,就下定决心写一本书,写一本有关营销的书,写一本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营销书,写一本通俗易懂让企业人士拿起来就能用的营销书。于是,在某个下午,一气呵成列出了本书的提纲,尽管后期又做了部分调整,但本书整体架构写成于那个下午,也是写成于对营销多年的思考和感悟。
营销是我的挚爱,很喜欢那种业绩攀升、攻城略地的感觉。从1994年大学毕业到2017年安心于高校,其间的学习与工作均与营销相关,亲眼见证了企业界人士对“营销”的误读、误解和误用,亲历了营销理论研究者在那儿“自娱自嗨”,看到了理论在实践应用中的真实面目,心中颇有些感慨。这种感慨也构成了本书的基调,那就是——营销理论如何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效用。
我们都知道,理论是对实践的高度总结,是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理论缺少实践支撑,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变成镜中花、水中月,虚无缥缈。而企业离开理论指导,就会看不清发展方向,在经营上会杂乱无章,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走不长远。但完全依赖理论,也一定会显得机械呆板,缺少灵气,容易走入死胡同。这就需要经营者辩证地、正确地、灵活地、合理地使用理论。这句话听起来容易,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
有些企业是完全不相信理论,认为那些理论一无是处,只是教授们“自弹自唱”的产物。企业讲究实际,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耗子就是好猫,从来不去探究,为什么白猫能逮住耗子而黑猫却不能?也不去思考,明天白猫还能逮住耗子吗?能否带动黑猫一起逮?这类企业在营销中存在明显的急功近利行为。也有些企业虽然知道理论的重要性,也构建学习型组织,但却不知道如何灵活变通地使用理论,对有些理论往往是一知半解,盲目信奉,结果常使营销走样。
曾有位餐馆老板对我说:“餐饮业的成功秘诀有三条:第一是位置,第二是位置,第三还是位置。”不可否认,位置对于餐饮业非常重要,但这也仅局限于特定区域,由特定位置带来的大客流量保证了食客源源不断。但在其他区域,菜肴质量(色香味意形养)、环境、服务态度、上菜速度均是决定性因素,即便在火车站、风景区、医院门口等人口密集且流动量大的地方,如果菜肴质量不行,也不会产生回头客,特别是在网评普及的今天,餐馆要想在市场上长久生存,关键还要看综合实力,特别是菜肴质量。在美食一条街,“几家欢乐几家愁”就是最好的印证。这位老板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企业对某些理论的理解,常常是以偏概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还有一位小有成就的老板问我:“营销的本质是什么?”我说是“满足顾客需求”,这位老板很诧异:“营销博士后也这么理解啊!还以为你会说一些很高深的词汇。”我淡然一笑,不置可否。营销的这种本质几百年前如此,现在也如此,几百年后还会如此。关键是如何满足?何时满足?拿什么来满足?就像连小孩子都知道的“生病了要吃药”一样,问题不在于吃不吃药,而在于吃什么、何时吃、吃多少、不吃什么,更为关键的是如有副作用反应,要知道如何采取应急补救措施。这才是学问,这才叫真功夫。
需求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企业是顺者昌,逆者亡。“需求”本身不会改变,但需求的表现形式、内容、侧重点等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悄然发生转变。比如作为社会人,每个人都希望与外界交流,以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以前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和报纸,现在则主要依赖网络和智能手机,对信息的渴望没变,改变的只是信息的获取方式。如果你还用传统的广告思维来做宣传,传播效果一定会是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消费者只想要一个苹果,你却给他一筐梨,这种产品错配现象在社会中比比皆是,你还埋怨消费者“不识货”“不领情”,其实,不是消费者错了,而是你错了。一定要记住:消费者没有错,如果有,一定是你错了。
对于有些企业来说,能有效满足顾客需求就足以生存,但对于那些“有理想”的企业来说,还要想方设法引领需求和创造需求。正如乔布斯所言:“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有些需求,消费者不曾察觉或没有意识到,需要企业用敏锐的嗅觉和犀利的眼光去开发、去挖掘、去引导。在开发的初期,一定会充满各种“麻辣诱惑”,一定会是荆棘丛生,看看马云、乔布斯、马化腾等企业家的创业史就会明白这一点,正是这些企业家们的坚毅、执着以及对市场的“先知”,造就了无数个时代样板企业,他们的成功(或伟大)之处,不仅仅是重构了商业逻辑,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消费者需求变化的连锁反应。
温饱问题是解决“有没有”,小康社会是解决“多不多”,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则是解决“好不好”,这是在需求上一个质的提升,需要企业用新思维考虑新问题。在新时代,消费者的需求本质未变,但由需求引发的消费偏好、消费习惯、消费心理、消费方式均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5G、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深度应用,将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教育、娱乐、休闲、社交、就医、运动等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2020年的疫情,将使人们更加信任和依赖互联网。如不能紧跟这种趋势,第二天醒来就可能已被拍死在“沙滩上”。趋势会碾压一切“逆行者”。企业只有认识到这点,才能跟上时代的节拍,踏准市场的鼓点。
在求变的过程中,一定会存在迷茫、困惑、阻力重重,甚至从本能上拒绝改变,有这些反应,也正常,毕竟创新意味着改变,也有一定的风险。企业要知道:不创新是等死,创新可能是找死,但毕竟还有生存的希望。创新有循序渐进式、螺旋式、颠覆式、直梯式、攀岩式等多种,至于采用哪种,要看企业的具体情况,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应。企业领导再有想法,也要依靠下属员工来实施,不要指望一夜醒来,企业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的思想、观念、习惯和行为具有传承性,这就需要企业在继承传统与大胆创新之间做好平衡。传统并非一无是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也不能一概否定。营销创新就是要融入更多的互联网元素,去贴近市场,更好、更快、更准地迎合和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传统与创新有效结合,才能发挥营销的最大功效。
基于此,本书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营销。本书的架构不同于传统的营销教科书,而是侧重于对营销实践的条块化思考,这些看似无关联的内容,也恰恰是企业营销中常犯错误的几个关键点位。每本营销教科书,都会对营销做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告诉读者营销“是什么”,但对于营销“如何做”则只能靠读者去体会,并且教科书中所讲的那些内容在企业还常常“失灵”走不通。每位将军都熟知《孙子兵法》,但在战场上仍会有胜负之分;每位营销者都在学习和膜拜“菲利浦·科特勒”,但在市场上的表现仍是良莠不齐,所以企业界才会有“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感慨。其实,不是书无用,也不是理论无用,而是企业不知道如何有选择地、艺术化地使用。
本书无意去复制教科书里的那些理论和概念,只想补充一些教科书中未曾体现又被营销界和营销人所重视的知识,如果能把本书与营销教科书结合来读,相信你会从中品出不一样的滋味,会对营销有更加深度的理解。
全书共分七章,每一章都围绕营销的一个点位。在第一章中,之所以写人口分布,一是因为一直好奇世界上70多亿的人口如何分布,国内各省的人口又是何种状况;二是因为2020年疫情期间,西方一些国家的抗疫表现让人匪夷所思,借机也可以了解一下这些国家的人口结构,比如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意大利和德国的人口年龄结构非常相似,两个国家的医疗系统都很发达,但意大利的死亡率却远高于德国(截至2020年4月初),看来老龄化不是致死的关键因素,一定存在着其他方面的差别(限于篇幅,一些数据在书中没有列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联合国相关网站下载相关数据做对比分析),另外,通过对比各洲、各类经济体的年龄结构,也可以思考一下所谓的人口红利问题;三是因为想让读者树立“市场容量”这一概念,尽管人口多并不意味着市场容量就大,比如非洲,但在经济实力、科技水平、政治环境等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越多意味着消费越集中。写顾客时说人口,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在这儿有必要提前解释一下,如果不感兴趣,可以直接略过,不读这部分并不妨碍对其他章节的理解。
人的四重属性是各种需求的本源,是消费的源动力,是产品能否生存或畅销的根基,所以一定要认真读一读,品一品,看看自己的企业是在满足消费者的何种属性,然后再去想一想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人口画像是大数据时代推崇的营销基础,不同的维度、不同的角度会让你对消费者、对市场细分有更清楚的认识。
第二章主要是用新的视角来解读常见的几个营销概念。营销环境是企业营销实践的时代背景,书中的分类方法可能更贴合企业实际。对于4P理论,社会上有种说法是“过时了”,其实,过时的只是4P当初的具体内容,而4P的内涵却有旺盛的生命力,只是其表现形式随着时代进步在发生着变化,本书对于产品和促销两大P做了全新的解释,相信你会从中受益。将市场分成四层以及建立市场公式,也将有助于加深对市场的理解。营销本身就是“跑马圈地”,“马”即产品,“地”即市场,而骑手则是营销者,希望你能当一位称职的骑手。
制约营销效力的发挥、让营销理论在实践中走样甚至“失灵”的,往往是企业的管理体制、用人制度以及高层领导对营销的认知、理解和水平。不是企业中缺少营销能人,而是“能人”太多。营销只是企业的一个基本职能,尽管处于核心位置,但也要与其他职能“和平共处”,所以营销一定要有系统观,要用系统思维来审视和规划企业的营销。在第三章主要分析系统营销的结构性要素,以及三个关键步骤,比如常常被忽略或作为“门面”装饰作用的软约束,其威力也很强大,综合管控常被教科书所忽视,在实践中,管控是营销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管控的目的不在于惩罚,而是约束营销在正常的航道上前行。
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写营销团队和营销人。告诉你营销团队如何来建设,有哪些基本准则,团长如何做才能称职合格,团长不能只讲“给我干”,更要讲“跟我干”,要去市场一线聆听市场的“炮声”。这种解读不仅适用于营销团队,也适合于项目团队、工程团队、技术团队等其他团队,既适合整个组织这个大团队,也适合一个小班组。“营销人非常不容易”,相信这句话会引起营销从业者的共鸣,其实社会上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在前行的道路上,一定要用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与工作,营销工作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要学会渡人、渡己。烟酒茶是生活的调味品,也是工作的道具,写这个是想普及这方面的知识,不仅适用于营销者,也适用于任何人,不感兴趣,可直接忽略。
品牌是营销的归宿,营销的目的就是创建伟大的品牌,一切营销措施均应围绕品牌开展。在第六章,主要解读品牌的命名方式、架构以及赋能手段。本章也是全书的重点。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千奇百怪的品牌名称,有些名称让人哭笑不得,如果你正在为起名发愁,可以细读本部分内容,相信会让你豁然开朗。品牌架构的解释也不同于一般营销书,本书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剖析如何构建,更具有可操作性。对于赋能,更多强调的是营销如何与时俱进,是“营销”整体上要与时代合拍,展现营销的新时代精神面貌以及创新策略,相信IP化、讲故事、创新思路这些内容会对你有所启发。老字号本身就是一种名片,是民族的骄傲,但老字号的生存状况的确令人担忧,老字号如何焕发“第二春”,本书也尝试做出解答,老字号一定要知道——自己不扬帆,没人帮你起航!
营销观念历经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全面营销(Holistic Marketing)六个阶段,这六种观念与当前的第七个阶段——数字营销观念并存,这就造成了对营销存在许许多多的误解或误读。在第七章,主要介绍了六种较为典型的营销认知误区和六种行为误区,其实,常见的营销误区远不止这十二种。特别是营销近视症,许多企业一直有这种症状,一直在“重复昨天的故事”,用“新票不断踏上不同的旧船”。自己可以对照,看看是否陷入这些误区。如果没有,则要祝贺你;如果身陷其中,建议你还是尽早走出来为好。如何走?只有一种办法——加强系统学习!
在这里,需要强调一下,任何一种新观念均不是对前一种观念的直接否定和替代,而是更新和完善,前一种观念中的某些观点或理论仍有较强的应用价值,比如数字化营销就是强调拥抱互联网、融入互联网,是社交时代产品符号化的商业逻辑,但“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贯穿所有的观念均不会改变。
本书主要从人、系统、策略、观念上对营销做另类解读,也是对营销“失灵”现象的反思和解惑。内容条块化比较明显,你可以从中有选择地去读,如果能对你有一点点儿的启示,或能引起琴瑟共鸣,那我就很欣慰地大喊一句:“值了!”
虽然全书的架构初定于三年前,但真正动笔却是2019年的五一劳动节,因为离开学校时间太久,需要补充学习和熟悉现行的一些营销理论,在脑海中不断将这些理论与企业实践做对比验证。再加上生活中的许多杂事缠身,以及自身的惰性,写起来是断断续续,以至于朋友相见,常问的一句话是:“书写完了吗?”让我汗颜。尽管历时较长,但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书中的每块内容均经过了认认真真、反反复复的推敲和思考。
因是一己之见,难免有诸多不足之处,欢迎各位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一起探讨,一起成长。在此,特别感谢工商管理学院的大力支持!感谢现任河北工程大学副校长吴国英教授当初的“穿针引线”!感谢中国经济出版社叶亲忠编辑的辛苦付出!感谢为此书提供直接或间接帮助的家人、朋友及各界人士!
在新时代,让高效率的营销flag在企业的上空flying!
李建州
2020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