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项羽:勿错如此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 仁慈的回报是仇恨

项羽对秦始皇的仇恨是可以理解的。国仇家恨,新仇旧恨,都集聚在项羽年少的心里,刻骨铭心。

(1)杀祖之仇

项羽的祖父项燕战死在与秦军交锋的战斗中,即使是自杀,从项羽家族的心理上分析,仇恨的账还是会记在秦始皇头上。所以,说项羽与秦始皇有杀祖之仇毫不虚妄。

虽然,以往的诸侯间战争也会有巨大的伤亡,杀祖之仇随处可见。但诸侯间经常是今日为仇,明日为友,仇恨难以持久,仇恨也难以有实实在在的目标。

而秦始皇消灭诸侯,与列国之间你死我活的关系再无转机。秦始皇和秦国人的统治又实实在在近在咫尺,仇恨有了明确的目标。如果再伴随着对新制度的不适应与抗拒,伴随着对失去的荣华富贵的痛苦追忆,杀祖之仇便一天天深刻地嵌入骨髓,难以消解。

(2)夺尊之恨

对于项氏家族这样的豪门,世世代代至高无上,从来都是执掌着别人的生死贵贱,然而,随着楚国灭亡,战胜者秦国人来了。秦国的军队占领了楚国的地界,包括项羽的老家下相县。一个被秦国人任命为下相县县令的楚国人,统治着包括项家在内的下相县。世代在楚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项家,不仅世代承袭的尊贵没有了,还不得不向这个原来可能就是项家奴隶的人低头,接受他的统治。

刻骨的仇恨又在骨髓深处刻下了剜心的一刀。

(3)巨大的财产损失

痛苦的事情远没有结束,而是接踵而来。战国时期,诸侯国的重臣都有封国。封国内的一切,从土地到人民,从山河到军队,都归封国主所有。这些重臣,入朝为臣,出朝为王。春秋战国时期,整个周天子统治的国家,就是这样一个大国里有无数诸侯小国,诸侯小国里还有无数更小的封国的一个国中之国。

诸侯国做大后灭掉周天子,诸侯国重臣的封国做大以后,又灭掉诸侯国。前面提到的赵氏孤儿便是如此,等到晋国国君给赵武恢复封国之后,渐渐做大的赵襄子,便和韩康子、魏桓子一起灭掉了晋国,于公元前376年三家分晋。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分封设郡县,当然是要没收各国重臣的封国。于是,项家世代享受的封国被剥夺,土地划为郡县,封国里的百姓不再是项家的奴仆,而成了自由民,种地纳税,听命朝廷。项家从此失去了对他们生杀予夺的权力,失去了每年、世代不劳而获的巨大财富。

紧接着,秦始皇又把被消灭的六国贵族12万户迁往咸阳,项家被迫迁往干旱寒冷的西北咸阳,迁离了经营了上百年的楚国故地。虽然项家迁往咸阳的时候,可能随身携带着巨额财富,但是,那怎么能与封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收益相比呢?

因此,项羽对秦始皇怀有刻骨仇恨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他要学万人敌的兵法,以图将来为祖上报仇雪恨;看到秦始皇后,他便要“彼可取而代也”。项羽不只是嘴上说说逞一时之快,而是实实在在要付诸行动。

正是因为仇恨,使得项羽在遇到陈涉造反的时候,义无反顾地跟随,从而把握住了机遇。这就好比改革开放的初期,当商品大潮涌来的时候,很多很有能力的人,因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当个小官,犹豫不决,错失良机。反倒是一些没有工作,身无分文,甚至劳改释放犯,没什么好犹豫的,也没什么会失去,投入商海,一夜暴富。这便是所谓的幸运之神的眷顾!

然而,一夜暴富是要付出高昂的代价的。

项羽的一夜暴富的代价是秦始皇辛苦建立起来的和平统一国家,短短14年就轰然崩溃;是百姓遭受秦末汉初的14年战乱,三分之二人口一千多万死于非命;是项羽自己仅仅7年后31岁就兵败身死。

(4)项羽心中的仇恨能够化解吗?

有办法能够化解项羽对秦始皇的仇恨,从而避免秦末的战乱吗?司马迁用汉代文学家贾谊的话,开出了济世良方:施仁义。

后代两千多年,大部分人都支持贾谊这个观点,他们批评秦始皇是“仁义不施”。只要施仁义,就不会有陈涉的造反,也就不会有项羽这样的诸侯子孙跟进,也就不会有秦末的战乱,秦帝国也就能千秋万代。

果真如此吗?施仁义是化解项羽等六国王宫贵族刻骨仇恨的灵丹妙药吗?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

秦始皇不把项氏家族迁往咸阳,能够化解项羽的仇恨吗?

显然不能。杀祖之仇,夺尊之恨,巨大的封国利益被剥夺的仇恨还在。

秦始皇进一步施仁义,放着自己的诸多的叔父、兄弟,儿子,还有为统一中国战功卓著将军大臣不予分封,反而保留诸侯各国重臣的封国,这样能化解他们的仇恨吗?

显然也是不能的。诸侯重臣享受封国,在他们心中天经地义。秦始皇不杀,不关,不奴役,都不能换来他们的感激。不剥夺封国同样也不会。杀祖夺尊的仇恨还在。

如此一来,秦始皇能够做的就只有不消灭六国,不发动统一战争。而这样一来,谁又能保证六国不攻打秦国?是不是六国的军队兵临城下,秦国也还应该施仁义不予还击。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汉代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汉代以及后世的文人,便喜欢把一切事情都归结到“仁义”两个字上。

好事,是因为施仁义,坏事,是因为不施仁义。

探究所有王朝的兴盛,都是因为君主仁义;总结所有王朝的崩溃,也都是因为君主残暴不施仁义。仿佛天下事只要一施仁义,千难万险迎刃而解。

请问,秦始皇统一中国,没有屠城,没有奴役六国的百姓,没有杀列国的王公大臣,保留财产,放任行动自由,还能怎么仁义?

把人世间万事万物错综复杂的矛盾,简单地归结为是否施仁义,那是读书人偷懒;把天下千奇百怪的人都归结为仁者和不仁者,那是读书人幼稚;用仁义这一把钥匙,想打开天下所有的锁头,那是读书人愚昧。

其实,是有一个办法能够化解项羽对秦始皇的仇恨。那就是像历次改朝换代那样,将被消灭的六国王公大臣全部斩首夷族,彻底泯灭他们的仇恨,消灭所有可能形成的反抗力量。东西方几千年来,战胜者都是这么做的,很有效。项羽和刘邦后来也是这么做的,杀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将秦始皇的三族家人满门抄斩,并且一把火烧毁了咸阳城。

可是,秦始皇不肯这样做!

于是,因为仇恨的积聚,不可避免的暴乱终于在秦始皇死后的第二年,借着一群农民的造反爆发了。

项羽的人生机遇来了。

然而也就是这个时候,项羽犯下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错误,也是最致命的错误:盲目的仇恨。

(5)盲目的仇恨使项羽成了智慧的侏儒

古希腊有个神话故事,大英雄海格力斯一天在崎岖的山道上赶路,不小心被一个石头绊了一下。海格力斯生气地踢了石头一脚,不想却弄伤了自己的脚。而那个石头不但没被踢开,反而一下子大了起来,挡住了海格力斯的去路。海格力斯恼怒,操起一根木棍猛击石头,没想到石头越击越大,不断膨胀,最后完全堵死了海格力斯的去路。

这时,有一位老者从远方走来,看着累得气喘吁吁无可奈何的海格力斯,笑着对他说:小伙子,忘了它吧。它叫仇恨,你不理它,它微不足道。你越拿它当事,它就越膨胀,始终与你为敌,直到毁灭你的未来。

要求项羽完全泯灭对秦始皇的仇恨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但是,盲目的仇恨却会让人丧失智慧,失去行动的方向。后来项羽一系列的人生重大失误,几乎都与盲目的仇恨有关。

比如,项羽跟随叔父项梁造反以后,奉命去攻打襄城。这个时期造反军攻城略地的特点是“拣软柿子捏”,快速抢占地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可是项羽却不是。襄城抵抗他怒火万丈,不拿下襄城誓不收兵。结果襄城坚守不下,他就玩命攻城。不仅耽误了时间,还消耗了刚刚积累起来的兵力本钱。最后襄城倒是拿下来了,他又满怀仇恨地屠城。这段时间里,别人一封劝降信就占领了几十座城池,项羽却拼光老本只得到一座烧杀一尽的空城。不仅如此,这以后听说项羽来了,本来这些位于六国故地的城池都是想起来造反的,现在反而不得不拼死抵抗了。

仇恨还使得项羽在后来的钜鹿之战、城阳争夺战、荥阳消耗战等重大战役中,迷失了战略方向,从而一步步走向失败。

不过有趣的是,尽管仇恨最终给项羽带来了恶果,但最初,仇恨却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发酵中,促使项羽勇敢地投身秦末的战乱,并做大做强了自己的事业。这就好比资本原始积累的初期,很多人之所以发财做大,并不是因为智慧和勤劳,而是因为假冒伪劣、心狠手辣。不过他们大多数最终又都栽在了这些发家的手段上。

人生看上去就是这样的祸福难料!

注:

(1)《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

(荆王指的就是楚王。)

(2)《史记·赵世家》: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鸟噣,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唯君图之。”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盘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3)《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椽曹咎书抵栎阳狱椽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4)《史记·留侯世家》: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