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共生: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作用机制

世界经济论坛指出,数字经济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框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数字化”不仅仅是技术,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新型商业模式和消费模式的源泉,为企业进行组织、生产、贸易和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驱动企业生产方式、组织架构和商业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工业经济下,企业能力体现在规模上,公司越大,能做的事情就越多,劳动力越多,公司就越有可能生产更多的产品,在更大的范围内分发销售,以及对业务合作伙伴和用户发挥更多的影响力。然而,数字经济时代,对于企业来讲,规模已不是优势所在,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型、甚至颠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利用数字化工具来放大员工的能力,并善于从“数字化”角度来分析和挖掘企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价值、新商机。传统的世界500强企业平均需要20年才能够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市值,但是今天的互联网企业达到这一目标的速度则要快得多:Google用了8年,而Uber、Snapchat、小米等只用了4年或更短的时间。具体来讲,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技术应用驱动效率提升、产品增值、流程再造、生态构建、就业变革等,深刻改变了企业的能力和价值主张。

2.2.1 基于数字技术应用的效率提升

互联网集中了大量数字技术资源和服务,通过大幅提高应用效率而产生经济价值。互联网服务直接引起计算服务、信息服务的集中,并进一步促进了各类服务资源的集中,使得集中式、开放型服务平台有了很大发展空间。一个互联网服务平台可以服务数亿甚至数十亿个用户,单位用户的使用成本大幅度降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效率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例如,集合传感器、控制设备、数据分析、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于一体的智能系统,实现对每个元件的监测,基于数据的预测维修、仿真测试及供应链管理,将机器人大量应用于生产线装备,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仿真与增强现实技术的集合,可将机器内部运行状态实时投影在屏幕上,帮助维修工程师准确掌握实际情况。基于互联网的共享服务云平台不仅使中小企业能够以很低的成本享受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和服务,也能使大企业的技术装备得到充分的应用,从而提高产品利用率。沈阳i5智能机床(见图2-1)通过设备租赁、机床U2U、智能工厂等多种商业模式,为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低成本高质量服务。

图2-1 沈阳i5智能机床

2.2.2 基于数字化知识应用的产品增值

数字化信息和知识是遵循边际效益递增的工具,通过增大使用规模实现效益累积增值。数字化信息和知识具有可共享、重复使用、低成本复制等特点,对其使用和改进越多,创造的价值就越大。一方面,传统产品通过应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拓展产品的功能,提高了产品中的知识和技术含量,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例如,随着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不断“嵌入”制造业的产品中,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企业能够开展基于智能产品的远程诊断、在线检测等各类增值服务。另一方面,互联网可以将零散无序的数据、信息按照使用者的要求进行加工、处理、分析、综合,从而形成具备深度挖掘和多维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并以任意的规模在生产中加以运用,从而带来不断增加的收益。比如,大数据分析有助于检测生产或质量数据的类型,利用这些大数据分析结果优化流程和产品质量,可以使模型类型从纯粹的统计“黑箱”模型转为基于专家和知识的“白箱”模型。例如,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尽可能捕捉影响生产决策的隐性数据,如零部件的偶发失效、不同加工材料造成的运转性能磨损、静止机器突然大功率启动时发生的摩擦损耗等,在此基础上开展预测分析,采取事前控制,通过降低决策成本和维修成本创造价值。例如,东方国信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Cloudiip(见图2-2),汇聚海量数据和产业需求,集成开发近200个可复用的微服务、微应用,面向钢铁行业提供机理模型、专家系统和大数据分析等服务,推动行业共享知识成果,快速搭建工业模型,帮助企业延长高炉寿命2年以上,提高劳动生产率超过5%,全行业直接经济效益达200亿元。

图2-2 东方国信工业互联网平台Cloudiip

根据研究显示,以“数据驱动型决策”模式运营的企业,通过形成自动化数据链,推动生产制造各环节高效协同,大大降低了智能制造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生产力普遍可以提高5%~10%。

2.2.3 基于数据流动的业务流程再造

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技术不断向生产要素领域深度渗透,不仅改造了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而且催生出数据这一新的生产要素。数据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被加速流动和利用,各项经济社会活动与数据的创造、传输和使用密不可分。数据流动强调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综合集成,挖掘了智慧组织、管理与服务的新价值。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软件的高度集成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成为现实,数据的流动不必再遵循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等级阶层,这种无差别、无层次的数据流动方式极大地颠覆了企业传统的金字塔型管理模式,驱动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工作内容的创新。企业组织管理逐渐由以流程为主的线性范式向数据驱动的扁平化协同化范式转型,形成信息高效流转、需求快速响应、创新能力充分激发的组织新架构。例如,工业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和综合集成,促进机器运行、车间配送、企业生产、市场需求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产品集成组装等全生产过程变得更加精准协同。这无形中消除了各子企业“自行其是”的诸多借口及技术障碍,增强了产业链合作的主动性和凝聚力,打通了信息流动壁垒,使得大企业能够突破各种复杂的利益格局,智慧地管理和运作产业链,从而使产业链更具整体竞争力,企业管理优化、组织变革、商业模式创新的效益不断显现。

2.2.4 基于平台开放的创新生态构建

在数字化环境下,传统企业之间竞合方式趋于生态化、平台化。一方面,平台型企业有效整合、配置各类资源,不断完善平台工具和服务,促进多方信息实时交互、供需精准对接。另一方面,以平台型企业为核心,各类企业、用户、个体按照比较优势共同参与的产业创新生态迅速崛起,在这个生态下,大企业可以引导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方向,中小微企业乃至每个人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成为创客,从而涌现出“众包”等开放式创新模式。产业形态平台化、生态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企业的成长壮大和创新转型都将要依赖特定的产业生态,未来的企业或者建立一个新的产业生态,或者加入一个产业生态,游离于产业生态之外的企业将难以生存。例如,GE与苹果达成合作,把Predix平台的开发工具和微服务开放给苹果,吸纳苹果1300万开发者加入工业App开发,这将帮助GE把Predix平台打造成一个工业领域超级商店、一个全球知识交换中心,促进基于平台的开源社区生态繁荣。围绕价值链提升,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基于平台开放共享资源、能力、品牌和渠道,通过合理定价、公平交易、利益分享机制,形成一个各方在同一平台最大程度达到价值共创共赢的生态。例如,沈阳机床和神州数码合作共建SESOL平台,提供消费者定制需求和闲置生产力供需对接服务,当一次交易完成,平台各方参与者都能从付费收益中获得分成。围绕协同协作,大中小企业集聚融合,基于平台进行知识交换、能力分享和模式创新,实现以供应链为纽带的浅层次合作向全生态体系间的深层次融合融通发展。例如,阿里云依托“人工智能ET工业大脑”平台,集聚江苏省内30家信息服务企业技术,为300家制造企业提供信息系统重构、全流程改造、业务服务化转型等系统解决方案服务,推动大中小企业的合作从简单的技术传递向可交易、可协作的服务生态转变。

2.2.5 基于需求变化的就业模式变革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加速向各行业各领域渗透,为全球经济活动赋予巨大能量。数字经济在此基础上迅猛发展,为社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引发就业方式、人群及结构产生深刻变革。首先,数字经济促进就业方式灵活化、平台化。互联网及各类平台的发展普及降低了就业岗位对时间和空间的要求,劳动者因此可以获得更多的择业机会和就业自由。各类网络平台为就业者提供了基础设施及服务,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时间状况,选择灵活多样的就业岗位,并同时从事多项工作。目前,中国已有大量的劳动者通过众包众设平台、协同制造平台、知识分享平台、投资孵化平台等开放式平台实现自我雇佣和自由就业,这一趋势将在未来更加明显。其次,数字经济引发就业群体变革。数控机床、机器人等智能设备的应用和普及正在不断削减生产及服务流程中对低技能、非脑力劳动者的需求,转而增加了数据挖掘分析、能够与机器设备对话的韧体系统工程师、软体系统工程师等信息技术人才的依赖,数字技能成为许多行业的进入门槛。一些具备尚无法被信息技术取代能力的人才将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拥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如具备人际交互、创造力的创意型人才,以及深谙互联网时代企业生产运营、商业运作规律的复合型人才等。最后,数字经济带来传统就业弱化和新兴就业增加的二元影响。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造成商贸实体店、纸媒、流水线作业等传统就业岗位削减,为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就业压力,打破了原有的就业格局;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也在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电商物流、中介咨询等相关数字行业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多,百度、阿里巴巴、滴滴出行等互联网企业帮助大量被淘汰的传统产业劳动者获得新工作机会,大大抵消了传统就业岗位减少所带来的社会压力,为就业结构变革赋予了巨大能量。


[1]张志清,李云梅,张瑞军.数据驱动技术创新:能力构成模型与关键流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