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是课堂的沃土:杨佰智中学地理教学三十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节 一次穿越半球的研学之旅

2017年11月5日至18日,因为自治区教育厅“塞上名师”学科带头人课程开发与专业教学能力提升项目,使自己的人生有了一次赴美国培训的难得机会,实现了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赴美夙愿或者奢望,所以令人无比自豪、倍感荣幸、非常激动。

“吃水不忘挖井人”,感谢国家外专局、自治区外专局,感谢自治区教育厅,感谢所有关心、厚爱并为这个项目付出心血和汗水的领导、工作人员,使我们这个二十人的团体得以顺利成行,感谢在美国培训期间为我们安排吃、住、行、学、参观、访问等给予全程陪伴的阮导和黄师傅,感谢热情友善的乔治梅森大学、新泽西城市大学、纽约军事学院、纽约184双文学校、纽约教育厅等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使我们领略了异国他乡的现代化学校运营管理、教学教育评估系统和实地课堂教育教学状况。

这可谓是自己人生浓墨重彩的一次出行,真的是一次“诗和远方”,注定是载入个人史册的两周,有许多生平之最在这两周闪亮出场。阅历的丰富,视野的开阔,见识的增加,观念的更新,理论的提升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一年中两周的美国“学生生涯”是无法忘却的,当然更是值得特别记录和总结的。

一、主要培训内容

本次培训期间,在乔治梅森大学培训学习了美国教育体系与创新,方便学生课堂理解的教学设计,培养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美国中学的科学课程设计,美国课程设置、应用科学课程的设计与创新、课程大纲的创新编辑和科学技能相关科目的结构,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概念发展模式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分类法在美国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美国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如何结合科学教学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Leadership Academy of NYC Education Department培训学习了美国学校领导力的培养;在新泽西城市大学聆听了美国教堂教学科学技术的应用、如何建立创新科学的学校教育系统;在New York Military Academy听取华人校长张洁对美国军事学校和课程设置的介绍。先后参观访问了Lee High School 高中、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New York中学、HSAS High School of American Studies、Shuang Wen双文中学等。但就我个人实际情况和地理学科特点而言,“培训”不仅限于在美国期间的学校、课堂、老师、学生,还有往返美国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二、主要培训收获

(一)地理专业方面:一次穿越半球的研学旅行

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心目中一直有个理想的地理教师状态:要么是在谈论“天、地、人”的课堂上,要么是在研学旅行的路上。前者侧重理性认识,后者侧重感性实践,其实,教师中最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就是地理教师了。很荣幸,一个中国内陆山区的普通中学教师有这次赴万里之遥——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美国培训的机会,这是一次从东半球(东半球的范围是西经20度向东到东经160度之间,中国位于东半球)到西半球(西半球的范围是东经160度向东到西经20度之间,美国本土属于西半球)的地理研学旅行,其中有许多地理教材书本知识的再现,有一些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验证,有许多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亲历。所以,这次美国之行,就是一次深度地理研学之旅,我专业的提升也因此而受益匪浅,航行途中、在美期间我的头脑中产生了多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地理问题,这些都是地理课程资源的“源头活水”,都是活生生的地理案例,这不正巧和本次培训的主题“课程开发与专业教学能力提升”不谋而合了嘛!限于篇幅,在这里我先谈8个方面。

1.时差问题

本次旅程的第一天就是有些地理课堂内容的“空中飞行实践”了。出发时北京时间11月5日18点25分,北京万家灯火。到达时手机显示:美国东部时间:11月5日18点半,华盛顿也是万家灯火。飞行时间只有5分钟抑或24小时?显然不是的。这里牵扯到一个时区换算问题,北京时间用的是东八区的区时,美国东部时间用的是西五区的区时。

计算飞行时间,须把出发时间和到达时间都换算为美国东部时间或北京时间,以本次飞行为例,到达时间是美国东部时间(11月5日6点半)换算成北京时间(11月5日6点半加13小时,即11月6日7点半),再减去本次出发的北京时间,即可求得本次飞行时间为13小时5分钟。这不就是一道很有实际生活气息的地理计算题吗,为了巩固所学,看来,从纽约回北京时还得再设计这样一道题。原想在华盛顿落地后,再将手机设置成华盛顿当地时间,以便学习、生活等,没想到手机已自动调整了,不愧是智能手机啊!

取行李,过海关,一小时后才出了机场。看着华盛顿的夜晚,呼吸着另一个国家的空气,有些情不自禁:“华盛顿,我来了!”微信上给家人发了几张夜色茫茫之中华盛顿的图片,报了平安。老婆疑惑地问:“固原,天早亮了,华盛顿咋还黑天?”我说:“华盛顿的夜晚才刚刚开始!这半个月,你白天,我黑夜!”

2.飞行航向问题

在飞机上坐13个小时是件难受的事情,好在每个座椅的背后都装有小电视,以供旅客消磨时间,你可以选择看“这个月的电影”“娱乐”和读地图,我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在寻求“地图帮助”,读飞行高度,读飞行方向,读飞行距离,读外界气温,等等。

这次旅行乘坐的飞机航班是波音787,航班是联合航空UA0808,飞行时间是13小时35分钟。这次航行使我第一次将地球上最短航线问题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了起来。地球上最短航线问题,由于牵扯数学立体几何问题,一直是地理课堂上教学经纬网应用时的一个难点。如果说原来教这个知识点是纸上谈兵、是“空谈”的话,那么这次是切切实实地“空行”实践了。这也引发了我对固原和北京、华盛顿和纽约相互位置的认真比较和最短航线问题的思考。我惊奇地发现:固原(东经106度)竟然和纽约(西经74度)几乎处在同一个经线圈上!按照地理教材上讲的原理,固原和纽约之间应该沿经线圈飞行才距离最短,即若从固原出发,先沿东经106度经线向正北飞行54度,过北极点后再沿西经74度向正南飞行53度可到达纽约,飞行距离为54度十53度之和乘以111公里,也就是约11877公里。若从纽约返回固原,则先沿西经74度经线向正北飞行53度,过北极点后再沿东经106度向正南飞行54度可到达固原,飞行距离也是约11877公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可惜固原目前通航的城市只有银川、西安、重庆、上海、天津和福州这六个城市,根本没有直飞美国的航班。

实际上这次去美国是从北京出发的,北京和华盛顿同处在北半球北温带,没有在同一个经线圈上,最短航行距离是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3.往返飞行时间不一致问题

中美长途航班来回飞行时间相差一到两个小时,也是需要关注的地理问题之一。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往返飞行时间不一致呢?地理学告诉我们,在北半球北纬35度到65度之间有盛行西风带,风力强劲。飞往美国的飞机可以借风力顺风飞行,从而加快航速和减少燃油消耗。飞回中国的飞机,如果受到盛行西风的影响可能会顶风飞行。这也是为什么同一条航线,飞往美国的航班飞行时间要比飞回中国的飞行时间短一到两个小时。

4.跨越大洋问题

UA0808在离开北京以后不会向东直飞,而是向东北方向,大致穿过海拉尔,雅库茨克(Yakutsk),然后向东南方向飞越雷瑟鲁特(Resolute Bay),多伦多(Toronto),水牛城(Buffalo)最后到达华盛顿。这种通过飞越北极上空以减少飞行时间的航线叫做北极航线,也称大圆航线(the great-circle track)。不是多数人们以为的向东走,经太平洋直达美国。这也告诉大家,我们常常所说的大洋彼岸的美国的“大洋”,若从飞机航线跨越的角度说的话,是“北冰洋”,并非“太平洋”。返回时是从纽约出发,航向是先向西北,再向西南,到达北京,从航线图可以看出,跨越的还是“北冰洋”,而不是“太平洋”。

5.气候差异问题

在这次“美国东部时间”的半个月里,太阳直射点是继续向南移动的,对华盛顿、纽约和固原三市而言,正午太阳高度角都是不断减小的,也就是说,仅考虑纬度因素的话,这三地的气温都应该是越来越降低的,且纽约因为纬度最高,按理来说,气温应该最低;固原因为纬度最低,气温应该最高。但感官知觉告诉我,固原在这三地中的气温是最冷的,日温差也是最大的。只是这几天的偶然吗?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冬季平均气温固原在这三地中还是最低的,那么,这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就要从影响气温的因素谈起,一个地方气温的高低除了受纬度因素影响以外,还受到海陆位置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因素、大气环流因素、人类活动因素的制约。固原地处内陆,受海洋影响小,气候的大陆性强,另固原的海拔较高,而纽约和华盛顿地处大西洋沿岸,受海洋影响大,温差小,降水量多,另二者海拔比固原要低1000多米,故它们气温要偏高。这从此期间三地的植物景观也可以直观地反映。从固原出发时,固原的阔叶林已经树叶落尽,树枝光秃秃的,而到达华盛顿时,满目层林尽染。这次培训真是赚大了,过了两个周末(11月5日),也享受了两个层林尽染的时节。

6.美国南北界线问题

华盛顿是美国首都,全称“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它位于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之间的波托马克河与阿纳卡斯蒂亚河汇流处,市区面积178平方千米,特区总面积6094平方千米,人口约60万。华盛顿在行政上由联邦政府直辖,不属于任何一个州。从有关资料获悉,华盛顿原是一片灌木丛生之地,只有一些村舍散落其间。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正式成立,乔治·华盛顿当选为首任总统。当国会在纽约召开第一次会议时,建都选址问题引起激烈争吵,南北两方的议员都想把首都设在本方境内。国会最后达成妥协,由总统华盛顿选定南北方的天然分界线——波托马克河畔长宽各为16千米的地区作为首都地址,并请法国工程师皮埃尔·夏尔·朗方主持首都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新都尚未建成,华盛顿便于1799年去世。为了纪念他,这座新都在翌年建成时被命名为华盛顿。

华盛顿纪念碑

在华盛顿培训学习期间,我们住在郊区,学习地在乔治梅森大学,每天往返都要经过波托马克河,由于了解到其是美国南北方的天然分界线,所以我便对它多了一分关注和留意。虽然在西方经典音乐、绘画中,很难找到以波托马克河为题材的著名作品。然而,历史注定要让波托马克河成为举世瞩目的河流,因为它穿越美国首都华盛顿了,因为它成为美国南北分界了。

7.华盛顿的绿化问题

赴美之前,从有关资料获悉“,华盛顿原是一片灌木丛生之地,只有一些村舍散落其间”,想到这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也就不难理解它是“一片灌木丛生之地”了。但到华盛顿实地一看,给我最深的印象却是,郊区森林高大茂密,植被从高大乔木到低矮灌木再到藤本植物和草类,盘根错节,密密麻麻,郁郁葱葱,景观俨然热带雨林,看不出有任何人工种植、修剪的痕迹,全然是一派原始森林的状态。坐在大巴里,望着车窗外绵延数十公里的森林,好像游走在原始风貌的森林公园,高速公路像是砍伐了森林后修建出来的。令人难以置信的这是在大陆性气候区穿行。这让我对北美温带大陆性气候刮目相看,也颠覆了此前对华盛顿的认知。华盛顿的市区虽然没有郊区那种原始状态的绿,但植被覆盖率之高依然令人称奇,宽阔的草坪、温带落叶阔叶林中各种树木形成的绿色满目皆是,整个城市似乎就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难怪被誉为花园城市和森林中的首都。华盛顿的绿化如此之好,我想除了有来自大西洋水汽的自然滋润之外,一定也离不开美国人的长期不懈努力,这点值得我们点赞学习!

8.纽约曼哈顿的街道走向问题

纽约曼哈顿

到纽约不能不去曼哈顿。我对曼哈顿的最初了解是关于一道曼哈顿悬日地理试题开始的,那道试题写道:“曼哈顿悬日是指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在每年的12月5日和1月8日前后,日出时阳光会洒满曼哈顿所有特定朝向的街道。”显然,我们来的不是看“悬日”的时候,难以一睹曼哈顿悬日“芳容”。我们知道:春分日(3月21日前后)至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太阳是东北升、西北落;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太阳是正东升、正西落;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至次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太阳是东南升、西南落。当然,落日的余晖也会贯穿曼哈顿这些特定朝向的街道,并且是以夏至日为对称点的两个日子。由此不难推知,这些出现曼哈顿悬日景象的街道走向应该是呈西北——东南走向的。

(二)教育视野方面:一次非同凡响的跨国培训

本次在美国东部华盛顿和纽约两地的培训与学习,收获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的地理专业能力提升、课程资源开发以外,亲眼目睹了美国大、中、小学以及幼儿教育状况,对美国开放、多元、包容的办学和教育理念有了切身感受,对一些先进教育理论有了重新认识,这对自己教育视野的开拓、教育理论的提升、教育观念的改变等都是前所未有的。

1.对美国基础教育有了基本认识

中国和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究竟有哪些差异?美国教育有哪些特别之处?通过本次实地参观、访问、培训、学习,并查阅有关资料,以下几点令人印象深刻。

这次参观访问的美国的中小学,只有在纽约军事学院看到学生统一制服,其他一般对学生的着装没有要求。学生的穿着也是五花八门,带洞的牛仔裤、T恤衫、休闲装、运动装……甚至假发、口红也屡见不鲜,学生都可以秀出自己的个性。

走班制:美国高中选课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课程安排注重因材施教,采用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所谓走班制,就是不给学生安排固定教室,而按学科划分教室,学生上什么课就在课间到什么学科的教室去。通常,每位教师上课的教室是固定的,上课时间也是固定的。如果每位教师只担任一门同年级、同水平的课程,他一天所上的数节课内容就完全一样。选修这门课的学生就可在多种听课时间里进行选择,避免它与自己学习的其他科目发生时间冲突。

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以听的一节高三历史课为例,老师要求学生课前自行阅读教材,自己总结内容,课堂上老师只是简要串讲,然后引用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或扮演不同角色,没有统一的答案,特别注重思维的发散、见解的开放。美国的中学很重视历史教育,虽然美国的历史还不到300年,但是学校里的历史教科书却比一本字典还要厚,他们的历史教育,不仅仅是单例历史事件,同时可能有好几派历史学家对事件的不同观点,因为他们知道历史向来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容易片面,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历史,更多是讨论式的教育,相比中国的历史教育,其趣味性要强得多。

美国学生的写作训练无处不在,包括数学、科学等课程也需要大量的写作论述,老师会经常通过要求写点评,读后感、写教学反馈的方式让学生无形中进行大量的写作训练,还有经常性的相互修改作文,让学生通过挑别人的毛病,从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再辅以大量的阅读,提高写作素材和手法的积累,都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相对美国的语文,美国的数学和科学教学,要比中国依赖计算器,心算两位数以上的加减法或乘法,对他们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甚至有些初中还在教九九乘法表,一些学生读完中学,还无法完成稍微复杂一点的四则运算和方程,这也是很多中国小留学生理科特别突出的原因,因为美国的数学基础教育真的很简单,也没有所谓的题海战术。

由于美国是移民国家,族裔众多,所以一直强调文化的多样化,其目的就是让不同背景的人相互学习对方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世界观和历史观,如果学生能充分分享一些自己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和见解,往往是很受欢迎的。比如课堂上如果涉及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时,老师会要求中国籍的学生来解读这个问题,但很多父母的目的直接就是希望下一代当美国人,而忽略了对本族、本国文化的学习与体验,往往导致很多小留学生缺乏对自身文化的了解,无从分享,是很可惜的。

美国的课堂给人“自由散漫、乱糟糟”的感觉,教室的环境也异彩纷呈,物品摆放不怎么整齐划一,课堂里学生站着、坐着、躺着、趴着,各种姿势都有,非常的随便,美国人特别注重个人的舒适感,因此也不会介意别人的仪态。这里的老师、学生都很随意。

美国的中小学大都实行小班化教学,一般来说,人数介于3~26人之间,师生比1∶18左右,适度的班级人数,有利于增加师生交流,控制教学节奏。同时教室的空间显得相对较大,桌椅摆放灵活,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可以说小班化教学是一种工业化色彩较少,人性化色彩更浓的教育。学校人数规模也不大,我们参观访问的几所中小学、幼儿园,人数少者22个学生8个老师,人数最多者也仅400人左右。

美国的学校是极其注意保护学生隐私的,考试分数就是学生的隐私,老师从不公布学生成绩,就是张榜,也用学号取代姓名。对于犯错学生,学校总是能给他们改过的机会,不会随意曝光。学生犯错,基本都局限在当事人范围内解决问题,除非发生严重伤害事件,否则外界是很难知晓的。我们在参观访问时,多次被提醒,未经允许,不可对学生个体照相。在教学楼道,我们看到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储物柜,用来存放书本或私人物品。

美国有形式多样的开放日(Open house),开放日的形式可谓千奇百怪,我们在参观纽约一所高中那天,正值睡眠日,所以学生大多穿着睡衣裤到校上课、活动。

2.对布鲁纳的教育理论有了深刻领会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中学教育教学的老教师,知道和了解一些教育理论,但未必真正深刻领会。本次培训,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的教育理论在多个教授的引导下,使我获益颇多。作为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对人类知觉特征、概念获得以及思维过程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他提出的发现学习理论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我启示较大的有以下几点:第一,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是每个老师的终极使命。布鲁纳强调“课程设计要增加教材本身的趣味性”。其实所有的学科本身就有趣味,都有美感。学习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数学有逻辑之美,物理有规律之美,化学有构建之美,语文有文字之美,生物有绚烂之美,音乐有韵律之美,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每一个老师需要在授课中引导这种美感、发现这种美感,而不是通过外来刺激破坏这种美感。只有美的东西,才能激发内心真正的学习动力,并形成快乐。第二,刺激学习的最好手段是教学内容和材料,而非其他辅助手段。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第三,一个好的课程设计,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传递知识结构。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全方面阐释了自己结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学习不但应该把我们带往某处,而且还应该让我们日后再继续前进时更为容易。”也就是说不仅要教内容,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而学会如何去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掌握知识的结构。所谓结构,就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规律,布鲁纳认为每门学科都有它的基本结构,这是必须掌握的科学因素,应该成为教学的中心。

3.对现代教育理念有了切身感受

美国的教育之所以在当今世界各国名列前茅,是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的。通过两周的学习和培训,获得了几点启发,有一些感受。

(1)倡导合作

不管是在乔治梅森大学、新泽西城市大学,还是一些中小学校,教授们不仅介绍了美国的教育理念,而且就如何引发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如何通过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与我们进行了互动交流。更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在培训我们时,自然而然地就引入这种合作方式,比如往往把我们20人分成了4个或五个小组,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完后又提问“为什么我要给大家做这样一个练习呢?”这些都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我们国内也在倡导课改新理念,也在推行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但在培训教师过程中,专家多为一言堂。这里教授的培训不是空谈理论,如何要合作学习,如何要通过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而是培训本身就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以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问题来提问,老师们切身感受到了这种教学方式的效率和魅力,这不正是我们在教师培训中要好好借鉴的吗!

(2)“做中学”

在我们进行教育理论培训的两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就是“做中学”,给我们授课的所有教授几乎都讲到了它。六顶思考帽的主要功能在于为人们建立一个思考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按照特定的程序进行思考,可以极大地提高效能,降低成本(节省会议与决策时间),使我们将思考的不同方面分开进行,取代了一次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集中分析信息(白帽)、利益(黄帽)、直觉(红帽)以及风险(黑帽)等,使人们可以依次对问题的不同侧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考虑。如同彩色打印机一样,先将各种颜色分解成基本色,然后将每种基本色打印在相同的纸上,最终得到对事物的全方位“彩色”思考。在学习“六顶思考帽”理论时,我们就是在“做中学”的,每个人担任其中的一个环节和角色。通过这个角色扮演,不仅深刻地体会了“做中学”的深层次含义,而且我们在实践着“做中学”。

(3)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好几位教授在授课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批判性思维,美国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上鼓励学生不盲从任何权威,不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但有自己的观点不等于胡说,而是要有依据,也就是说美国教育中不过分注重是什么观点,而关注这个观点是如何得出的——这不就是一种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吗,这些渗透于学生中,让他们从小就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去思维,去做。

(4)鼓励创新

纽约军事学院华人张洁校长在给我们对比中美教育差异时讲道,中国的学生是花朵,适合在花园,是圈养;美国的学生是种子,适合在野外,是放养。中国的学生有园丁伺候,而且被园丁修剪得整齐划一,缺乏个性;美国的学生更像是火炬,美国的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美国教育鼓励有创意的想法,学校和教师、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思想不受束缚。正是创新意识的培养,造就了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正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美国引领着世界科技的发展,站在当今世界科技的最前沿。

三、对行业发展的建议

(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教育的开放和多元化,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有许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毕竟每个国家国情不一,文化传统、社会环境也存在差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中国的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学以致用等教育理念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不过时,我们对中国教育充满自信。

(二)通过学习与培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与美国在教育理念上的一些差距,应该积极借鉴美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学习它们的先进教学技术和方法、办学理念,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开放性学习。

(三)“百闻不如一见”,愿相关部门创造条件,提供平台,让更多的教师能“走出去”领略异国他乡的教育状况,感受另外一种教育精彩,建构国际教育视野,从而提升课程开发和专业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本文(部分)已发表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年第4期】

附:培训学习照片:

赴美航线图

欣赏美国学生习作

聆听专家讲课

小组合作“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