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正当好年华·人物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袁杰的“珍品”

人物简介:袁杰(1924—1994),陕西汉中人,1944年10月参加工作,1966年从部队转业至石嘴山工作。先后任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宁夏七十九工程处革委会副主任,石嘴山市文教组组长、宣传组组长,石嘴山市委宣传部部长,石嘴山市政协副主席。

1944年7月,抗日战争到了最后关头,20岁的袁杰初中毕业了,他怀着一腔烈火般的爱国热情,一心想上前线,报效国家。

正当袁杰急于上前线的时候,在杨虎城将军所率领的国民革命军38军做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魏洪涛回洋县探亲。他听说后,连夜找到了魏洪涛,说出了奔赴抗日战场的强烈愿望。魏洪涛看他态度坚决,几经周折,将他带到了杨虎城将军的38军,编入17师50团3营机枪连当战士。

两个月后袁杰被调到师部当文印员,刻蜡版,印材料,宣传鼓动抗日,热情特别高。随后袁杰经培养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到1957年,在长春解放军第二政治学校学习,奠定了马列主义的理论基础。

在他40年的革命和工作生涯里,留下了一个藏满被他视为“珍品”的珍品箱,里面的每一件物品都包含着一个令人听之难忘的人生故事。

一摞几十本的读书笔记

样式、大小、纸张颜色各异的笔记本,散发着沧桑岁月或浓或淡的味道,密密麻麻的笔迹,记录着袁杰学习马列原著的学习心得。《逻辑学》《资本论》……观点鲜明,见解独到,深厚的理论功底,使他在多年从事党的宣传工作中如鱼得水。刻苦学习,使得他的知识面宽、理解能力强,工作效率也比其他人高很多。

有一次,已经晚上十点多钟,他正洗脸准备休息时,电话铃响了。领导让他连夜准备一个材料天明开会要用,劳累了一天的他并没有推辞,而是立即召集来两位同事,将领导的意图传达后,他在躺椅上半坐着,眯着眼睛口述,那两位同事及时记录。从材料的题目、副标题、小标题,然后是正文,一句接一句地脱口而出。观点明确,条理清楚,用词恰当,字字珠玑,略加整理,就是一篇好文章。他们三人工作到深夜三点多钟,圆满完成了领导交办的任务。后来,那位领导对袁杰说,本来是打算安排给其他人写的,但考虑到袁杰的理论功底比较好,对具体情况也了解,能让他更放心。

两张收款单和一张中国人民解放军81021部队的便函

两张收款单是宁夏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财务处开的:一张是袁杰出差返回,及时上交差旅费的余款;一张是袁杰上交使用公家一只火炉、两个弯头、三节烟囱的使用费,总计19元7角1分。便函上是这样写的。

袁杰同志:

6月4日来信收到了。关于1968年从我军借路费一事,我部账目有详细记载。但考虑到你们的生活困难,所欠我部款项,暂不偿还。是否偿还,待以后再定。对你能主动认账,我们表示钦佩。

致,礼!

81021部队落实政策办公室。

1983年7月5日。

三件物证,彰显了他的人格和品德。袁杰对家人也同样严厉。

侄子从老家到宁夏投奔袁杰想找个工作,当时对他来说,也不算多难的事,可他就是不同意。侄子在宁夏苦等了一个多月,他还是不同意,给侄子买些衣物,送侄子上了回老家的火车。当得知在陕西老家工作的妻妹想把工作调到宁夏时,他非常不快,立即逼着妻妹当夜返回了陕西。有领导建议让袁杰妻子担任一个医院的筹建负责人,他坚决反对,坚决把要成的事给搅黄了……为这些事他没少落家人亲朋的埋怨,可不管说得多难听,他还是坚持不该办的坚决不办。

几本《石嘴山文史资料》

只要是袁杰认准的事,就一定干到底,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在政协工作期间,他除了干好分管的工作外,一心一意要编纂《石嘴山文史资料》,这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无经验可供借鉴,全凭自己摸索,困难重重。有人劝他说:“你都是五十奔六十的人了,还费精力和心血搞它,图啥?干好了,没有人说你好,如果出点问题就不好交代了。文字这个东西,不出问题便罢,一旦出问题就不一般,能上纲、能上线。都快离休的人了,你背那个黑锅干啥?”他并没有就此罢手,嘴里说着再考虑考虑,却已经动手干开了。

编纂《石嘴山文史资料》,难度不是一般的大。要人手没人手,要稿件没稿件,如何印刷都得从头学起。困难如同高峰,却还是阻挡不住他前进的脚步。组稿、编稿、校对、印刷,他都是亲自处理。每天从起床忙到熄灯,有时连中午也不休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石嘴山文史资料》终于面世了,并获得了广泛好评。

在他的主持领导下,截止他离休之前,《石嘴山文史料》共编辑出版了四期,其中有他书写的30多篇有史料价值的文章,填补了石嘴山的一项空白。到2000年庆祝石嘴山建市40周年时,《石嘴山文史资料》已编辑出版了十期,这对石嘴山的历史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一张写满字的十六开的普通信纸

信纸第一部分写着“: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问君就取够/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信纸第二部分写着:“人啊人。”三个字下,画了两条作为着重号的曲线。

信纸第三部分写着:“看破红尘三十里/白云明月两悠悠。”

信纸第四部分写着:“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可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信纸第四部分与前三部分有所不同,改楷书为草书,字大而且从容,看来不是一次写的。从这两行字的形态分析,写字人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楷书有些拘谨,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一般,心中似有压抑,而草书则行云流水,洒脱无拘束。

离休不久,袁杰突遭腿伤和疾病的双重打击,一个健壮的人突然只能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产生了悲观情绪。一年多过去了,他的心情才有了很大的转变,先是不断地在纸上写大大小小的“笑”字,后来脸上也出现了笑容。

1994年12月6日,袁杰病逝。按照他生前的嘱托,家人将他的骨灰撒在了黄河和贺兰山,让他与石嘴山这块土地融为一体,实现了他活着建设石嘴山,死后不离石嘴山的夙愿。

(供稿:郑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