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芊的足迹
人物简介:徐芊(1925—2018),山东新泰人。先后任石嘴山市委书记兼任银北地委书记、银南地委书记、自治区党委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1966年1月,徐芊从东北调至宁夏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担任副经理。
那时,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管理着西北五省的所有煤矿,“公司”这种体制在当时是很少见的,这还是全国唯一两个“托拉斯”试点单位之一。
上任刚半年,就在徐芊下定决心,要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大干一场,把这里的工业搞起来时,受到冲击,规划好的蓝图难以实现。1969年他被下放到石炭井矿务局,1970年任革委会副主任。1973年,他担任中共石嘴山市委书记,并兼银北地委书记。
当时,全国都在学“大庆”,盖房子用黄土直接夯起来的“干打垒”,安全性极差。徐芊说:“宁夏是地震高发区,工人的宿舍一定要一砖到顶!”于是工人们住上了一砖到顶的新宿舍,而盖房子的工程却作为违纪事件被层层上报到财政部,甚至惊动了当时主管有关工作的中央领导,派人来调查情况,最后的处理结果是“下不为例”。后来,西北局书记霍士廉到石嘴山实地查看,说那些房子盖得很好。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开展每一项工作几乎都有多多少少的阻力,但徐芊坚持干实事,一旦要追究责任,他甘愿自己站出来承担。
那时,石嘴山的矿工缺口很大,有从农村招来的,还有从全国各地盲流来的人员,很多家属没有户口,没有供应粮,也没有工作和收入,家庭生活困难。为了解决工人们的后顾之忧,徐芊号召大家行动起来,自己动手开荒种地,挖渠灌溉,养禽养畜,改变困难的生活处境。为了解决职工们的子女教育问题,他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建学校的经费。
1972年,经济十分困难,徐芊牵头修建石嘴山至大武口的“石大路”。可修路经费从哪里来?徐芊发动干部职工,每人分3米路段,义务劳动。修路的劳动强度很大,但参加修路的人只能吃到豆腐、萝卜、大白菜,他又想着法子改善生活。他亲自参加劳动,因战争年代腰部受过伤,受凉、受累都会引发旧疾,他便找来一件旧的皮背心穿上接着干。
1975年,徐芊开始着手搞农业。1977年,在小麦淌二水期间,他来到了庙台公社东永固大队,就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进一步调研,大队支部书记李广学知道书记的来意后,召集了几个社员在渠畔的树荫下和书记聊了起来。群众反映水渠不规整,淌水费事不说,还浪费水。不少地因排水不畅变成了盐碱地,而且像这样的地面积不小,还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这类地要么春天不坐苗,要么抽穗早,忙活一年下来,收成难保,不少地因此变成了生荒地。
听完后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决心搞一场万人百机大会战。麦收后,市委发出号令,举全市之力,实施庙台万人百机会战,开启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局面。市直机关、厂矿、学校、商业、部队等组织机械和人力开进了庙台公社的生产队,一场声势浩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展开。
徐芊把办公室搬到了庙台公社,一边处理日常工作,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劳动。他常常在处理完案头工作以后,扛着铁锹来到工地,拉架子车的队伍里有他,推土机、筑埂机、拖拉机、翻斗车、手扶、架子车的轰鸣声中也有他。历经半个多月,通过开沟挖渠搞条田,见荒垦荒,实现了沟通、渠通、路通、田平,沟直、渠直、路直、田埂直,达到改土治水,治理盐碱,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目标,为加速庙台公社农业机械化打下了基础。
参加革命工作60多年,徐芊在石嘴山工作时间虽不长,但他把许多足迹留在了石嘴山的大地上,有些可能连徐芊自己都忘记了,石嘴山的老百姓却永远不会忘记。
(供稿: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