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文物里的中国史07:宋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變法圖強:Richer, Stronger, Better!

北宋中期,為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一些改革家開始着手變法,從而引發黨爭,給北宋中後期的政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就在貪污嚴重的北宋中後期,出現了清官包拯。

國庫捉襟見肘

北宋建立以後,一方面削弱藩鎮的權力,另一方面加強中央禁軍的實力,並通過分割職權、兵將分離等措施控制禁軍。

但是,這些措施不僅削弱了對抗外敵的能力,更使朝廷耗費大量的錢財,尤其遇到邊患時,軍費開支更為龐大。此外,宋代文官人數不斷膨脹,國家重大慶典和紀念日的鋪張奢靡,都使北宋國庫捉襟見肘。

而就在厚養禁軍、文官,需要大量賦稅之際,北宋卻不設田制,導致土地兼併嚴重,兵變和民變此起彼伏。在這樣的背景下,北宋中期,一些朝廷官員開始進行變法。

慶曆新政

首先開始的是在公元1403年,即宋仁宗時期,由范仲淹等人主持的「慶曆新政」。主要目的是澄清吏治、富國強兵和厲行法治。

范仲淹像

但是,變法觸犯到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受到強烈抵制。最後新政失敗,范仲淹等人被貶謫(zhé,降職)。

王安石變法

公元1068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宰相,再次變法改革。目的是通過一系列「理財」和「整軍」措施,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現狀,最終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但是,變法實施的十五年中,自始至終存在不少阻力,加上新政在設計和施行上也存在着弊端,王安石也因此下野。宋神宗死後,所有新法都遭到廢除。

《大駕鹵簿圖》(局部)

北宋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鹵簿」是君王專用的儀仗。該圖描繪了皇帝前往東京(即開封)城南青城祭祀天地時的宏大場面,是研究宋代輿服、儀仗、兵器、樂器等的極為難得的形象資料。

黨爭

北宋中後期出現的黨爭,其中大規模的兩次都由變法導致。一黨支持變法,一黨反對,一方得勢就清洗排斥另一方。

例如,宋徽宗聽信宰相蔡京之言,將元祐年間反對王安石新法的司馬光、文彥博、呂公著、蘇轍、蘇軾等舊黨309人,列為「元祐奸黨」,立碑於端禮門,又下令在全國刻碑立石。這些碑叫作元祐黨籍碑,是北宋激烈黨爭的一個見證。

《泰山神啟蹕回鑾圖》

傳為宋人繪

為泰山岱廟天貺(kuàng)殿壁畫。該圖描繪泰山神出巡回鑾的盛況,場面宏大,人物眾多,造型極為生動。

融水元祐黨籍碑

南宋

宋徽宗即位後,宰相蔡京以推崇新法為名,將自己的政敵和反對新法的人定為「元祐奸黨」,刻石榜示天下。後來宋徽宗下令銷毀全部刻石。現存兩塊「元祐黨籍碑」均是南宋時重刻的。圖中拓片原碑出自廣西融水,刻於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

官人社會

重文輕武是宋朝政治的一個特點。宋朝廣開科舉入仕之門,大批文人為官,加上太祖、太宗等皇帝又厚待文人,「學而優則仕」就成為了真理。

當時上至天子,下至平民,大都認定官稱才是對人的尊稱。皇帝自封為「官家」,官府小吏被呼為「官人」,富豪被稱為「員外」,醫生則謂之「郎中」、「大夫」,在茶坊酒肆跑堂的叫做「博士」,妻子要尊稱丈夫為「相公」或「官人」,可謂是舉國皆「官」了。

《大駕鹵簿圖》(局部,文官)

北宋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駕鹵簿圖》(局部,武將)

北宋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貪污問題嚴重

到了北宋中後期,官員貪污問題嚴重。宋太宗和宋真宗都制定嚴格法律,還分別撰寫過《戒石銘》和《文臣七條》,訓誡臣子不可貪贓枉法,可是貪污仍然屢禁不止,更何況官員可以用烏紗抵罪,那就更加有恃無恐。

清官包拯

宋代承襲唐代制度,設御史台諫院。御史台負責糾察百官,肅正綱紀,更可彈劾包括宰相在內的所有官員;諫院負責向皇帝進諫。宋真宗以後,御史可上言朝政,諫官可參劾百官。

宋代不少著名人士都曾出任過御史台和諫院的長官,但能夠名傳千古的只有包拯。包拯知開封府期間,治政剛嚴,對高官貴戚決不手軟,但對普通百姓則給予方便,過去百姓訴狀不許入府衙大門,包拯一改舊例,允許訴訟者徑到大堂自陳曲直。

包拯「包青天」之名,在當時就已遠播海內外。他去世後,有關他的事跡被編寫成戲曲小說,流傳至今。

包拯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