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格思考法:看古今大师如何突破传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主動耕涉無人地帶

1998年開始,我在香港大學籌辦了好幾年“李韶社會經濟考察計劃”。在這個計劃裏,70多位中國內地、美國及本港的大學生,在暑期裏滙集到香港一個多月,從事對參與者要求頗高,也對他們的創意成長確切裨益的學習活動。

學習活動包括許多方面,但核心的環節是讓同學分成四人小組,每組選擇參與一個在香港社會、經濟、民生或文化等領域的專題考察活動,活動偏重親身的實踐體驗與第一手的深入觀察,資料上的翻查發掘只屬輔助性質。

每年的首次全體聚會裏,我總不厭其煩提醒參與的同學,他們將來在終生學習與事業旅途裏,往往要涉足從未有人到過的境域。設計這些社會經濟考察行動的目的,就是讓同學們通過艱辛而愉快的探索經歷,學懂怎樣去面對嶄新的挑戰。

記得我曾舉過其中一個考察專題“香港的貨櫃運輸業”為例。在這個專題裏,小組的同學要到香港貨櫃碼頭(HIT)裏去蹲點實習、考察。我對同學說:“在這機構裏你會找到兩個對你的考察活動較有幫助的部門:其中一個是公關部─它應能較迅速地向你展示這龐大機構的概略全景,但由於這部門負責的工作特質,能夠提供的資料也必有局限。另一個是人力培訓部─它應能較準確地告訴你,貨櫃碼頭上不同的工作崗位是怎樣具體操作的;這方面的資訊當然也不可缺,但既然你們不是要到貨櫃碼頭上去任職,這也不會是你們考察的最終焦點。你們希望研究的,或許會是某個運作程序可以怎樣改進,或許是貨櫃運輸業內人士對事業的憧憬、體驗與反思,或許是這碼頭與在它周際的各種協作環節,例如託運客戶或貨櫃車司機等方面的互動關係。這些,培訓部門都難以向你們耳提面命,得由你們自己創出辦法,去深入探究。你們或許會想到,大學裏總有研究貨櫃運輸的專家吧?有是有的,甚至或有人曾編寫關於這行業的專書,但相信即使是他,也不可能曾在貨櫃碼頭上蹲過多少時日,要他對你們研究的題目加以點撥,也只可能提供一些疏隔而抽象的想法。這些專家與部門,就像位於三角形上的三個頂點,而你要深入鑽研的,卻是三角形中間某處的無人地帶。誰能說呢?過了一個月,可能在這個課題的某個小小方面,你們反成為了頂尖的權威!”

在這個考察過程裏,既不可能有專家導師亦步亦趨,也不會有行動手冊可供按圖索驥,同學們就是要走進那渾茫境域,去重新鍛煉涉足榛莽的能耐,學懂忍受一時的朦朧,甚至能樂在其中,直至柳暗花明。在這過程裏,當然別要因煩躁與惶惑而亂抓稻草,滿足於粗陋、浮淺,甚至虛假的答案。

希望在這學習行動裏讓同學重拾的心理質素,便是濟慈(J. Keats)所說的“負的能量”,是在創新行動裏終能找到“第三隻眼睛”的先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