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自1982年成立至今,在精神健康服務方面一直以來不遺餘力,數十年來,見證着香港精神健康服務的發展和整合。本處一直持守與時並進,以創新服務回應精神復元人士及家屬的需要,和他們同行復元路的使命。因此,我們在提升服務之專業質素上,也不斷作出創新嘗試及努力,力求所提供的服務顯出效果,協助復元人士的生活更加充實、生命不斷向前。
過去的精神健康服務偏向以醫療為主導,只着重用藥及病徵控制,患者很難脫離「病人」的身份與角色,彷彿患上精神病後再無前途可言。近年來精神健康服務已大為進步,十分重視社區復康的服務,重視復元人士重投社區,正常生活,因此設立很多不同之社區服務,醫療系統亦較前重視與社區康復服務的互相協作。然而,要讓不同病情的康復者病情減少反覆,真正能在社區過着充實、有意義、滿足的生活,社區服務仍須不斷優化,及致力為復元人士創造正面的環境。在此背景下,近年在精神健康服務中出現「復元模式」這較新的服務概念,此模式在外國擁有令人矚目的研究實證,即使嚴重精神病的患者也能因此而復元。
愛羣約在數年前已開始以不同形式研習復元模式,及嘗試在本機構之精神健康服務中實踐,包括在活動、中心文化、及個案工作方面,亦累積了一點經驗和體會。本處的精神健康綜合服務十分重視個案服務,故一直都十分看重提升同工的專業輔導技巧,過去數年中,大部分精神健康綜合服務的社工,已接受認知行為治療的基礎訓練,並普遍應用於小組及個案工作中,感覺其中技巧與工具頗易掌握,亦十分實用。後來認識復元的概念,亦被其優勢的視角吸引。
針對復元模式在個案工作的應用,愛羣在2014至2015年間,邀請到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黃富強教授合作,嘗試將復元模式結合認知行為治療應用於輔導復元人士上,並作成效研究。此計劃由黃教授擔任顧問和提供督導,愛羣之精神健康綜合服務共有九位專業社工參與,計劃為期超過一年半。在本計劃期間,每位參與社工須將所學最少應用於三個個案上,並每月參與督導小組,接受臨床督導。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復元模式的認知治療介入,研究結果反映成效正面,故希望跟業界同工分享這計劃的成果,將參與同工於個案工作應用復元模式的認知治療介入理念及工具的經驗,匯集成書,與精神健康服務業界同工及伙伴分享,期望能有拋磚引玉的效應,令協助精神病患者復元的專業工作,能得到進一步的肯定和及發展,也能鼓勵業界繼續累積相關的專業知識、經驗和智慧,一同努力提升精神健康服務的專業水平。在這裡衷心感謝黃富強教授的指導,和參與本計劃之同工及督導主任的努力,亦多謝協助物色對照組個案的同工們之配合,使本計劃得以成功。更重要的,是十分感謝書中的每位復元人士,願意將他們的故事與讀者分享,讓自己的經歷和成長,成為其他人的祝福。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
精神健康綜合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