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独生子女容易形成的消极心理
如前所述,独生子女各方面的家庭生活条件是优越的,他们的身心发展是良好的。北京市曾对两所学校中的412名独生子女做过一次对比调查,发现独生子女中三好学生占14%,而非独生子女只占8.5%;独生子女任大、中、小队干部和班干部的占50%,而非独生子女只占29.4%。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分别对5~6岁的35名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进行了标准智力水平的认识能力测查,设计了20个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的问题。测试结果是独生子女的正确率比非独生子女高,独生子女平均答对18.1题,非独生子女平均答对15.8题。经统计处理两者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同时,他们又设计了7个测查幼儿园智力水平的小实验,以测查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结果独生子女的成绩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平均得33.6分,非独生子女平均29.09分。经统计检验,两者差异也是显著的。
据有关方面的调查表明,独生子女80%以上的身高超过非独生子女,90%以上的体重也超过非独生子女。
以上事实说明,独生子女在德、智、体诸方面都优于非独生子女,或者说,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具有更好的得到发展的条件和可能。
但是,独生子女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弱点,即消极心理,这也是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必须引起家长们的重视。
(一)娇气
独生子女娇气的主要表现是:(1)挑吃。专门挑最好的吃,自己觉得不好吃的就不吃。在上学的路上、学校的门口,甚至在学校经常看到扔掉的油饼、面包、香肠等;在学校用餐的学生饭菜随便倒。据调查,挑吃的独生子女占70%,非独生子女占40%。(2)挑穿。小小年纪开始就和别的孩子比穿,见别人穿的衣服自己喜欢,就向父母要求买,不给买就哭闹。据调查,挑穿的独生子女占27%,非独生子女占10%。(3)怕苦。怕热、怕冷,更怕走路。最主要的是怕困难,缺乏同困难做斗争的精神,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
(二)偷懒
很大一部分独生子女在家里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什么活都不干,床铺由父母收拾,衣服由父母洗,甚至书包都由父母整理;在学校,学习上懒得动脑,有的甚至懒得写作业,抄作业和雇同学写作业的现象在不少同学中发生。
(三)自私
独生子女是家庭之“最”,有最好吃的食品,有最好的衣服穿,入学前还有最好的玩具玩。这样,他们在头脑里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概念:“最大的”“最好的”就是“我的”,形成独占一切的心理,因此私心比较重。
(四)任性
任性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在家里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达不到目的就哭闹,甚至摔东西,以此来威胁父母。孩子一哭闹,父母就让步,孩子便自认为得法,便反复用这种办法来对付父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结果是越来越任性。上学后不容易合群,纪律约束不了他们的不良行为,往往是我行我素。同学碰他一下,闹起来没个完,不去上课,中午也不吃饭,还得由老师去哄,这在小学不是奇事。
(五)生活自理能力差
有的孩子已经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还由父母穿衣服、系鞋带,晚上还要接尿。中学生不会洗衣服,不会自己做饭吃,离开父母只能吃方便面的不是个别。
(六)不合群
独生子女因为家里没有兄弟姐妹,在家里是独自成长起来的,这种特定的生活环境容易使其形成孤僻、不合群的性格,缺少合群生活的习惯和经验。
应该指出的是,不是所有的独生子女都有这些消极心理,也不是一个独生子女身上都反映出这些消极心理,这应具体分析,关键取决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独生子女的消极心理,其消极性是很大的,从近处讲,在家不好管理,在学校老师难以教育;从长远讲,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及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应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