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阿含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阇尼沙经[76]

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那提揵稚住处[77]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尊者阿难在静室坐,默自思念:甚奇!甚特!如来授人记别[78] ,多所饶益。彼伽伽罗大臣命终,如来记之:此人命终,断五下结,即于天上而取灭度,不来此世。第二迦陵伽,三毗伽陀,四伽利输,五遮楼,六婆耶楼,七婆头楼,八薮婆头,九他梨舍㝹,十薮达梨舍㝹,十一耶输,十二耶输多楼,诸大臣等命终,佛亦记之:断五下结,即于天上而取灭度,不来生此。复有余五十人命终,佛亦记之:断三结,淫、怒、痴薄,得斯陀含,一来此世便尽苦际。复有五百人命终,佛亦记之: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极七往返,必尽苦际。有佛弟子处处命终,佛皆记之:某生某处、某生某处。鸯伽国、摩竭国、迦尸国、居萨罗国、拔祇国、末罗国、支提国、拔沙国、居楼国、般阇罗国、颇漯波国、阿般提国、婆蹉国、苏罗娑国、乾陀罗国、剑洴沙国,彼十六大国[79] 有命终者,佛悉记之。摩竭国人皆是王种、王所亲任,有命终者,佛不记之。

尔时,阿难于静室起,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我向于静室默自思念:甚奇!甚特!佛授人记,多所饶益,十六大国有命终者,佛悉记之,唯摩竭国人,王所亲任,有命终者,独不蒙记。唯愿世尊当为记之!唯愿世尊当为记之,饶益一切,天人得安!又佛于摩竭国得道,其国人命终,独不与记。唯愿世尊当为记之!唯愿世尊当为记之!又摩竭国瓶沙[80] 王为优婆塞,笃信于佛,多设供养,然后命终,由此王故,多人信解,供养三宝,而今如来不为授记。唯愿世尊当与记之,饶益众生,使天人得安!”尔时,阿难为摩竭国[81] 人劝请世尊,即从座起,礼佛而去。

尔时,世尊着衣持钵,入那伽城乞食已,至大林处,坐一树下,思惟摩竭国人命终生处。时,去佛不远,有一鬼神,自称己名,白世尊曰:“我是阇尼沙!我是阇尼沙!”

佛言:“汝因何事,自称己名为阇尼沙[82] ?汝因何法,自以妙言称见道迹?”

阇尼沙言:“非余处也。我本为人王,于如来法中为优婆塞,一心念佛而取命终,故得生为毗沙门天王太子。自从是来,常照明诸法,得须陀洹,不堕恶道,于七生中常名阇尼沙。”

时,世尊于大林处随宜住已,诣那陀揵稚处,就座而坐,告一比丘:“汝持我声,唤阿难来。”

对曰:“唯然!”即承佛教,往唤阿难。

阿难寻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而白佛言:“今观如来颜色胜常,诸根寂定。住何思惟,容色乃尔?”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汝向因摩竭国人来至我所,请记而去。我寻于后,着衣持钵,入那罗城乞食,乞食讫已,诣彼大林,坐一树下,思惟摩竭国人命终生处。时,去我不远,有一鬼神,自称己名,而白我言:‘我是阇尼沙!我是阇尼沙!’阿难!汝曾闻彼阇尼沙名不?”

阿难白佛言:“未曾闻也。今闻其名,乃至生怖畏,衣毛为竖。世尊!此鬼神必有大威德,故名阇尼沙耳[83] 。”

佛言:“我先问彼:‘汝因何法,自以妙言称见道迹?’阇尼沙言:‘我不于余处,不在余法。我昔为人王,为世尊弟子,以笃信心为优婆塞,一心念佛,然后命终,为毗沙门天王作子,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极七往返,乃尽苦际。于七生[84] 中,常名阇尼沙。一时,世尊在大林中一树下坐,我时乘天千辐宝车,以少因缘,欲诣毗楼勒[85] 天王,遥见世尊在一树下,颜貌端正,诸根寂定,譬如深渊,澄净[86] 清明,见已念言:我今宁可往问世尊,摩竭国人有命终者,当生何所?又复一时,毗沙门王自于众中,而说偈言:

我等不自忆,过去所更事;

今遭遇世尊,寿命得增益。

“‘又复一时,忉利诸天以少因缘,集在一处。时,四天王各当位坐,提帝赖咤在东方坐,其面西向,帝释在前。毗楼勒天在南方坐,其面北向,帝释在前。毗楼博叉天王在西方坐,其面东向,帝释在前。毗沙门[87] 天王在北方坐,其面南向,帝释在前。时,四天王皆先坐已,然后我坐。复有余诸大神天,皆先于佛所,净修梵行,于此命终,生忉利天,增益诸天,受天五福:一者天寿,二者天色,三者天名称,四者天乐,五者天威德。时,诸忉利天皆踊跃欢喜言: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尔时,释提桓因知忉利诸天有欢喜心,即作颂曰:

忉利诸天人,帝释相娱乐;

礼敬于如来,最上法之王[88]

诸天受影福,寿色名乐威;

于佛修梵行,故来生此间。

复有诸天人,光色甚巍巍;

佛智慧弟子,生此复殊胜。

忉利及因提[89] ,思惟此自乐;

礼敬于如来,最上法之王[90] 。’

“阇尼沙神复言:‘所以忉利诸天集法堂者,共议思惟,观察称量,有所教令,然后敕四天王。四王受教已,各当位而坐。其坐未久,有大异光照于四方,时忉利天见此异光,皆大惊愕:今此异光,将有何怪?余大神天有威德者,皆亦惊怪:今此异光,将有何怪?时,大梵王即化作童子,头五角髻,在天众上虚空中立,颜貌端正,与众超绝,身紫金色,蔽诸天光。时,忉利天亦不起迎,亦不恭敬,又不请坐。时,梵童子随所诣坐,坐生欣悦[91] ;譬如剎利水浇头种,登王位时,踊跃欢喜。其坐未久,复自变身,作童子像,头五角髻,在大众上虚空中坐,譬如力士坐于安座,嶷然不动,而作颂曰:

调伏无上尊,教世生明处;

大明演明法,梵行无等侣;

使清净众生,生于净妙天。

“‘时,梵童子说此偈已,告忉利天曰: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92] 。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遍远闻[93] 。具此五者,乃名梵音。我今更说,汝等善听!如来弟子摩竭优婆塞,命终有得阿那含[94] ,有得斯陀含[95] ,有得须陀洹[96] 者,有生他化自在天者,有生化自在天[97] 、兜率天、焰天、忉利天、四天王者,有生剎利、婆罗门、居士大家,五欲自然者。时,梵童子以偈颂曰:

摩竭优婆塞,诸有命终者,

八万四千人,吾闻俱得道。

成就须陀洹,不复堕恶趣,

俱乘平正路,得道能救济。

此等群生类,功德所扶持,

智慧舍恩爱,惭愧离欺妄。

于彼诸天众,梵童记如是,

言得须陀洹,诸天皆欢喜。

“‘时,毗沙门王闻此偈已,欢喜而言:世尊出世,说真实法,甚奇!甚特!未曾有也。我本不知如来出世,说如是法,于未来世,当复有佛说如是法,能使忉利诸天发欢喜心。

“‘时,梵童子告毗沙门王曰:汝何故作此言:如来出世,说如是法,为甚奇!甚特!未曾有耶[98] ?如来以方便力说善不善,具足说法而无所得,说空净法而有所得。此法微妙,犹如醍醐[99]

“‘时,梵童子又告忉利天曰: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当更为汝说。如来、至真善能分别说四念处。何谓为四?一者内身身观,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内外身观[100] ,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101] 。受……意……法观亦复如是,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内身观已,生他身智;内观受已,生他受智;内观意已,生他意智;内观法已,生他法智[102] 。是为如来善能分别说四念处。

“‘复次,诸天!汝等善听!吾当更说,如来善能分别说七定具[103] ,何等为七?正见、正志[104] 、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105] 、正念,是为如来善能分别说七定具。

“‘复次,诸天!如来善能分别说四神足,何等谓四?一者欲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二者精进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三者意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四者思惟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106] ,是为如来善能分别说四神足。

“‘又告诸天:过去诸沙门、婆罗门以无数方便现无量神足,皆由四神足起;正使当来沙门、婆罗门无数方便现无量神足,亦皆由是四神足起;如今现在沙门、婆罗门无数方便现无量神足者,亦皆由是四神足起。时,梵童子即自变化形为三十三身,与三十三天一一同坐,而告之曰:汝今见我神变力不?答曰:唯然已见。梵童子曰:我亦修四神足故,能如是无数变化。时,三十三天各作是念:今梵童子独于我坐而说是语,而彼梵童一化身语,余化[107] 亦语;一化身默,余化亦默。

“‘时,彼梵童还摄神足,处帝释坐[108] ,告忉利天曰:我今当说,汝等善听!如来、至真自以己力开三径路,自致正觉。何谓为三?或有众生亲近贪欲,习不善行,彼人于后近善知识,得闻法言,法法成就,于是离欲、舍不善行,得欢喜心,恬然快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如人舍于粗食,食百味饭,食已充足,复求胜者;行者如是,离不善法,得欢喜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是为如来自以己力开初径路,成最正觉。又有众生多于嗔恚,不舍身、口、意恶业,其人于后遇善知识,得闻法言,法法成就,离身恶行、口意恶行,生欢喜心,恬然快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如人舍于粗食,食百味饭,食已充足,复求胜者;行者如是,离不善法,得欢喜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是为如来开第二径路。又有众生愚冥无智,不识善恶,不能如实知苦、集、尽、道[109] ,其人于后遇善知识,得闻法言,法法成就,识善不善,能如实知苦、集、尽、道,舍不善行,生欢喜心,恬然快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如人舍于粗食,食百味饭,食已充足,复求胜者;行者如是,离不善法,得欢喜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是为如来开第三径路。’”

时,梵童子于忉利天上说此正法,毗沙门天王复为眷属说此正法,阇尼沙神复于佛前说是正法,世尊复为阿难说此正法,阿难复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是正法。

是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110]


[1] 长阿含经卷第五……典尊经:高丽藏原作“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五,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第一分典尊经第三”等三十一字。

[2] 罗阅祇耆阇崛山: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译作“王舍城之灵鹫山”,《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译作“王舍城鹫峰山”。罗阅祇,又译作王舍(城)、罗越,乃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都城。耆阇崛山,又音译作耆阇多山、崛山,意译为灵鹫山、鹫头山、灵山,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的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圣地,为王舍城五山之一。《大智度论》卷三对“鹫头”名之来源,一说山顶似鹫,王舍城人故共传言鹫头山;一说王舍城南尸陀林中有死尸,诸鹫常来啖食,食毕即还山头,时人遂名鹫头山。

[3] 执乐天般遮翼子:应作“执乐天子般遮翼”。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译作“乾闼婆子五髻”,《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译作“五髻乾闼婆王子”。

[4] 四天王:又作四天王天,指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分别居住于须弥山半山腰之四周,为欲界天之第一天,属地居天,为佛教护法神。

[5] 提帝赖咤:又音译作袟栗帝罗色咤罗,意译作持国,能护持国土,守护东方,四天王之一。

[6] 毗楼勒:又意译作增长,能令众生增长善根,守护南方,四天王之一。

[7] 毗楼博叉:又音译作毗楼匐叉,意译作广目,能以净天眼观视天下,守护西方,四天王之一。

[8] 毗沙门:又音译作鞞沙门,意译作多闻,能赐众生福德而名扬四方,守护北方,四天王之一,亦被一般佛教徒视为财神或福神。

[9] 一者天寿,二者天色,三者天名称,四者天乐,五者天威德:《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译作“寿命、色相、名称、吉祥、眷属”。

[10] 阿须伦:又音译作阿修罗、阿素洛、阿须轮,略称修罗,意译为非天、不端正,为好斗、多嗔之鬼神类,属六道之一、八部众之一。

[11] 因提:指释提桓因,为忉利天之天主。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译作“主”。

[12] 八无等法:《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译作“八希有法”。其内容,此经、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与《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各异。

[13] 至真:又作应真、应供、应、真人,音译作阿罗汉、阿罗诃,意谓已得一切所应得义,堪作世间无上福田,应为人天恭敬供养。如来十大名号之一。

[14] 炎摩:又音译作耶扶那、耶符那、耶菩那、担扶那,印度五河之一。

[15] 剎利、婆罗门、居士、沙门有智慧者:意谓剎利、婆罗门、居士、沙门中的有智慧者。

[16] 众: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17] 说。四:高丽藏原作“四天”,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8] 梵童子随所诣坐,坐生欣悦:意谓天神因梵童子坐其座位而欣悦。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译作“常童子梵天因坐其座,彼天神得到殊胜、欢喜、满足”。生,宋、元、明三种藏经作“主”。

[19] 剎利水浇头种:又作刹利水浇头王种、剎利灌顶王,意为刹利种姓、经过灌顶仪式正式登基之王。水浇头,即灌顶,指古印度新王登基时取境内海湖之水浇灌其顶。

[20] 汝等欲闻一无等法不: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译作“三十三天之诸天!汝等如何思惟耶:世尊于何等长时间为大智者耶”,《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译作“汝等若欲乐闻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具大智慧、于长夜中多所利乐如是事者,应当胜前发欢喜心、起忻乐意”。

[21] 地主: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与《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译作“域主”。

[22] 慈悲: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与《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音译作“黎努”。

[23] 典尊:《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意译作“坚固”。

[24] 焰鬘: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与《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译作“护明”。

[25] 太子慈悲有朋友,其朋亦与六剎利大臣而为朋友: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译作“如是黎努王子与护明童子及六人刹帝利等八人为友”,《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译作“彼黎努太子别有六人剎帝利童子而为伴友,常所共会,聚砂为戏”。

[26] 典尊大臣欲理国事,先问其子,然后决断;有所处分,亦问其子: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与《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均无此内容。

[27] 辅:高丽藏原作“幹”,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28] 言:高丽藏原作“宫”,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29] 王: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30] 父先所为,焰鬘亦知;父所不及,焰鬘亦知: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译作“父所辅佐之事情,皆辅佐之;父所不辅佐之事情,皆不辅佐;父所实行之业务,皆实行之;父所不实行之业务,皆不实行”,《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译作“如父所作,诸所应事,悉如其父,而无违失”。

[31] 我等与尊生小知旧: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译作“我等是黎努王子之亲爱、可意、情深之友伴”。尊,系对焰鬘王子的尊称。知旧,意为宿交。

[32] 当与我封: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译作“亦请将王国分与我等”,《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译作“当以国土与我分治”。

[33] 此阎浮提地,内广外狭: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译作“北方广大、南方如车前部形之大地”,《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译作“(此地界)正北北隅,其界广阔;正南南隅,其界狭略,犹如车形”。

[34] 耳:高丽藏原作“尔”,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35] 部分:本经下文又作“分部”,此处意为划分好。

[36] 七国:本经下文偈中说为“檀特、伽陵城,阿婆、布和城,阿槃、大天城,鸯伽、瞻婆城,数弥、萨罗城,西陀、路楼城,婆罗、伽尸城”,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中说为“迦陵伽国之旦多布啰城,阿湿沙迦国之褒惶那城,阿槃提国之摩呬沙摩城,苏尾罗国之劳噜迦城,毗提诃国之弥体罗城,鸯伽国之瞻波城,迦尸国之波罗奈城”,《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中说为“迦陵誐国、奈多布啰城,摩湿摩迦国、褒那城,晚帝那国、摩呬沙摩城,苏尾啰国、劳噜迦城,弥体罗国、尾提呬城,摩伽陀国、瞻波大城,波罗奈国、迦尸大城”。

[37] 常与梵天相见、言语、坐起、亲善: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译作“亲见梵天,大典尊婆罗门是亲与梵天对谈、议论”,《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译作“是为真实大婆罗门”。

[38] 餐:宋、元、明三种藏经作“养”。

[39] 夏四月:指印度雨季的四个月。印度全年只分为旱季、雨季、凉季等三个季节,故每个季节均有四个月。

[40] 四无量:即四无量心,又作四梵室、四梵住、四等心,指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等四种禅观。

[41] 髣髴:约略的形迹。

[42] 梵世: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译作“梵界”。

[43] 大:宋、元、明三种藏经作“火”。

[44] 未然幽冥之事: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译作“来世之善利”,《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译作“生他界(即梵天界)义”。

[45] 当舍我人想: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译作“舍离此等我执”,《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译作“修无我者即净行”。

[46] 慈心: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译作“悲禅定”,《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译作“悲解脱”。

[47] 谁开世间门,堕恶不生天: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译作“依何之覆蔽,生类起臭秽?何塞障梵界,而堕于恶趣”。开,宋、元、明三种藏经作“闭”。

[48] 慢、增上慢: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译作“高慢”。

[49] 此开世间门,堕恶不生天: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译作“被此所缚系,不得离臭秽;梵界被障塞,而堕于恶趣”。

[50] 法服:意谓穿着如法的衣服。

[51] 以:本经下文又另作“已”。

[52] 上:奉上。

[53] 慈悲王:指七国王。

[54] 实:高丽藏原作“宝”,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55] 檀特、伽陵城: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译作“迦陵伽国之旦多布啰城”,《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译作“迦陵誐国、奈多布啰城”。

[56] 阿婆、布和城: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译作“阿湿沙迦国之褒惶那城”,《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译作“摩湿摩迦国、褒那城”。

[57] 阿槃、大天城: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译作“阿槃提国之摩呬沙摩城”,《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译作“晚帝那国、摩呬沙摩城”。

[58] 鸯伽、瞻婆城: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译作“鸯伽国之瞻波城”,《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译作“摩伽陀国、瞻波大城”。

[59] 数弥、萨罗城: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译作“毗提诃国之弥体罗城”,《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译作“弥体罗国、尾提呬城”。

[60] 西陀、路楼城: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译作“苏尾罗国之劳噜迦城”,《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译作“苏尾啰国、劳噜迦城”。

[61] 婆罗、伽尸城: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译作“迦尸国之波罗奈城”,《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译作“波罗奈国、迦尸大城”。

[62] 三法衣:又作三衣,出家比丘所持之三种衣,即僧伽梨(大衣)、郁多罗僧(七条衣)、安陀会(五条衣)。

[63] 释迦文:又作释迦文尼、释迦牟尼,略称释迦、牟尼、文尼,意译作能仁、寂默,意即释迦族之圣人。或梵汉并举,译为释迦寂静。

[64] 破损: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译作“打喷嚏或跌倒”。

[65] 寻:立即、即刻。

[66] 南无大典尊、七王大相:意谓礼敬为七王大相之大典尊。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译作“归命大典尊婆罗门,归命彼人师”,《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译作“归命圣者大坚固、七王辅相”。南无,又音译作南牟、那谟、南谟、那摩、纳莫,意译作礼敬、归依、归命、信从,表示归依信顺之意。

[67] 究竟道:意为最高、最极之道,即解脱道。

[68] 大家:富贵人家。

[69] 漏:烦恼的异名,能令心漏失、生当来有,故名为漏。

[70] 心解脱、慧解脱:心解脱,心离贪等烦恼而得解脱。慧解脱,未身证八解脱,但以慧断尽烦恼,名慧解脱。《杂阿含·一〇二七经》中佛陀说“于欲离欲,心解脱;离无明故,慧解脱”。

[71] 五下结:又作五下分结,指欲贪、嗔恚、有身见、戒禁取、疑等欲界五种结使。下结,相对于色、无色界等上界诸结而说。

[72] 三结:指有身见、戒禁取、疑。

[73] 薄淫、怒、痴:指所剩的贪、嗔、痴等三结使比较薄弱。

[74] 一来世间:指只会在欲界投生一次。

[75] 极七往返:指最多在人、(欲界)天投生七次。

[76] 阇尼沙经:高丽藏原作“佛说长阿含第一分阇尼沙经第四”等十四字。

[77] 那提揵稚住处: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阇尼沙经》译作“那提迦市镇之砖瓦堂”,《佛说人仙经》译作“那提迦城崑左迦精舍”。那提,本经下文又作那伽、那罗,聚落之名。

[78] 授人记别:即授记、记别。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阇尼沙经》译作“记说”。

[79] 鸯伽国、摩竭国、迦尸国……彼十六大国:依本经下文文意,此十六大国中,应至少除去摩竭国。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阇尼沙经》译作“迦尸、拘萨罗、跋耆、末罗、支提、拔沙、拘楼、般遮罗、婆蹉、戍啰西那等诸国”,《佛说人仙经》译作“盎誐国、摩迦陀国、迦尸国、憍萨罗国、蜜沙国、大力士国、奔拏国、苏摩国、阿说迦国、帝国、俱噜国、半左国、蹉国、戍囉西那国、夜那国、甘谟惹国等,而彼诸国”。鸯伽,又作殃伽、鸯祇、央伽,意为体,在摩揭陀国北部,都城为瞻波。摩竭,又作摩竭陀、摩揭陀、摩伽陀、摩揭,意译为无害、胜善等,位于恒河中游南岸地区,都城为王舍城。迦尸,又译作迦私、加尸、伽私,意为光,位于摩揭陀国之西、居萨罗东南。居萨罗,又作拘萨罗、(北)憍萨罗,位于迦毗罗卫国之西北,国都为舍卫城。拔祇,又作跋耆、跋祇、婆祇,隔恒河在摩揭陀国之北。末罗,意译作力士,位于中印度恒河北部,国都为拘尸那。支提,又作枝提,位于迦尸国之西,以憍赏弥为首都。拔沙,又作跋蹉,在迦尸国之西,支提国之南。居楼,又作拘楼、拘留,位于恒河上游之西岸。般阇罗,又作般遮罗,隔恒河在居楼之东。颇漯波,又作阿湿波、阿摄贝,意为不巧、不安隐。阿般提,又作阿磐提、阿槃陀、阿婆提、阿槃提,位于西印度。婆蹉,位于盐牟那河西岸。苏罗娑,又音译作苏罗咤,在盐牟那河西岸,北邻婆蹉国。乾陀罗,位于旁遮普之西北。剑洴沙,又音译剑浮、剑蒲阇、甘满阇,位于印度河西岸、乾陀罗之西南。十六大国,指佛陀时代古印度当时的十六个比较大的国家。

[80] 瓶沙:又作频鞞娑逻、频毗娑罗、频婆娑罗、萍沙,意译为影胜、影坚、形牢等。为古印度摩揭陀国王,其皇后为韦提希夫人,生有一太子名阿阇世。

[81] 国: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82] 阇尼沙:又音译作赦你娑、禅腻师,鬼神之名,意为胜威、最胜尊,生前为频婆娑罗王,死后生于毗沙门天宫作毗沙门天王太子。《佛说人仙经》意译作“人仙”。“沙”字之后,高丽藏原有译者注释的“阇尼沙,秦言胜结使”等八字。

[83] 耳:高丽藏原作“尔”,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84] 生:此字后高丽藏原有一“名”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删去。

[85] 毗楼勒:又意译作增长,能令众生增长善根,守护南方,四天王之一。

[86] 净:高丽藏原作“静”,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87] 提帝赖咤……毗楼勒……毗楼博叉……毗沙门:此四者合称为四大天王。帝,高丽藏原作“头”,今依圣藏改。“勒”字之后高丽藏原有一“叉”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删去。参见《长阿含·三·典尊经》 注释。

[88] 王:高丽藏原作“法”,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89] 因提:指释提桓因,为忉利天之天主。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阇尼沙经》译作“主”。

[90] 王:高丽藏原作“尔”,今依《长阿含·三·典尊经》改。

[91] 梵童子随所诣坐,坐生欣悦:意谓天神因梵童子坐其座位而欣悦。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大典尊经》译作“常童子梵天因坐其座,彼天神得到殊胜、欢喜、满足”。二“坐”字,高丽藏原作“座”,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92] 梵声:又作梵音,指梵天王所发出的音声。

[93] 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遍远闻: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阇尼沙经》译作“俱备八种声,即玲珑、清彻、美妙、和雅、充满、不乱、甚深、广博”,《佛说人仙经》译作“具五种妙音,所谓大梵音、迦陵频伽音、大鼓音、大雷音及爱乐音等”。

[94] 阿那含:三果圣人,又作不还,指修道位中断五下分结之圣者,将不会再于欲界中受生。

[95] 斯陀含:二果圣人,又作一还,指修道位中断三结、薄淫怒痴之圣者,只会于欲界再受生一次。

[96] 须陀洹:初果圣人,又作七还、预流,指修道位中断三结之圣者,最多还会于人天中受生七次。

[97] 天: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98] 耶:高丽藏原作“也”,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99] 醍醐:即酥精,系由牛乳精制而成的最精纯之酥酪,为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中最上之美味。

[100] 内身身观……外身身观……内外身观:意谓如内身而观察(内)身……如外身而观察(外)身……如内外身而观察(内外)身。身身,高丽藏原作“身”,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01] 内外身观,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高丽藏原无此十六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102] 他身智……他受智……他意智……他法智:意谓知他身之智……知他受之智……知他意之智……知他法之智。

[103] 七定具:意谓正定之七种方便、资助。《中阿含·一八九·圣道经》译作“谓圣正定,有习有助,亦复有具,而有七支”。

[104] 正志:新译作“正思惟”,指不欲念、不恚念、不害念。

[105] 正方便:新译作“正精进”,内容即四正勤。

[106] 欲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精进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意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思惟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阇尼沙经》译作“欲等持勤勇成就而修神通、精进之等持……乃至心之等持……乃至思惟之等持勤勇成就而修神通”。灭,乃“勤”之误译。

[107] 余化:意谓(梵童子)其余之化身。

[108] 坐:应作“座”。

[109] 苦、集、尽、道:即通常所说的苦、集、灭、道。集,高丽藏原作“习”,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110]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五”等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