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互联网企业海外上市对我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的潜在威胁[25]
(一)互联网企业纷纷海外上市
根据《互联网周刊》的报道,自1999年7月以来,中国互联网已掀起五波海外上市潮。第一波从1999年到2003年,其代表企业有中华网、新浪、网易、搜狐。1999年7月,科技股与互联网股带动了纳斯达克市场狂飙,第一只中国互联网概念股中华网登陆纳斯达克时,发售时超额认购十几倍,发行价20美元,开盘即飙升至60美元,全日涨幅200%,为随后中国概念网络股的接踵而至起了示范作用。2000年3月,纳斯达克指数见顶,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新浪、网易与搜狐陆续进军美国资本市场,但当时网络股泡沫已到最疯狂的时候,三大门户网股价一度破发。与中华网的风光相比,新浪、网易与搜狐上市在当时被称为流血上市。2002年第二季度,网易首次实现净盈利,网游概念成为随后几年上市潮流,网易股票开始领涨纳斯达克,并成为当年纳斯达克表现最优异的股票,丁磊也凭借网易股票的上涨成为中国大陆首富。
第二波从2004年到2005年,其代表企业有盛大、腾讯、百度。2003年12月,互联网泡沫的恐惧逐渐散去之后,携程网的上市再次撩起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上市梦。携程上市首日涨幅达88.6%,上市公开募集4370万美元。2004年,空中网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SP业务上市成为当年热潮。腾讯、盛大、艺龙、空中网、第九城市、金融界、掌上灵通、前程无忧等不约而同地启动了海外上市的步伐,其中,盛大上市之后,市值超越了当时韩国网络游戏公司NCSOFT,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游戏股。2005年8月5日,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BIDU),其上市当日,即成为该年度全球资本市场上最为耀眼的新星,通过数年来的市场表现,傲然屹立于全球资本市场,其优异的业绩与值得信赖的回报,使之成为中国企业价值的代表。这一轮高潮之后,潮起潮落的互联网世界又进入了低迷期。
第三波热潮出现在2007年,其代表企业有阿里巴巴、巨人。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B2B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网络股进入了电子商务时代,上市首日,阿里巴巴就以大涨192%的成绩笑傲江湖。同年,巨人、完美世界携手进军美国市场。这一波上市浪潮的一个里程碑意义在于,中国互联网企业中百亿美元市值企业的出现。百度在纳斯达克的股价历史性地突破300美元大关,成为中国概念股在纳斯达克第一家迈入百亿美元市值规模的公司。
第四波热潮出现在2010年,其代表企业有麦考林、当当网、优酷。2010年下半年,中国概念股再次掀起上市狂潮。电子商务与视频网站成为主流,优酷登陆美国,电子商务网站包括麦考林与当当网,同时垂直门户网站搜房与易车网也在美国上市。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次上市浪潮的主要特点是以电子商务、包括视频在内的新服务为代表的多元业务模式。2010年10月26日,麦考林登陆纳斯达克,被誉为“中国B2C第一股”。紧随麦考林之后,12月8日,当当网携手优酷网同步登陆美国纽交所,股价更成攀比之势,强势上涨。当当网首日上涨87%,跻身2010年全美IPO首日涨幅榜前5名。而业绩仍然亏损的优酷网股价表现却并不逊色,首日大涨161%,成为自2005年百度上市以来,在全美所有IPO中首日涨幅最高的公司。同年上市的中国网络股还包括易车、搜房和斯凯。
第五波热潮出现在2011年,其代表企业有奇虎360、人人网、网秦、世纪佳缘、凤凰新媒体。2011年3月30日,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安全软件与互联网服务公司奇虎360(NYSE:QIHU)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首日开盘价为27美元。据估算,其市值约为32.4亿美元。据知情人士透露,奇虎360的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IPO)总计获得40倍超额认购,为2011年中国内地企业在美国最成功的IPO交易之一。[26]
2011年5月4日,中国最大的实名制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ite,SNS)人人网(NYSE:RENN)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开盘价为19.5美元。据估算,其市值约为74.82亿美元,超越了搜狐、分众、优酷、网易、携程、新浪,成为在美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市值第三的公司,仅次于腾讯和百度。
2011年5月5日,中国领先的移动安全服务提供商网秦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开盘价为11.5美元。据估算,网秦的市值达到4.68亿美元。与其他互联网企业不同的是,网秦是第一家赴美上市的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
2011年5月11日,中国最大在线婚恋交友服务商世纪佳缘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首日开盘价11美元。据估算,世纪佳缘市值为3.29亿美元。
2011年5月12日,发端香港中文电视网络的融合互联网、无线网和网络电视三大网络平台的凤凰新媒体(“FENG”)在美国成功登陆纽交所,发行价为11美元。据估算,凤凰新媒体市值为8.49亿美元。这是我国新媒体赴美上市第一股。
此外,土豆网、迅雷、开心网已聘请美国银行、证券公司帮助推进其赴美上市计划,预计这些公司也将在2011年排队上市。而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淘宝网和中国最大的团购网站拉手网均有可能在年底上市。
奇虎360、人人网、网秦等国内互联网企业近期扎堆在美国上市,掀起1999~2011年互联网企业第五波海外上市潮。这再次引发人们对中国互联网企业为何集体海外上市的思考。
(二)外资控制中国互联网
早在2009年6月,中国电子商务B2B研究中心就发布了《中国互联网外资控制调查报告》。报告指出,过去10年,外资在促进中国互联网普及的同时,也逐步从资本层面控制了中国互联网产业各个领域。外资控制的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而是全面投向有一定市场地位和影响力的成长性网站、门户网站、搜索引擎、WEB2.0博客、论坛等,涵盖了所有网络模式。外资控制中国互联网大致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互联网企业本身就是外资直接投资控制的,如境外网站以中文版形式在中国落地或寻找代理人;第二种是通过各种途径运作互联网企业在国外上市;第三种则是境外风险投资公司相中中国互联网企业,这在尚未上市企业中极为普遍。
2010年,有10多家互联网企业在美上市,其中当当网和优酷网同一天登录纽交所,双双暴涨,优酷以161.25%的涨幅创下了美国IPO市场5年以来的首日涨幅之最。2010年8~12月,几乎每月都有国内互联网企业赴美上市的消息,且市场表现惹眼,除当当网和优酷网外,9月份上市的搜房和10月份上市的蓝汛,上市首日均以暴涨收盘,11月份上市的易车网虽在开盘日只是微涨,几日后股价也有上涨16%左右的不俗表现。百度、搜狐、网易、如家等互联网老股的表现并不逊色丝毫。根据纳斯达克市场数据,百度位居2010年该市表现最佳科技公司之首,股价全年上涨150%左右,由2010年初每股40美元左右,冲至年底每股达100美元左右,中国.com公司全面开花。
从门户、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博客到论坛,境外资本,特别是美国互联网资本几乎已控制整个中国互联网产业。仅全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出版、研究、会展与风险投资公司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nternational Data Group,IDG)参与投资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就有20余家,许多项目是中国互联网各个领域的领头羊,包括当当网、金蝶软件、携程网等。
(三)互联网纷纷海外上市的原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最引人注目的是,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预示着更多的经济活动步入互联网时代。[27]显然,互联网成了先进生产力的代名词。互联网这种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为什么会被美国整体吸引走?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企业选择海外上市的原因比较复杂。
1.海外上市门槛低,国内存在制度缺陷
清科创投投资总监董占斌表示,海外上市的条件相比国内要宽松。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成立的时间没有限制,盈利要求也较低,对互联网公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不少已经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表现不俗,起到了示范作用。信达(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萧海龙表示,海外上市只要进行了充分的信息披露且有人愿意出价购买,一般都能上市,周期较短,半年左右就够,而且上市结果比较容易预见,确定性较高,这也是有外资创投参与的企业更倾向选择海外上市的原因。[28]
我国H股的创始人之一刘鸿儒认为,从我国资本市场自身的角度看,制度建设存在严重缺陷。一是IPO审核时间长、不可预测。二是发行上市门槛高、层次不够。三是再融资制度条件苛刻、不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由于国内股票市场融资制度远远落后于海外主要市场,融资效率缺失,因此国内企业纷纷赴海外上市,逃避国内金融压抑。
有学者从我国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角度分析了互联网企业倾向海外上市的原因。其从投资角度总结互联网这种生产力具有六大特点:不确定性,不像传统的资源型企业,大型企业;轻资产,主要表现为无形的本事与头脑;低负债率的财务特征;股权复杂;盈利不靠固定资产或净资产,而靠智力资产;失败率高。而我国的生产关系和投资体制,显然不适应这种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其表现在:要求连续三年赢利,排除了不确性投资;缺乏无形资产评估;针对特殊财务结构,没有可比较的市盈率;不擅长判断新商业模式的前景。[29]将中美上市规则的差异上升到我们的生产关系和投资体制不适应这种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高度,笔者对此分析持保留意见。
2.海外上市有利于互联网企业的发展
有业内人士认为,海外上市,除了上市门槛低和市场环境方面的优势外,同时海外上市还可以给企业带来许多资金以外的、有助于企业更好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国内企业海外上市后,外资股东依照公司的章程来保护自身的利益,要求上市企业履行其承诺的义务,及时准确地披露信息,有助于国内企业借鉴上市国企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二是提升企业的国际知名度,海外上市能为企业带来丰富的国际合作资源,也可以通过吸引高质量的投资者来提高企业本身的信誉度,国际知名度的提升和来自各方面的合作机会为企业提供了走向长期发展的契机。例如,2005年,百度的成功上市吸引了无数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目光,这不仅给企业带来了资本,同时大大提升了百度在搜索引擎界的声望。美国的谷歌(Google)公司一直引领着全球及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但《2005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年度报告》中显示,“搜索引擎用户最常使用的搜索引擎网站”市场份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百度由2004年的33.1%提升到2005年的56.6%,显然,百度的成功与其海外上市提升了全球知名度有关。[30]
3.金融危机后,海外交易所频频抛出橄榄枝
为吸引优质的上市资源,世界各大交易所都不同程度地对中国互联网企业上市门槛和规则进行调整,使上市变得容易,这也是海外上市热潮出现的重要原因。比如美国纳斯达克、韩国和中国香港都有创业板,它们专门吸收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上市,而且要求条件较低,上市步骤简化,效率非常高。例如纳斯达克中国首席代表徐光勋在“资本市场高峰论坛”上介绍该市场具有灵活性和多选择性,“从纳斯达克的上市角度不仅仅是欧洲,如果你想去中东上市的话,也可以去。此外,纳斯达克下面目前有三个板块,有9个上市标准,从上市的角度你可以自己去挑选。”[31]
为什么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IPO资源地?原因在于中国是全球经济最稳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因此,世界各大交易所看好中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崇德投资(Renaissance Capital)分析师马特·泽瑞安(Matt Therian)这样概括这一现象:“欧美企业的前景并不明朗,但许多中国企业的IPO有着更好的收益率,所以中国的任何东西都得以溢价。投资者倾慕有加,渴望增长。”[32]由于中国互联网企业比传统行业企业更能引起海外投资者的关注,加上盛大、网易、百度等企业在海外上市的成功案例,海外成了国内互联网企业最心仪的资本市场,从而使海外上市热潮难退。
(四)互联网企业泡沫即将破裂还是迎来新一轮大发展?
伴随中国互联网企业在2011年5月成为美国资本市场的热词,质疑声也不绝于耳。
质疑一:又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前的狂欢?
有业内人士认为,眼前这一波浪潮,是又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前的狂欢。其主要理由是人人网和网秦严格讲都属于带“病”上市。
人人网上市前,其申报的F-1文件的修正文件中,审计委员会主席和拟任独立董事Derek Palaschuk的名字悄悄消失,这个小变化被细心的媒体捕捉到,因为此人正是东南融通的财务总监(Chief Financial Officer,CFO)。4月26日,美股“扒粪工”Citron Research发布了对东南融通(NYSE:LFT)的研究报告,指出这家上市公司的诸多可疑之处,东南融通股价随即跳水。人人公司还修正截至2010年末的“月度独立登录用户数”,从2400万调高至2600万,这意味着其最新季度的用户增长率调低。对于这一修改,人人公司解释是“工作疏忽”。谁会相信这是打字打错造成的结果呢?一家问题公司的CFO担任其审计委员会主席,是否又是个巧合?[33]
人人网股价是否被高估?是否暗含投资风险?国内有分析师称,人人网股价被高估;国外的路透社也发文表示,投资人人网面临信息模糊、政府监管、同类公司竞争、知识产权纠纷和财务控制共五大风险。因此,业内人士担心,这股热潮是否在吹大中国互联网泡沫?[34]
网秦成为中国第一家成功上市的移动互联网云服务企业。也有人质疑其亏损上市和央视“3·15”晚会曝光。2008~2010年连续三年,网秦的净亏损分别为360万美元、515万美元和983万美元,虽然赔钱却能上市。2011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网秦,称其侵害消费者权益有“七宗罪”:强制订阅扣费,捆绑流氓软件,更新有假,退订吸费,伪装骗费,自研病毒,充值陷阱。
虽然质疑之声不绝于报端,但恐惧终究不敌贪婪。在中国互联网公司信誉笼罩的危机疑云下,即使出现了依靠模仿起家、数据修正、审计委员会主席辞职、企业缺乏稳定的盈利模式,侵害消费者权益、恶性竞争不断的丑闻,人人网、网秦依然顺利上市。
“华尔街教父”格雷厄姆曾说过,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其实也可以是“Imaginary Profits Only(只是幻想中的利润)”的缩写。[35]
业内人士指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中国互联网公司赴美上市,资本是背后强大推手。境外私募股权投资(PE)基金、新募人民币基金对项目的争夺,令公司估值水涨船高。这说明当前美国经济处于低迷状态,资本在美国难以寻找好的投资机会,转而瞄准了容易产生泡沫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当这些资本达到自己的逐利目标后,就会迅速抽身走人,使得泡沫迅速破灭,将风险留给上市公司。一定程度上说,国际资本把中国互联网公司当做炒作的对象,当做自己逐利的工具。另一个现象更加应该引起注意,中国互联网公司赴美上市主承销商基本都是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和瑞信集团、高盛公司等。国际投行和国际资本结合在一起,把中国互联网企业当做了一桌盛宴在分享。大肆炒作概念,吹大泡沫,无限放大风险。[36]
2011年5月13日,中国互联网企业股在美国股市普遍下跌的情况证实了以上担忧:易车网大跌14.77%,凤凰新媒体大跌11.19%,软通动力下跌 6.38%,百度跌5.01%,搜房网跌5.00%,分众传媒跌4.84%,盛大网络跌4.47%。[37]
有学者指出,上市是一种高风险的负债行为,不少中国互联网企业显然还没有学会如何驾驭风险。[38]因此,企业是否已经具备了完善的商业构架,是否已经有了清晰的盈利模式,是否已经掌控了足够支撑企业发展的市场,是否已经摆脱了依靠模仿和抄袭生存的尴尬境地,这些都是管理层必须思考的。
质疑二:美国金融资本将带来中国互联网企业新一轮大发展?
由于对美国自身的复苏缺乏耐心和信心,美国投资者近期似乎热衷于将中国概念神化,言必及人口数量、网民比例、城市化和中产阶级,人人公司等中国公司正好迎合了这样的心理需要。在概念很好、热钱很多的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中国故事和互联网新故事交织着在华尔街上演。地域的概念和科技的概念,在中国互联网企业上如此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汹涌美元的现状加上货币又面临收紧的预期,这一切,构筑了当下中国互联网美国上市热潮。
有分析人士指出,本轮热潮有基本的产业因素保障,预示着互联网新一轮大发展已经展开。其理由是:首先,这是一个正和游戏而非零和或者负和的游戏。中国互联网在美上市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是盈利的,且盈利增速不小。这意味着:不像荷兰的郁金香或者上次互联网泡沫“市梦率”的疯狂,这一轮游戏的本质是一个估值问题。虽然注定会有一大批的输家,但最终的问题不会那么严重。其次,有助于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就位。这是与上一轮科技泡沫关键性的不同。在电子商务领域,电子支付已有相当的发展,物流领域积聚了数百亿元的投资,在线消费成为一种习惯,互联网与其他产业发展有相当程度上的融合,产业链已经相对完整。而这一次的玩家,其实也有根本性的不同。譬如争议非常大的人人网,其在中国SNS中,占据了相当的份额。抑或360,其用户群数量已经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从发展阶段来说,当下的发展,更像一个寡头时代的开始。由此,美国金融资本塑造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狂热开始展开。在这机会窗口打开之际,中国互联网泡沫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来得更加猛烈一些。[39]
(五)互联网企业海外上市对我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的潜在威胁
1.中国互联网企业在美国轻松上市,需要防止经济被政治企图所裹挟
中国互联网企业纷纷“投怀送抱”式地进入美国,容易轻松被拉拢和利用。文化产业的国际化,以及文化产业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激增,促使资本主义文化渗透和扩张与经济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西方发达国家千方百计地通过意识形态渗透分化、瓦解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抵抗力和权力边界。必须防止这种经济热之后的挑战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图谋。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美国中情局对付中国的《十条戒令》中的第一条就是:“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育。替他们制造对色情奔放的兴趣和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羞耻。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40]互联网可以轻而易举帮助美国达到上述引诱和败坏青年的政治目的。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主办的“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在2004年6月10日开通后,半年之内就接受举报近10万件次,依法关闭色情网站1129个。其案件有“青年网上传播淫秽物品 点击6.4万次”、“21岁青年为出名欲建中国最大黄色图片网站”、“大学生建黄网被判1年”、“北京某重点大学学生建色情网站被判1年徒刑”、“男子雇少女网上进行色情表演 获利2万元被判刑”等。这些案件中牵涉的都是青年利用网络传播色情,而毒害的往往也是青年人,有的甚至是未成年人,《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30岁以下的网民占了58.2%。Google在退出中国大陆前,曾经为删除一些关于“儿子与妈妈乱伦”的小说和视频与监管机构僵持很久。2011年5月9日,新闻出版总署再次曝光99家传播淫秽色情网站,其中的西陆网号称是国内论坛规模最大、用户数量最多、口碑最好、社区服务最完善的网站之一。
一旦互联网被外资控制,要控制其中传播的内容,要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难度就明显增大。有位资深网络编辑说过这样一句话:“互联网上所有项目的竞争,到最终都会变成背后运营团队的竞争。”[41]即背后运营团队之间的竞争就是投资人之间的竞争。俗话说:“端了人家的碗,就要由人管。”我国互联网企业大都控制在美国投资者手中,企业员工听谁的还真是个问题。难怪搜狐掌门人张朝阳曾语出惊人地称:“到美国上市是中国互联网集体的悲哀,跟着华尔街的指挥棒东奔西跑,结果把网民给忘了。”[42]因此,美国基金会投资、资助、扶持我国互联网企业在美IPO,其背后不可能没有政治目的。事实上,互联网这种先进的生产力早已沦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政治工具。
2.冷战后,国际安全越来越凸显为综合安全,以“文化”、“民族精神”、“软实力”为表征内容的“意识形态安全”越来越显示出极其重要的地位
“我国当前有‘四大安全问题’,即经济安全特别是金融安全,社会安全特别是就业与分配问题,周边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从一定意义上讲,意识形态安全决定前三个安全。”[43]虽然军事安全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经济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对于整个国家安全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加大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攻势,实行“西化”、“分化”战略,企图使中国成为第二个苏联。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意识形态安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世界上取得了第二的领先强势地位,但是文化软实力却影响较弱,呈现出一手硬一手软的困境。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胡总书记指出:“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44]要贯彻落实胡总书记关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指示精神,抵制美国文化对我们青年人刻苦耐劳精神的腐蚀,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把互联网这个先进的生产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遗憾的是,以青年大学生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实名制社交网站人人网和中国领先的移动安全服务提供商网秦等重要的网络资源被美资控制了。只要美国是互联网的技术主导者和资本控制者,我们绝不能奢望,互联网对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发挥出多大实质作用;相反,美国会以批评中国的互联网监管“很严厉”为由,不断制造外交摩擦。
3.国际关系格局的最终态势是权力争端与较量的结果,要高度警惕美国大张旗鼓输出的在线软实力
权力包括“有形力量”(领土、人口、军事力量、经济力量等)和“无形力量”(文化的辐射力、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民族精神等)。在某种意义上,软权力比硬权力的作用更大。美国中情局对付中国的《十条戒令》中,只有最后一条是关于军事这种硬实力的。冷战后,美国在继续推行政治霸权主义、军事霸权主义、经济霸权主义的同时,又将触角伸向思想文化领域,企图通过文化霸权主义建立由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政治哲学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在互联网时代,国际政治已经从地域空间、外太空扩展到网络空间,国家主权也从领土、领空扩展到“信息边疆”。如何控制网络和信息主权并在网络中保持主导话语权成为各国外交的重要议题。作为互联网发源地和网络应用最发达的国家,选择“网络外交”,美国找到了对它最有利的战场。因此,通过互联网这个“无形的、最民主”的方式在全球推进所谓的“民主”,确保其价值观念的安全,成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头戏。
其实“互联网外交”对希拉里本人并不陌生,她丈夫克林顿早在2005年9月10日在“西湖论剑”上与阿里巴巴总裁马云的对话中就引用别人的话说,“没有克林顿作出的巨大贡献就没有雅虎,没有新浪,没有搜狐”,克林顿认为,自从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以后,世界三大趋势的第一大趋势就是互联网的崛起,这已经超过了经济的意义。[45]甚至在2008年希拉里的竞选中,她还宣称,当选总统后,将仰赖其丈夫克林顿担任国际巡回大使。可不幸的是传出了克林顿基金会接受阿里巴巴的政治献金的丑闻。在竞选时,奥巴马和希拉里都曾经利用推特(Twitter)进行宣传造势,结果奥巴马获得了15万的支持者,而希拉里只有6000人。他们的区别在于,奥巴马的团队及时给每一位支持者进行了回复,即使只有寥寥几句话,却让支持者感受到了奥巴马的存在、感受到了尊重,因此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而希拉里却没有给她的支持者任何回复,仅仅把Twitter当成了单一的宣传平台。奥巴马“夺去”希拉里的总统之位,让她领教到了互联网的威力。希拉里是聪明人,知道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被任命为国务卿后,她将公共外交作为整个国务院工作的增长点,而在公共外交中,互联网占了大头。
据星岛环球网报道,2月15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发表了第二次关于“互联网自由”的演说,将其2010年第一次“互联网自由”演说提出的概念做了更细化的阐述,不但将“连接网络的自由”上升到了与美国宪法提及的四大自由相提并论的高度,宣布将和非政府组织、公司共同推动美国政府官方版“翻墙”软件的开发,并且将这一概念纳入美国外交政策框架。近期事态表明,美国的互联网外交已经由口头上的言辞转向具体实施的阶段。希拉里的两次“互联网自由”演说,反映了美国应对互联网时代世界变化作出的长远战略考量。难怪英国《卫报》称伊朗危机为“推特(twitter)危机”;美国《时代》杂志则称伊朗危机是Twitter的“重要时刻”;连美国国防部长盖茨都说Twitter是“美国的重要战略资产”。《纽约时报》2011年6月12日披露,奥巴马政府正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一场浩大的通信工程,试图在海外部署一整套“影子”(shadow)网络和移动电话系统。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架设自动网络和电话通信系统,用于帮助一些国家的反对派在网络和通信被查禁时得以与外界进行自由沟通。同时,美国政府将付出极大努力在国外架设并保护该系统。[46]
希拉里的互联网自由主义,并不在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自由”,其核心实质是透过推动“互联网自由”来强化网络世界的美国主导,进而在网络世界拓展美国的国家利益。正如美国国务院所提出的那样,界定并强调“互联网自由”,是为了让美国在全球信息空间免受传统主权概念的束缚。这说明,“互联网自由”的核心在于扩张美国主权的应用范围,拓展美国国家利益,是一种网络信息空间的“圈地运动”。[47]在线软实力较量背后深藏的经济、政治斗争,可能是西方国家“遏制”、“封锁”、“演变”发展中国家,建立更加有利于其独霸的政治经济利益格局的险恶计划,我不得不防!
(执笔:谭扬芳)
[1] 本文为“互联网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与我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问题调研”的阶段性成果。课题负责人谭扬芳,中国社会科学院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1995,第276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1995,第294页。
[4] 谭扬芳:《高度关注网络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的影响》,《红旗文稿》2011年第8期。
[5] 周忠伟:《2008—2009年中国群体性事件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6] 张志恒:《网络在群体性事件中的积极作用》,《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7期。
[7]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495页。
[8] 孙珠峰:《互联网时代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9] 梅尔文·德弗勒等:《大众传播学绪论》,新华出版社,1990,第353页。
[10] 彭知辉:《论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
[11] 徐乃龙:《群体性事件中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2] 《省部级领导社会研讨班开班胡锦涛提出8点意见》,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2/19/c_121100198.htm。
[13]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460页。
[14]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318页。
[15]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94页。
[16] 徐晓明、徐从卫:《网络舆情应对及引导机制的反思与重构》,http://www.yfzs.gov.cn/gb/info/QXFZ/LHFZ/lltt/2010-05/31/1038465112.html。
[17] 陈潮杰:《国内网络政治舆论传播的特征与引导研究》,硕士论文,《中国期刊网》2005年第4期。
[18] 赵淑岩:《网络暴力现象及其引导和调控研究》,硕士论文,《中国期刊网》2009年第5期。
[19] 赵淑岩:《网络暴力现象及其引导和调控研究》,硕士论文,《中国期刊网》2009年第5期。
[20] 《省部级领导社会研讨班开班胡锦涛提出8点意见》,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2/19/c_121100198.htm。
[21] 李慎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深入学习研究的十个问题》,《前线》2007年第1期。
[22]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564页。
[23] 袁浩:《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扫描》,http://www.12371.gov.cn/show.aspx?id=33832&cid=468。
[24] 李慎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深入学习研究的十个问题》,《前线》2007年第1期。
[25] 谭扬芳:《互联网企业海外上市的利弊分析》,《红旗文稿》2011年第14期;《互联网企业纷纷海外上市对我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的潜在威胁》,《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2011年6月20日。
[26] http://baike.baidu.com/view/1458023.htm.
[27] 《中国网民规模达4.57亿,网速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http://www.chinanews.com/it/2011/01-19/2796311.shtml。
[28] 《互联网公司海外上市并非只因门槛低》,http://finance.stockstar.com/MS2011022500002763.shtml。
[29] 《中国互联网为什么集体投向美国怀抱》,http://tech.xinmin.cn/2011/05/07/10608018.html。
[30] 王宛秋等:《海外上市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31] 《争夺中国上市资源海外交易所竞相伸出橄榄枝》,http://finance.stockstar.com/SS2008101430178814.shtml。
[32] 吴勇毅:《中国概念股掀起“海外上市”高潮》,《上海信息化》2011年第1期。
[33] 《谁在追捧人人》,http://tech.163.com/11/0506/14/73CLLBFV000945SO.html。
[34] 《谁在追捧人人》,http://tech.163.com/11/0506/14/73CLLBFV000945SO.html。
[35] 《互联网泡沫风险不容忽视》,http://it.sohu.com/20110506/n280499798.shtml。
[36] 《互联网泡沫风险不容忽视》,http://it.sohu.com/20110506/n280499798.shtml。
[37] 《中国概念股周五普跌,凤凰新媒体IPO第2日跌11%》,http://www.jmnews.com.cn/c/2011/05/14/04/c_6416662.shtml。
[38] 诸葛晓岚:《海外上市 只有东风》,《中外管理》2011年第1期。
[39] 邹卫国:《互联网泡沫的理由》,http://www.eeo.com.cn/comment/shelun/2011/05/07/200805.shtml。
[40] 《美中情局对付中国的〈十条戒令〉》,http://bbs.tiexue.net/post2_4736549_1.html。
[41] http://gaoyonghua.blog.hexun.com/63845207_d.html.
[42] 《张朝阳后悔上市称赴美上市是中国互联网的悲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4a807010006qs.html。
[43] 李慎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际战略》,人民出版社,2011,第5页。
[44] 《2010年度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推荐发布会》,http://www.chinadaily.com.cn/hqpl/zggc/2011-02-26/content_1869625.html。
[45] 克林顿与马云对话,《继续寻找互联网应用》,http://tech.sina.com.cn/i/2005-09-10/1326716820.shtml。
[46] 《美政府积极推进互联网外交,推销影子互联网》,http://www.enet.com.cn/article/2011/0613/A20110613872897.shtml。
[47] 《互联网自由:希拉里式的单边主义》,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3/14/c_1211845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