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宫史(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4) 据典籍记载劫初只有一位摩诃三末多王

从住时的摩诃三末多王开始下传,至鲁阇、瓦勒鲁阇、净饭王和悉达多王等各代君王,此乃一说。

劫抵汉达瓦底王之父、劳加曼昂施主德宁格内王时期,辛盖地方富绅之子编纂的《缅甸大史》中则写道,住时有64中劫,每劫之初均有一摩诃三末多王出现,直至第十一中劫,即从第一位传至第十一位摩诃三末多王,此乃又一说。

上述两说孰是孰非,可根据典籍的记载加以分析比较,得出一个合乎情理的结论。

据《捷提耶本生》 [66] ,摩诃三末多王后,无央数人寿之际,28代王系中的捷提耶王在捷提耶国索提耶城治理国事。有兄弟二人,兄为婆罗门祭师,名迦毗罗,弟名拘耶迦兰波迦。捷提耶王欲将该兄之子应继承的婆罗门祭师之位授予其弟。为此,捷提耶王拟谎称:“其兄乃弟,其弟乃兄。”人们闻言不知底里说:“所谓谎言就是如此啊!”遂造了多层坐榻来宫前广场集会。

倘若说第十一中劫的摩诃三末多王之后,捷提耶王时才产生谎言,就等于说从第一个中劫开始的整整十个中劫里世上从未有过谎言。倘承认世人曾因谎言等恶业才遭遇十个中劫,那么捷提耶王时才产生谎言之说便不确了。

若认为住时之初,摩诃三末多王之后,捷提耶王时才明显有了谎言。则可知从第一摩诃三末多王起至乌巴伐罗的整个历史时期中谎言尚未明显存在。仅是到了捷提耶王时才明显出现。因世人少谎言等恶业,人寿均高达无央数。此说是可取的。由此可得出如下合乎情理的结论:住时之初仅有一位摩诃三末多王,后来历代君王世系均为其繁衍所成。所谓每一中劫之初均有一位摩诃三末多王,并由其相应繁衍各自的世系之说是不足取的。

有些人说,捷提耶王因说谎被大地吞没,等于告诫人们莫说谎,由此才出现了摩揭陀国之名。但是,捷提耶王说谎在捷提耶国,而摩揭陀国乃在王舍城,两地各异;《捷提耶本生》中未提及此事;词典里亦将中天竺索罗萨之摩揭陀与捷提耶两者分别记述,故此说不足信。(此乃插话)

那先长老说:高贵君王提婆达多因犯分裂僧团破和合僧之大罪,在度过六分之一劫波之后,六分之五劫波中受堕入无间地狱的报应,在脱离地狱之苦后才成为名为“阿提夏罗” [67] 的辟支迦佛。

因问:提婆达多王何时分裂僧团破和合僧?怎样受地狱之苦?后来又如何?那先长老才如此回答的。长老并未交待将一劫除以六,商数即过去之劫;取余数的二分之一再除,商数即劫波之始;再将余数一分为三再除,商数为4。而他们却将64中劫除以6,并把不足11的商数写成11中劫。他们引用《弥兰陀王问经》,但却与该经不符。因为《弥兰陀王问经》根本未提及中劫之事。

住时中有64中劫之说,也可能只有20个中劫。因为有的经典是这样说的。如果以20计,20除以6,商数不是11,却是三又三分之一。《论事释》、《根本经注疏》、《最胜者庄严经注疏》等经典都肯定地认为住时为20个中劫。若按此数计,应写成第三中劫,而不是第十一中劫。

一个中劫不可能出一位摩诃三末多王,仅能在住时之初有一位摩诃三末多王出现,这是毋庸置疑的。(此说以下再加以详述)后代诸王均为该王的后裔。所谓每一中劫之初均有一摩诃三末多王,并由此繁衍出许多王系,此说实无道理。

倘若将住时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与所谓中劫之初的各摩诃三末多王两者略加比较,便可得知,住时之初摩诃三末多王时尚无王族,而是新命名的;而所谓中劫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乃嫡系王族,根本无须重新命名。住时之初摩诃三末多王在世间所用所拥有的是有规定的;而所谓中劫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则根据传统无须重新规定。住时之初摩诃三末多王收取十分之一的税;而所谓中劫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也按此法收取十分之一的税,无须重新规定。可见所谓第二、第三乃至以后各中劫的摩诃三末多王并未作出任何与住时之初摩诃三末多王不一致的规定,一直按原王族世系的规定延续下来。所谓第一、第二乃至以后诸中劫的摩诃三末多王的提法,只是一种无稽之谈。实际上只有过一位住时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其后的君王世系均为该王所出。(上述是对此两说的分析比较)

关于每一中劫之初均出现一新摩诃三末多王并由其繁衍了后来王族世系之说,仅出自吴格拉的《缅甸大史》。而《蒲甘名史》、《直通史》、《若开史》、《清迈史》等史籍并无此记述。巴利文经释、注疏等佛教典籍中亦无此说。经典上仅仅提及住时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及其繁衍而来的王族世系。

据巴利文《小缘经》九行贝叶经第35页 [68] 载:“当年世人集会一致推举并命名摩诃三末多为王,这便成为最早国王的名字。”

据《波提耶经释》 [69] 和《小缘经解》八行贝叶经124页载:“若问摩诃三末多王是何人?答曰,乃后来之乔答摩世尊。”

据《戒集经释》、《安波塌经 [70] 释》九行贝叶经219页载:“上古之初,人类的君王摩诃三末多之子为鲁阇王,鲁阇之子为瓦勒鲁阇王,瓦勒鲁阇之子为伽良拿王。”《经集释》、《牟尼经 [71] 释》、《增支部经释》、《世灯精要》以及《悉梨摩诃摩耶事论》 [72] 等典籍上也有类似记载。

据《精义释注疏》、《精义摄要》、《世间缘说》等典籍记载,乔答摩世尊乃当年住时初的摩诃三末多王。由他开始繁衍下来君王世系,形成了以后的四种姓。

“远古时代,世上只有菩提萨埵即乔答摩世尊形态俊秀,仪表堂堂,神通广大,智慧过人,有制服或扶助他人的能力。劫后,远古世人请他为王,人皆称其为三末多,故名为摩诃三末多。他是大地的主人,因此称其为刹帝利。他处世合理,得到世人爱戴,所以又称其为罗阇。他以此三名著名于世。世间有奇事:佛之前世摩诃三末多王乃世间第一位男子。由乔答摩世尊前世开始形成了王族,也依次形成了婆罗门等种姓。”

倘若仔细分析君王等是随世界毁灭、形成而来的说法,便可明了除远古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之外,所谓中劫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是不存在的。非常明显,从远古之初摩诃三末多王时代开始繁衍下来的四种姓直到世界毁灭之时,代代承继从未间断。

据《波基达堤经释》 [73] 载,到达迦毗罗卫城次日清晨净饭王见佛陀与两万僧伽一同前来化斋,问道:咱们不是属于摩诃三末多王系吗?摩诃三末多王系该不会出现化斋的君王吧!佛陀答道:摩诃三末多王系是你的王系,而我的族系是佛陀的族系。由此可见释迦王族世系乃住时之初的阿萨彬那阿蒂佳世系。《岛史》和《大史》也有类似的记载:

“净饭王说:法师,我们的族系不是称之为摩诃三末多王系吗?在摩诃三末多王系里绝不会出现一位化斋的君王。佛陀说:陛下的族系是摩诃三末多王系,而我的族系是佛陀的族系。”

四无央数劫的最后十万劫前燃灯佛期间,释迦牟尼得到尼耶多授记 [74] 之后,便在天堂、地狱间轮回修习波罗密。在临近成佛的贤劫前投身梵天。贤劫之初又转世成人。此时,世人需要一位可依赖的君王,于是世人恳求道:尊敬的男子从今请您来保护我们,阻止邪恶对我们的伤害。请您做我们的君王。在世人的推举下他当了摩诃三末多王。此后摩诃三末多王像一棵繁茂的大树,繁衍子孙后代组成摩诃三末多王族世系。可见从贤劫之初摩诃三末多王算起,至悉达多王,传承的均为一个王族世系。此乃经典注疏家们研究考证的结果。从世界之初至毁灭仅有一位摩诃三末多王,绝无第二位。

锡兰岛注释《大史》的《大史释》七行贝叶经第71页载:

“燃灯佛授记善慧仙人乃佛陀胎种,在再度过十万劫就到达四无央数劫末日之际将成为乔答摩佛陀。于是投身世间轮回,修习波罗密,在将近成佛之时回归梵天。在贤劫之初又转世为人。此时世人需要一位扶助他们的君王,遂恳求道:尊敬的男子从今您来保护我们的安全,使我们免受侵害。我们推举您为我们的大王。在世人一致推举之下他成了摩诃三末多王。后犹如大树树干繁衍子孙后代,组成了摩诃三末多王系,又繁衍出阿纪摩等无数王族支系。最后的王族支系是迦毗罗卫城的奥伽迦梨王系,乔答摩世尊是该王系的最后一代,同属释迦王族世系。”

仔细分析上述内容,可知贤劫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如同大树的根,他的子孙后代如同树干,他子孙后代再繁衍出的各王系如同枝桠。显然,远古之初仅有一位摩诃三末多王,后来所有王族世系均由他繁衍而来。

《清净道论释》、《最胜者庄严经注疏》、《曼陀杜本生》、《捷提耶本生》等经典中也有类似内容。因恐赘述,不再引用。

上述经典中的“劫”,有“最早的劫”、“开始的劫”的意思。因此,中劫可以说就是“住时之初”,无央数劫也可说是“住劫之初”。而第二、第三和第十一中劫就不能算住劫之初,而应是住时的中间了。我们对经典上的词句和含义都作了仔细的分析,毋庸置疑,结论是确切的。且是用18部经典引证而来的。

《缅甸大史》说所谓第一、二、三位摩诃三末多王均各传君王63000代,是《大史》中记载的。但《大史》正文与注疏中均无这样的记述。若将这远古之初三次63000数字相加,便有189000之多。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不断减少,仅剩84000。随后进一步减少至40000左右。后来再减,至后来成为辟支迦佛陀的波罗奈王时只剩20000之数。当年兴旺发展到189000个国家和城镇之时,有990万个乡村,56处宝地,1960万个埠头。仅仅依此语就说摩诃三末多王已有11代。对此《大史》上无记载,《经集释》上也无论述。因此,不该说远古南赡部洲掌管国家城池的君王有多少,乡村、宝地和埠头又有多少。只应以三藏经释上的记载为准。

64位摩诃三末多王已出现11位,尚有53位将在以后出现。据说这是从《劫火》中得知的。但所谓《劫火》者,根本不是著名典籍,不属于经释、注疏、详解一类,因此不足为凭。

关于“人增寿时无君王”之说。据经典记载,“人增寿时未出现佛陀,佛陀只在人减寿时才出现”。从远古之初的摩诃三末多王繁衍下来的四种姓,其寿减至十岁,中劫结束;四种姓再度增寿,至无央数岁。从此四种姓生存至世界毁灭之时。因此,不能说人增寿时无君王。典籍无此说。

所谓中劫时因世人贪、瞋、痴三毒极盛,饥馑、刀兵、疾疫诸灾依次发生。经典则说,贪毒盛则疾疫灾兴,瞋毒盛则刀兵灾兴,痴毒盛则饥馑灾兴,并非依次发生。上述提及住时有64位摩诃三末多王出现,其后又繁衍63000位掌管国家城镇之君主,以及人增寿无君王,世人贪、瞋、痴三毒盛而灾难迭兴等说法,自德宁格内王时期的《缅甸大史》起,及其后各朝代长期以来对此等说法均以假乱真,以真为假,真假不分。今本朝国王陛下主持编纂本史才恢复历史本来面目,弄清真假是非。

至此,《缅甸大史》关于摩诃三末多王的某些不确的内容,本史已将其纠正。


[1] 《捷提耶本生》 Jetiya Jātaka,本生经八颂卷第422号故事。

[2] 阿提夏罗 Aṭhissara。

[3] 贝叶经视叶面宽窄写字行数不同,分六、七、八、九行等多种。页码不用数字而用缅文字标明。一卷贝叶经按缅文辅音字母序列分成若干叠。每叠有12页。12页的页码分别用缅文辅音字母与12个元音符号即a,ā,i,ī,u,ū,e,ε,ō,,ā,a相拼后标出。此处原文为gan inga ,按上述方法推算可知为第35页。为便于读者理解下文类似情况皆按此法推算译成第某某页。

[4] 《波提耶经释》 Pātheyya Aṭhakathā。

[5] 安波塌经 Ambaṭhasutta。

[6] 增支部经 Munisutta。

[7] 《悉梨摩诃摩耶事论》 Sīlimahāmāyāvatthupāṭh。

[8] 《波基达堤经释》 Pācityadi Aṭhakātha。

[9] 尼耶多授记 Niyata Byādit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