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大绽放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私学冲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学校从宫廷移到民间,教育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教师可以随处讲学,学生可以自由择师,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有了较广泛的联系。各家各派相互抗衡,又相互补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宋冬梅.简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教育理念的先进性[J].高教学刊,2017(18):190-196.这既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同时又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各家各派大师辈出。孔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等是其中的佼佼者。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大贡献,还在于教育理论上的成就,尤其是儒家在教育理论上的贡献。儒家后学通过《中庸》等传世书籍,总结了这一时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阐述了教育的作用、道德教育体系、德育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等方面的理论,奠定了中国古代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靳浩辉,苏蓓蓓.《中庸》德育思想的逻辑体系与当代价值[J].教育探索,2018(04):68-72.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肯定了道德教育的意义,并提出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与“才”,更进一步提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政治、国家服务。孔子极其重视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法律,而要通过教育引导实现德政。高贵和.论当代中国思想道德教育对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的借鉴[D].安徽大学,2010.他通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表明:教育可以感化人,既使百姓守规矩,又使百姓有“羞耻之心”,形成道德信念的力量,起到德治的效果。而其“有教无类”的思想又同时保证了这种道德教育是全民性、普遍性的。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是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即把“君子”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即要有“德”;二要有“使亲族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即要有“才”。君子德才兼备,以德为主。宋冬梅.从《论语》看孔子“仁”的内涵及价值[J].济宁学院学报,2017(06):1-4.

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强调宁静淡泊、物我两忘的人生观和道法自然的价值观。道家提出的顺应规律、顺应时势的思想,有助于我们从思想上更自觉地顺应时势,认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从而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规律,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庄子的教育理念是尊重个体本性的教育,不是培养出一群学习的机器,而是要挖掘受教育者的长处,倡导拓展个性的教育;王凌皓,王睿.先秦道家的原创性教育思想探赜[J].社会科学战线,2018(08):228-235.同时,庄子思想强调人的本真,启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完整的人性,而不是对人性进行束缚、扭曲、摧残。

法家思想家商鞅提倡“耕战”,非议“诗书”,排斥“礼乐”,主张“燔诗书而明法令”,以官吏“为天下师”“学读法令”,也就是焚毁文化教育载体、排斥道德思想教育、以严刑峻法管理国家。韩非发展了这些思想,提出了“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五蠹》),即教育完全由法律执行者进行,而教育的唯一内容是法制教育;法家认为人性趋利避害,应当通过“信赏必罚”“厚赏重罚”来树立学子价值观,使其走向统治阶级预定的轨道。刘玉香.先秦法家法治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法家思想剔除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并否认利益教化对人的影响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我们在借鉴其正面价值的同时应认识到其应用的独特时代背景。